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浣熊也被稱作“幹脆面”,那“友善熊”是?
說起澳洲這個有趣的地方,一般人都會想到這三種動物:袋鼠,樹袋熊(考拉),鴨嘴獸。其他有袋動物大家又能想到哪些呢,今天我們來聊聊名字與小編同家且是有袋的動物——袋熊。
雖然這袋熊和樹袋熊這差了一個字,但這兩兄弟早在幾千萬年前就已經分道揚镳,一個學會了上樹,一個學會了遁地。
至于為啥又叫友善熊,其實顧名思義,它是史上唯一!拉屎成方塊形!的生物!沒有聽錯,拉出來就是方塊形,沒有捏也沒有壓,也不是有一個方形的肛門。

袋熊科下共有2屬3種動物的,今天我們主要介紹的是三種袋熊中體型最大的塔斯馬尼亞袋熊(Vombatus ursinus)
成體塔斯馬尼亞袋熊體長80-130厘米,體重17-40公斤;每兩年繁殖一次,妊娠期20-30天,每次産1仔。幼崽在袋中停留5個月,離開育兒袋時,重量一般在3.5kg到6.5kg。塔斯馬尼亞袋熊在野外的平均壽命為15年,人工圈養的平均壽命為20年。
别看袋熊長得大,體重也不輕,但人家是完全素食主義者,它們以青草、野菜為食,袋熊的消化過程非常緩慢,食物要花14天左右的時間。
平時行動得很慢,但當遇上危害時,逃走速度可以達40千米/小時,并維持達90秒。
每個袋熊都有自己的一片活動範圍及覓食空間。在一塊區域挖出一個隧道系統,該隧道的長度為2至20 m,并帶有許多側隧道。
通常,僅存在一個通往洞穴的入口,盡管它們可能會形成一個較小的入口以供逃生。塔斯馬尼亞袋袋熊一般不輕易搬家,除非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否則它們整個生命周期都将是在一個洞穴裡度過。
值得一提的是,袋熊的育兒袋不像袋鼠一樣開口朝前,而是朝後,這樣一來就避免了雌性袋熊挖洞時泥土掉進育兒袋。
在第 71 屆美國實體學年會的流體力學分會場上,佐治亞理工大學胡立德實驗室的華裔科學家帕特裡西亞 · 楊(Patricia J. Yang)發表了報告,
帕特裡西亞·楊(Patricia Yang)說,“我從未在生物學中看到如此怪異的東西,它吸引了我。這是一個謎。我一開始甚至不相信這是真的,我用谷歌搜了一下,看到了很多關于袋熊立方體便便的内容,但我一直持懷疑态度。”
他們研究了兩隻因車禍而喪生的塔斯馬尼亞袋熊,發現腸道才是塑造方形便便的核心。
袋熊和其他所有哺乳動物一樣,消化物殘餘以流體形态流經了 92% 的腸道之後才開始脫水形成小的立方體顆粒。而不同之處在于橫截面上,袋熊的大腸結構不是均一的。之是以會有這種形狀變化,是由于腸壁内方位各異的彈性特點所緻。
研究人員在最近的一篇論文摘要中寫道,“通過清空腸道,并塞入充氣的長氣球,我們發現,立方體所受的局部應力從角處的25%到邊緣處的75%不等。也就是說,腸道是有傾向性地在腸壁伸展,以促進立方體的形成。”該論文發表于美國實體學會流體動力學分會的年會上。
袋熊的視力是出了名的差,是以它們要依靠氣味标記來進行交流。袋熊的便便常常被用作地域标記,這樣一來,同類就能知道某個地盤由誰做主。
畢竟方形的便便不會滾動,便于堆疊,這也就不用擔心自己的便便跑到别處去。
這項新研究不僅僅是一項學術性的調查研究,還有可能帶來相當實用的成果。帕特裡夏·楊表示,這種方法可以應用于我們目前的制造技術。
“目前制造立方體的方法隻有兩種:模塑和切割。現在,我們有了第三種方法。”楊說,“這将是一種非常酷的方法,可以應用于制造技術——也就是如何利用軟組織來制造立方體,而不僅僅是使用模塑。”
澳洲巴拉瑞特野生動物園“袋熊之王”——Patrick
Patrick享年32歲,相當于人類的130歲
雖然塔斯馬尼亞袋熊并不在CITES内,在IUCN紅色名錄裡為無危,但是其另一個毛吻袋熊屬中的成員昆士蘭毛吻袋熊(Lasiorhinus krefftii)在全世界隻有一百多隻,CITES等級為I級,在IUCN紅色名錄裡為極危。
昆士蘭毛吻袋熊
昆士蘭毛吻袋熊于100年前廣泛分布在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州及昆士蘭,但現已隻限于昆士蘭埃平森林國家公園的3平方公裡範圍内。于2000年,在公園内建造了一道兩米高的保護欄,但因其數量過少,并沒有進行人工繁殖或遷徙的工作。
希望這一個可愛的物種,能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下去。不要成為博物館中的曆史。
作者:熊;文章來自:新賜爬界;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爬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