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旱地冬小麥生産50問
李興茂 李貴喜
1. 甘肅冬小麥主要生态類型有哪些?
(1)隴東泾河上遊冬小麥:本區東起子午嶺,西至六盤山的隴東黃土高原,是全國小麥區劃中"北部晚熟冬麥區"。其中東南部川塬地區,包括正甯、甯縣、西峰、泾川和靈台等五縣、市全部,以及合水、慶城、鎮原、崆峒和崇信等縣、區的少部或大部地區,是隴東黃土高原的冬小麥主産區和高産區,素有"隴東糧倉"之稱。位于隴東黃土高原的西南部,包括華亭縣全部及崆峒區西南部7個鄉和崇信縣2個鄉,由于冬、春低溫和晚霜凍害比較嚴重,病蟲草害多,産量水準較低。華池和環縣兩縣全部,以及慶陽縣的大部和合水、鎮原、崆峒三縣、區的部分地區,東南部河谷丘陵地區的水熱條件好,西北部地區冬季寒冷,春、夏幹旱,産量低而不穩。該區以強冬性品種為主。
(2)隴南渭河上遊冬小麥:本區位于隴山南側和西秦嶺北部的渭河上遊地區,全國小麥區劃中的"黃淮平原冬麥區"的邊緣地帶和"北部冬麥區"的冬小麥副區,包括天水市五縣二區和平涼市的莊浪縣,共八個縣、區。河谷山地以抗鏽、抗倒、耐水肥的早熟高産半冬性品種為主。高山冬麥區以抗鏽、抗凍、耐陰濕、早熟穩産的強冬性品種為主。平涼市的莊浪縣和天水市的張家川的全部以及清水縣的部分地區,降水量較多,但氣溫較低,冬春低溫凍害嚴重,病蟲、凍、雹等災害較多,宜選用抗鏽、抗倒的冬性品種為主。
(3)嶺南嘉陵江上遊冬小麥:本區位于西秦嶺南部的嘉陵江上遊地區,屬于全國小麥區劃中的"長江中上遊早熟冬麥區"的邊緣和"黃淮平原冬麥區",包括隴南市的文縣、武都、康縣、兩當、徽縣、成縣、西和、禮縣和甘南州的舟曲,共九個縣。河谷川地以抗鏽、抗倒、高産的半冬性品種。淺山區以抗鏽、耐旱冬性品種為主,高山區以抗鏽、抗凍、穩産的強冬性品種為主。
(4)中部冬小麥區:包括靜甯、通渭、隴西、漳縣、岷縣、宕昌、疊部等縣。其中靜甯、通渭和隴西縣全部的低暖河谷川區,以抗旱、耐凍、抗鏽的冬性類型,半山區以抗旱凍力強、耐鏽、穩産的強冬性品種為主。漳縣、岷縣、宕昌和疊部四縣全部的河谷川區以種植抗鏽、抗旱豐産的冬性品種為主,半山區以抗旱、耐鏽穩産的強冬性品種為主。
其他兩個類型包括臨洮、臨夏等河谷川地以抗病、抗旱、豐産冬性品種為主,河西灌溉區宜選用矮杆、抗倒、高産的冬性至強冬性品種。
2、甘肅冬小麥生産特點是什麼?
甘肅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有冬小麥種植,主要分布在隴南、天水、平涼、慶陽、定西五個地區,臨夏、蘭州、白銀、甘南、河西各區面積較小。冬小麥生态類型多樣,從南部川壩區半冬性品種到東部強冬性品種,都有分布。小麥生産受降雨影響大,生産水準差異大,地區間和年份間産量變幅可達100-500公斤。機械化水準相對其他作物較高,但山台地多,與小麥主産區機械化水準相比,差距仍然較大。旱地小麥為主,抗旱是小麥生産的頭等大事。小麥生産病害複雜,條鏽病、白粉病、黃矮病及根部病害常年發生,凍害、穗發芽、倒伏等災害發生頻率增大。優質品種生産匮乏。
3. 冬小麥有幾個生長階段?
