
節肢動物•雲南亞葉螳
Asiadodis yunnanensis
雲南亞葉螳,隸屬節肢動物,昆蟲綱,螳螂目,螳科,亞葉螳屬。通常栖息于高溫潮濕的熱帶雨林或季雨林中,國内目前已知分布于雲南。照片攝于西雙版納。
在螳螂中,雲南亞葉螳算得上大塊頭,成年雌蟲體長會達到6~7厘米。雲南亞葉螳為不完全變态的昆蟲,一生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和大多數螳螂品種若蟲和成蟲形态大體相似不同,雲南亞葉螳的若蟲和成蟲在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別。其中若蟲的形狀如一個鑽石棱形,而成蟲因為羽化出了翅膀後,形狀如一片被啃食後的葉子。
若蟲時期,它們身體靈活、精力充沛,常常在樹枝間移動,不過由于不善飛行,也多是在同一個區域活動。
與多數螳螂若蟲喜歡倒挂在樹葉上不同,有着形如葉片的作弊利器,雲南亞葉螳若蟲更喜歡站在葉片正面。遇到危險時,它們會緊緊貼着葉面,利用較為寬大的背闆與葉面融合,起到僞裝迷惑的效果。如果敵害的視力極佳,看破了它的僞裝,它們就會從葉片上直接掉落到地面,逃之夭夭。
而在成蟲期,它們一般會選擇一處适合伏擊的地方,然後靜靜地等待獵物上門,有時候甚至會在葉片上待一整天。當然,相比若蟲,成蟲活動範圍更大,當在一處找不到食物時,它們也會進行短距離的飛行,到下一個目的地覓食。
通常,雄性螳螂體型較小,翅膀發達善飛行,而雌性螳螂因體型大,有的翅膀已退化或較短隻到腹部末端,不善飛行,如前期介紹的明端眼斑螳、華麗弧紋螳等,但是雲南亞葉螳雌蟲的翅膀十分發達,超出腹部末端1厘米左右,善于飛行。
那麼,為什麼有的雌蟲善于飛行,有點雌蟲卻不善于飛行呢?
“這個主要是看螳螂生存的環境,比如雲南亞葉螳,它們的成蟲在雨林的樹冠層活動,要去别的樹上就需要飛行,否則容易被困在樹上。” 《中國螳螂》一書作者、《螢火蟲》自然紀錄片主創朱笑愚說,而生活在灌木中的螳螂,可以通過爬行實作遷徙,沒有飛行的必要,是以翅膀就會出現退化的現象。
因為地域分布的局限以及自身僞裝較好,雲南亞葉螳鮮為人知。
“我和一個特别喜歡蟲類的朋友進山拍攝,他發現了這隻螳螂後指給我看,我是定睛觀察了好一會才看出來,那居然是隻螳螂。”攝影師趙益說,彼時,樹林中剛下過雨,到處是一片翠綠,而這隻螳螂卡在一片綠葉上,色彩與周圍環境高度重合,“後來我把它捉住放在地上,它就擺出了一副‘嬌羞’的姿态。”
趙益,山野自駕愛好者,愛好攝影、繪畫以及一切美的東西。用鏡頭記錄自然生息,感受生物多樣性的神奇,享受美美與共的奇妙旅程。
統籌:趙娟 連惠玲
文字整理:田源
海報設計:鄭弼尹
特别鳴謝:《中國螳螂》一書作者、《螢火蟲》自然紀錄片主創朱笑愚先生。
打開生物多樣性寶庫,讓雲南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雲南!我們也熱切期待您的參與,如果您在雲南拍攝到了精彩的物種照片,歡迎投稿,一旦錄用,稿費從優。
投稿方式:
發送照片至郵箱[email protected],并留下作者聯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