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鹳,又稱大火烈鳥,是火烈鳥的一種,因全身覆寫着美麗的紅色羽毛而得名。大多數分布在南美洲和非洲,其餘的分布在亞洲和歐洲。它們最喜歡的栖息地是鹽堿湖、植被稀少的河口、潟湖和海濱。

在中國幾千年有記載的曆史中,似乎沒有一次關于大紅鹳的記載。這麼大的一隻鳥,很難想象會被古人遺漏,這說明中國的确不是大紅鹳的分布區,甚至也不是遷徙途經地。雖然中國沒有大紅鹳的分布記錄,不過最近 20年來,大紅鹳多次在新疆現身。
2011 年幾隻大紅鹳竟然将機場跑道當成水面,降落在烏魯木齊地窩堡國際機場。這已經是它們第三次到新疆了,1997 年 9 月新疆哈密林業處獲得一隻,地點在哈密市二堡鎮,當時認為是偶然路過新疆。11 月上旬由于暖氣候的影響,又有一群大紅鹳(約 10 隻)飛臨烏魯木齊市近郊,其中一隻亞成體因有傷而被捉住,标本藏于新疆流行病研究所。它們的到來,引發了我們濃厚的興趣。
大紅鹳為何屢次現身新疆?這還要從它們的分布範圍和遷徙路線說起。
大紅鹳在亞洲也有分布,北緯 53 度 30 分是其分布的北限。亞洲地區,大紅鹳夏季在哈薩克斯坦湖泊繁殖,冬季到裡海南部以及印度越冬。是以大紅鹳從繁殖地到越冬區是一個南遷的行程,從南北方向看,新疆是其南遷和北上經過的緯度。從經度上看,新疆跨越東經 91 度 ~96 度,與大紅鹳的遷徙路線—東經 50 度 ~85 度有接近的可能。這就在地理上造就了大紅鹳進入新疆的可能性。
僅有地理上的接近還是不夠,大紅鹳飛入新疆還需要一定的天時。近年來,新疆冬季出現暖冬,導緻很多遷徙鳥類不願意往南飛行,偏離遷徙路線,漂泊到此。這麼一來,大紅鹳、鹈鹕等鳥類冬季在新疆被發現就不足為奇了。
大紅鹳是一種大型涉水鳥類,高約 106厘米,翼展 150 厘米,雄性較雌性稍大,長着向下彎曲的嘴巴,上嘴平而薄,像眼睑一樣覆寫在下嘴上。脖子有 19 節頸椎骨,可以靈活地轉向和彎曲。大紅鹳擁有一雙又細又長的腿,可以在水裡悠閑地漫步覓食。全身覆寫着紅色的羽毛,有的還長着黑色的飛羽,看上去十分豔麗。它的眼睛呈紅色,雖然很小,但卻十分銳利,即使在行走時,也能看見水中的昆蟲和其他食物。有化石證據表明,大紅鹳早在3000 萬年前就已經分化出來了,比其他大多數鳥類早得多。
不過,大紅鹳的分類問題卻困擾了鳥類學家很多年。根據其骨架結構、卵白蛋白質和生活習性等,可以把大紅鹳同許多不同的鳥類聯系起來。比如,大紅鹳的盆骨和肋骨結構和鶴類相似,卵白蛋白質的構成和鹭類接近,其幼雛的行為習性和雁形目很相像,成鳥長有腳蹼和防水的羽毛。後來,分類學家将大紅鹳劃分為一個單獨的目—紅鹳目。
雖然四不像,但是絕妙的進化使得大紅鹳具有不同尋常的特征。為了行走在淺灘上,它們需要細長的腿,同時頸也随之長得修長,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夠到地面取食。為了讓腳掌不至于陷進淤泥,其腳趾間長着薄膜(蹼)。彎曲的喙,是為了提高過濾水和稀泥的效果。大紅鹳是用嘴巴的上半部分而不是下半部分吸水,對它們而言,隻有這樣才能盡可能多地吸進水。而薄薄的舌頭能夠像四沖程活塞那樣來回運動,在快速地吸入渾濁的水的同時将水經過旁側的過濾器擠出去,隻留下能夠咽下的東西—濾出的食物。每天,大紅鹳的進食量會達到自身體重的四分之一。