根據小麥器官形成的特點,小麥一生主要有三個生長階段。
⑴ 苗期階段:從出苗到起身期。主要以長根、長葉和分蘖為主。
⑵ 中期階段:從起身至開花期。既有根、莖、葉的生長,又有小穗分化發育。
⑶ 後期階段:從開花至成熟期。伴随着營養器官的衰老,籽粒形成并不斷充實。
4. 冬小麥生長對溫度、光照有什麼要求?
⑴ 溫度:小麥種子發芽出苗的最适溫度是15—20℃。小麥根系生長的最适溫度為16—20℃。小麥分蘖生長最适溫度為13—18℃。小麥莖稈一般在10℃以上開始伸長,在12—16℃形成短矮粗壯的莖,高于20℃易徒長,莖稈軟弱,容易倒伏。小麥灌漿期的适宜溫度為20—25℃。冬小麥在種子吸水萌動後或幼苗期,需要度過一段時間的低溫,才能完成個體發育。一般冬性品種要求為0—3℃溫度的天數為35天以上,半冬性品種要求0—7℃的天數為15—35天,春性品種0—12℃的天數為5—15天。
(2)光照:小麥幼苗通過春化階段後,溫度達4℃以上就開始進入光照階段。在光照階段要求以長日照為主的綜合外界條件。一般反應敏感型小麥要求光照每日在12小時以上的天數為30~40天,這在我省目前冬小麥生産區,都容易滿足。
5. 冬小麥生長對養分的需求?
小麥生長需要的營養元素有碳、氫、氧、氮、磷、鉀、硫、鈣、鎂、鐵、硼、錳、銅、鋅、钼等。氮、磷、鉀在小麥體内含量多,也最重要,被稱為土壤肥力"三要素"。 每生産100㎏小麥籽粒,一般約需吸收氮3㎏、磷1.5㎏、鉀 2—4㎏。氮、磷、鉀互相配合,才能發揮更大的肥效。其他元素對小麥生長發育也有重要作用。如缺鈣會使根系生長停止;缺鎂造成生育期推遲;缺鐵會使葉片失綠;缺硼會使生殖器官發育受阻;缺鋅、銅、钼則植株矮小、白化甚至死亡。甘肅中、低産麥田一般缺氮少磷,而鉀素除高産田、沙土地外,一般不缺。
6. 冬小麥生長對水分的需求規律?
一般每生産1千克小麥約需1000—1200千克水,其中有30%—40%是由地面蒸發掉的。在小麥生長期間,降水量大約隻有需水量的1/4左右。 苗期階段,溫度低,地面蒸發量小,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1/3。中期階段,進入旺盛生長時期,耗水量急劇上升,尤其是在抽穗前後,莖葉生長迅速,綠色面積達一生最大值,日耗水量最大,此時水分是影響小麥産量的關鍵。後期階段,約35—40天,日耗水量比前一段略有增加。甘肅冬小麥苗期和後期幹旱頻率低于中期階段,小麥生長中期,恰逢春季幹旱,對小麥生産影響大。
7. 小麥需肥有什麼規律?
冬小麥對肥料的吸收,大體趨勢是前期少、中期多、後期又少。從出苗到返青,需磷量少,但磷酸對小麥分生組織的生長分化影響很大,對生根、增蘖有顯著效果。返青以後,吸收氮、磷、鉀的量逐漸增加;從拔節到開花的吸收量最大,到了開花期,氮、磷、鉀的吸收量達到最高。從開花以後不再吸收鉀肥,對氮、磷仍有少量吸收。此外冬小麥還需鋅、硼等多種中、微量元素。
不同生育期施肥,其肥效和作用不一。一般返青初期追肥,能增加穗數,起身期追肥能提高分蘖成穗率,減少不孕小穗,增加每穗粒數。拔節期追肥延長旗葉和其他葉片的功能時期,有利提高穗粒數。孕穗期追肥可增加每穗粒數和提高粒重。實踐中必須結合降雨和小麥生長狀況,合理确定施肥時期。
8. 冬小麥播前的土壤要求?