無論是生活在動物園裡還是生活在野外的大紅鹳都有一個相同的特點:在多數時間裡總是一條腿站立,另一條腿則彎曲在身體的下面。這意味着單腿站立是大紅鹳的自然習性,而不是被關在動物園裡因環境壓力造成的。有許多種理論試圖解釋這個現象。
有一種理論認為,大紅鹳單腿站立是為了節省能量。一些鳥類學者認為,大紅鹳在睡覺時也是單腿站立,它們的大腦一半是睡着的,另一半是醒着的,以保持身體的平衡。把一條腿彎曲在身體下則是為了儲存身體的熱量,因為這樣可以将暴露在空氣中的皮膚面積減到最小。雙腿交替站立還能讓腿得到休息,促進腿部的血液循環。這種血液循環理論為許多科學家所認同。大紅鹳長長的雙腿需要一個強大的血液循環系統來支援血液從心髒流向全身,特别是當大紅鹳站在冷水中時,心髒會被迫向雙腿輸送血液以保持其溫度。是以,将一條腿彎曲到身體下面可以減輕心髒的負擔。
另一種理論認為,單腿站立可以幫助大紅鹳僞裝自己—一條腿看上去就像蘆葦或草葉。不過反對者提出,大紅鹳的獵物都是些甲殼類和貝類小動物,它們不需要在捕食時僞裝自己。而且大紅鹳的身體是很顯眼的粉紅色,它們不太可能成功地把自己僞裝成蘆葦或草葉。
還有一種理論認為,大紅鹳單腿站立是為了在遭遇襲擊時跑得更快。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單腿站立的大紅鹳應該比雙腿站立的大紅鹳起飛得更快一些。然而,有研究人員對兩者從靜立到開始奔跑所需時間進行的測量結果顯示,情況并非如此。此外,還有研究證明,大紅鹳單腿站立也不是為了在多風環境下保持平衡。大紅鹳的招牌動作—單腿站立之謎,就像大自然裡的很多奧秘一樣,至今仍未有确切的答案。
大紅鹳剛出生時羽毛是灰色或白色的,随着大紅鹳漸漸長大,羽毛的顔色就會變成粉紅色,而且這粉紅色常常還會發生變化,時深時淺,有時甚至會回歸到白色。大紅鹳羽毛的顔色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變化呢?
科學家通過長年研究,終于揭開了大紅鹳羽毛變色之謎。他們發現,成年大紅鹳的羽毛究竟長成粉紅色還是白色,完全取決于它們吃的食物。在大紅鹳的主要食物—藻類和甲殼類中,含有一種叫做類胡蘿蔔素的色素,大紅鹳肝髒的酶将類胡蘿蔔素分解成粉紅色和橘色的色素微粒,這些微粒被儲存在大紅鹳的羽毛、嘴巴和腿上,使它們呈現出美麗的色彩。有的大紅鹳直接吃藻類,身上的顔色就鮮豔美麗,有的則吃以藻類為食的小動物,身上的顔色就比較暗淡。成年大紅鹳會給雛鳥喂食紅色的“奶”,其實紅色“奶”的秘密就在于裡面含有角黃素(類胡蘿蔔素之一),是以呈現出來的顔色就是紅色的。雛鳥将這些色素儲存在自己的肝髒中,等它們長大以後,這些色素就會轉移到羽毛上,使羽毛變成美麗的紅色。
對于異性來說,一隻大紅鹳擁有亮麗的羽毛意味着它非常健康,因為隻有這樣它才會有閑心和足夠的時間來将自己打扮得更漂亮,如果和這樣的對象配對,應該能夠增加繁殖成功的機會。研究人員也的确發現,顔色鮮豔的大紅鹳比顔色暗淡的同類更早開始繁殖,而越早開始繁殖越能占據優越的繁殖地點。
延伸閱讀:《一鳥一世界》| 化學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