旱地冬小麥通過發達的根系來利用深層土壤水分,根系的70%集中在距地表10—30 cm的耕層内,機耕深度一般以20—30cm為宜。一般麥田可三年深耕一次,其餘二年進行淺耕,淺耕深度16—20 cm。連作麥田應及時深耕後暴曬,待雨後即行耙耱,播前淺耕後更要精細耙耱,土壤要細而實。秋茬地前茬作物成熟後,應抓緊時機邊收獲、邊清茬、邊耕地,一般淺耕一次,耕後随即耱綿夯實,不留暗坷垃,以免影響根系發育和越冬。
9. 旱地冬小麥輪作倒茬的主要方式?
輪作倒茬,有利于用地、養地結合,還可控制或減輕小麥全蝕病、根腐病、黑穗病等土傳病害,以及線蟲病和雜草的危害。一般冬小麥連作不宜超過四年。主要方式有:
①一年兩熟:冬小麥/複種綠肥、豆類、早熟玉米、糜子、荞麥/冬小麥
②兩年三熟:冬小麥/複種綠肥、豆類、早熟玉米、糜子、荞麥/春玉米、馬鈴薯/冬小麥;
③一年一熟:冬小麥/春玉米、馬鈴薯/春玉米、馬鈴薯/冬油菜/冬小麥
冬小麥/春玉米、馬鈴薯/冬油菜/冬小麥
冬小麥/冬油菜/冬小麥
冬小麥/油料/春玉米、馬鈴薯/冬小麥
10. 冬小麥施肥量推薦标準是多少?
根據甘肅省測土配方施肥工作顯示:低肥力地塊推薦施N量(純量,下同)為7.77—10.01 公斤∕畝,P2O5為4.93—6.98 公斤∕畝,K2O為2.4—3.9 公斤∕畝;中肥力地塊推薦施N量為7.77—6.05 公斤∕畝,P2O5為3.90—4.93公斤∕畝,K2O為1.5—2.4 公斤∕畝;高肥力地塊推薦施N量為3.0—4.39公斤∕畝,P2O5量為2.01—3.90 公斤∕畝,K2O為 <1.5 公斤∕畝。
甘肅冬小麥品種的曆史演替?
50年代以白齊麥為代表的農家品種為主,到50年代末以碧螞1号、碧瑪4号、中蘇68代表的引進品種取代了部分地方品種。随着1964年小麥條鏽病特大流行,碧螞1号抗鏽性差和抗凍性較差而被淘汰。在六十年代主要以本省引進選擇的甘麥4号、平涼4号、農大36、農大183北京8号、保加利亞10号、K65等品種,完成第二次品種更換。七十年代,引進的濟南2号、自育的西峰4号、平涼21号、西峰9号等品種完成第三次品種更換。八十年代中期,條鏽病再次特大流行,新品種西峰16、平涼24、慶豐1号、中引4号、昌樂5号、清農3号、洛夫林13、豐産3号、秦麥4号等品種迅速擴大。至此,完成第四次品種更換。進入九十年代,蘭天4号、隴鑒196、隴鑒127、蘭天10号、蘭天16号、中梁22、晉麥47、長武134、平涼39、平涼41等新品種先後推廣,這一時期推廣利用的品種最為豐富,品種完成第六次更替。近年來,隴鑒301、隴鑒386、蘭天26、蘭天19、平涼44、西峰27号等新品種已經完成了第七次品種更替。目前,蘭天系、隴鑒系、隴育系、中梁系、天選及靈麥、洮麥、靜麥等品種在不同區域呈多樣化種植。
随着品種更替,品種豐産性不斷提高,使冬小麥産量水準由五、六十年代每畝不足50㎏的産量躍升到目前200㎏以上,有些旱地甚至能達到400kg。新品種的千粒重由20g增加到40g,穗粒數增加到30—35粒,品種株高由115-130cm降到80-90cm。條鏽病的發病頻率明顯減緩。
怎樣合理選用優良品種?
良種選用還必須根據當地自然條件、栽培條件、産量水準以及耕作種植制度特點進行選擇。1、品種安全性。品種審定時提供的适宜區域,是最安全的名額。超出區域時可以引種,但是否能安全越冬、是否對流行病害具有抗性是必須考慮的方面,是以根據當地氣候特點選擇安全品種。2、品種生産潛力。選用良種要與地力和生産水準相适應,以便充分發揮良種的增産潛力。地膜小麥宜選用較矮杆的高産型品種,但露地種植,不要盲目選用矮杆高産品種,往往忽視品種抗旱性,反而引起減産。相對連作麥田,複種後麥田種植的品種宜選用早熟、抗旱、抗寒性及苗期活力更好的優良的品種。3、品質狀況。本區域以面條饅頭消費為主,育成品種多數是中筋品種,選用引進的強筋品種時,必須慎重考慮其安全性。4、良種使用應保持相對穩定。良種一旦引進成功,除非混雜不要頻繁換種。
13. 甘肅冬小麥高産的途徑?
小麥産量是由機關面積的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三個因素構成的,他們之間既互相聯系又互相制約。一般産量在400㎏範圍内,每增加50㎏産量均需增加8—10萬穗。小麥自身的調節能力強,在一般情況下,增加穗數,導緻粒數減少,增加穗粒數,導緻千粒重降低。因地制宜,建立合理的三要素适宜比例,是實作高産的前提。國内高産田大部分是通過高千粒重、高穗數實作的。根據實踐,甘肅省高産田冬小麥在高肥力條件下,矮杆抗倒伏品種(穗數45-50萬/穗粒數28-32粒/千粒重40-45g)和中高杆抗旱品種(穗數35-40萬/穗粒數30-36粒/千粒重35-38g)都能實作高産。而在中、上肥力地、回茬或晚播地,必須依靠較大的群體,播種時适當提高種植密度,以主莖成穗為主才能提高産量,一般矮杆抗倒伏品種(穗數40-45萬/穗粒數28-32粒/千粒重40-43g)、中高杆抗旱品種(穗數30-35萬/穗粒數30-35粒/千粒重36-40g)、高杆抗旱品種(穗數28-33萬/穗粒數33-37粒/千粒重32-36g)也能實作高産。
14. 什麼是優良品種?
所謂優良品種是指能夠比較充分利用自然、栽培環境中的有利條件,避免或減少不利因素的影響,并能有效解決生産中和自然環境中一些不利的因素。在小麥育種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既沒有能"一統天下"的優良品種,也沒有能"永葆皇位"的優良品種。随着生産條件和生态環境的改變,優良品種也要經曆推陳出新的曆史演變。
甘肅省冬小麥優良品種首先應該是抗旱、抗寒、耐凍的穩産型品種,而抗病性、抗倒性、抗穗發芽等特點作為提高穩産性的重要方面,在不同區域要求有所差異,東部要求耐鏽病、抗穗發芽,南部要求抗條鏽病,抗穗發芽。另外,還應具備較好的抗黃矮病、紅矮病、黃葉病等病毒病及抗白粉病的能力。其次是高産或專用型優質品種。高産品種必須抗倒伏,除了選用矮杆品種外,幹旱地區小麥要求足夠的生物量,是以要選用抗根倒、莖稈韌性好的抗倒伏品種。甘肅冬小麥的營養品質較高,但在加工專用品種缺乏,可在生産優勢區域适度規模發展優質專用小麥。
15. 如何施好底肥?
小麥底肥是提高麥田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底肥能保證小麥苗期生長對養分的需要,促進早生快發,使麥苗在冬前長出足夠的健壯分蘖和強大的根系,并為春後生長打下基礎。尤其是覆寫栽培條件下,不便追肥,足夠的底肥顯得尤為重要,是保證小麥後期不脫肥的關鍵。 底肥的施用量應根據栽培條件、肥料種類、性質,土壤和氣候條件而定。一般露地條件下底肥應占施肥總量的60%—70%為宜。底肥應以有機肥為主,适量施用氮、磷、鉀等化學肥料。一般每公頃施優質農家肥7.5萬—8.0萬kg,純氮75—105 kg,五氧化二磷90—120 kg,播前整地時一次性施入,回茬、晚播麥可适當增施。地膜小麥除施足農肥外,每公頃應施純氮135—165 kg,五氧化二磷90—120 kg,膜下一次性投肥。
有機肥的使用率在土壤肥力低的麥田遠高于肥沃的麥田。腐熟程度高的有機肥較腐熟程度低的有機肥使用率高。精細整地、有機肥與化肥配施,都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一次性施用肥料,應該集中深施。在小麥播種前集中深施到13cm下的土層中,比小麥播種加深約8cm。目前的小麥施肥播種一體機,可以把肥料播施到種子深度以下10 cm左右的耕層中。一般産量在400 kg/畝左右,應在施農肥112 500 kg的基礎上,施氮約165 kg,計标準氮肥硫酸铵約750 kg,常用氮肥硝酸铵約450 kg,施磷酸105 kg,計普通磷肥過磷酸鈣約600 kg;産量200 kg/畝左右的麥田,在施農肥52 500 kg的基礎上,再施氮約67.5 kg,計硫酸铵約300 kg或硝酸铵約225 kg,磷酸37.5 kg,計磷酸鈣約225 kg;産量125 kg/畝的麥田,在施農肥30 000 kg的基礎上,再施氮30 kg,磷酸18.75 kg,氮磷配比以1∶0.5—1為宜。
16. 怎樣确定适宜的播種期?
适期播種是以冬前能否長成壯苗為标準。小麥發芽的最低溫度為1—2℃,最适溫度為15—18℃,最高為36—40℃,超過此限,胚受高溫影響易受損害,發芽減慢。溫度低于10℃以下,雖然也能發芽,但慢而不齊。小麥分蘖的最适宜溫度為13—18℃,超過18℃時分蘖受到抑制。一般認為。冬性品種在日平均氣溫16—18℃播種,半冬性品種在14—16℃播種為宜。過早播種,苗期溫度高,幼苗易徒長成旺苗,冬前不僅消耗土壤中大量營養,而且分蘖節中積累的糖分少,抗寒力弱,冬季易遭凍害,越冬後還易轉弱早衰,延遲返青。另外,過早播種,地下害蟲比較活躍,易造成缺苗斷壟,病害也常常較嚴重。播種過晚,氣溫低,出苗遲,分蘖少,根系發育差,麥苗生長弱,冬前積累養分少,易受凍害。春季發育遲。成熟晚,灌漿期易遇幹熱風的危害,千粒重下降。
冬性品種在日平均氣溫16—18℃,半冬性品種在15—17℃播種,越冬前0℃以上的積溫450—680℃可作為冬小麥适宜播種期的氣象名額。然而,甘肅旱作農業區,小麥播種除了溫度外,在秋季幹旱嚴重的年份,遇雨搶墒播種就成為當務之急。是以所謂适期,隻是相對概念。一般來說,地力較瘦或陰坡地苗子發的慢,分蘖少,可先播;地力較肥或陽坡地,苗子發的快,分蘖多,宜稍晚;地勢較高的地易失墒,應趁墒早播;山區及海拔較高的地區,播種期應比平原地區早些;深翻地肥料埋得較深,分蘖較晚,應适當早播。而地膜栽培條件下,應該比露地晚播一周。另外苗期高活力特性的品種應适當晚播。
17. 冬小麥産量與種植密植有什麼關系?
小麥産量形成的關鍵是建構合理的群體結構。在一定範圍内通過增加播量來增加穗數,粒數、粒重雖然會有所降低,但隻要增加穗數的增産貢獻超過粒數、粒重的減少量時,産量依然上升或趨向平衡,這是群體結構合理的标準。合理密植實質就是依據小麥品種特性、土壤肥力條件、播種期和栽培技術水準等确定一個合理的基本苗數,使麥田營養器官和生殖器官都得到合理發展,進而經濟有效地利用光能。合理密植包括兩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合理的播種量;二是苗在田間的合理分布,即采用适宜的種植方式。
18. 什麼是合理的播種量?
播種量确定首先應考慮目标穗數,一般窄葉多穗型品種,或土壤較肥、施肥水準較高、栽培條件較好的麥田,穗數應多些,寬葉大穗型品種或土壤瘠薄、施肥少、管理較差的麥田,穗數少些。然後才能确定基本苗。依據基本苗,根據各品種千粒重、發芽率多少計算實際播種量。此時應考慮品種的特性,一般說基本苗相近,總是以分蘖成穗率高的穗數多。如果穗數相近,總是以基本苗數少,分蘖穗比重大的麥田顯著增産。
低産田要達到一定穗數,必須适當增加基本苗,依靠主莖成穗。肥水條件較好的麥田,宜采取低密度、以較高的分蘖成穗率來達到較多的穗數。甘肅省高産麥田冬前分蘖成穗率一般為50%—70%,可以成穗30—50萬個。但地力差,播種晚,管理水準低的麥田冬前分蘖成穗率低。
19. 如何選擇适宜的種植方式?
種植方式是合理密植的内容之一。目前冬小麥種植方式很多,有平作、壟作;撒播、穴播、條播、溝播;等距、寬行、窄行,以及膜側條播、水準溝、全覆膜穴播等多個種植方式。由于種植方式不同,直接影響小麥對水分、光照、養分的利用和吸收。是以種植方式選用以資源的高效利用為基礎,以獲得高産為目标。目前,比較廣泛采用的有以下幾種。
⑴ 窄行等距條播:機械條播,通過縮小行距、增加壟數,使植株分布均勻,既能充分利用陽光、空氣和地力,使個體發育健壯,又能保證一定數量的基本苗數,增産顯著,是目前采用最廣泛的一種形式。一般高肥力旱地平作小麥可采用行距15—20 cm等行距機播或耧播。中等肥力可适當把放大到18—22 cm。
⑵ 寬窄行條播:寬窄行也叫大小壟條播。這種方式比等行距的通風透光好,便于追肥和中耕除草,還便于下茬套種。一般麥田多采用窄行9cm,寬行21cm的方式。
⑶ 寬幅條播:寬幅條播法一般播幅9—12cm,幅距22—28 cm。這種方式可便于集中施肥和田問管理,還便于套種。在旱薄地或肥料少的地塊,采用寬幅條播,(播幅9—12 cm、幅距20—25 cm),也有較好的增産效果。
穴播:這種方式起源于地膜栽培,目前在旱薄地露地栽培也有較好的應用效果。一般旱地地膜條件下每穴6-9粒,行距依據地膜寬度、目标苗數而不同。
20. 怎樣種好回茬小麥?
回茬冬小麥是以大秋作物或複種作物為前茬種植的冬小麥。甘肅回茬冬小麥約占正茬冬小麥種植面積的1/3。回茬冬小麥栽培要抓好以下幾個關鍵措施。
⑴ 前茬選用早熟品種。因前茬口收獲晚而播種遲是回茬冬小麥低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以,回茬小麥的前茬作物要盡可能選用早熟作物為前茬,前茬作物的品種也應選用早熟品種為宜。
⑵ 滅茬整地,施足底肥。前作收獲後,立即旋耕滅茬,然後深耕耙耱平整。要重施底肥,每畝麥田施優質有機肥3000—4000 kg,普鈣35—40 kg,磷二铵10—15 kg或尿素10 kg,深翻整地前一次施入。
⑶ 品種選擇。選用小麥品種要具有較旺的苗期長勢、抗旱和抗寒性相對更好的品種。
⑷ 合理密植,提高播種品質。回茬小麥因播種較遲,冬前分蘖少或不分蘖或,主要靠主莖穗增産。是以,每畝播種量應比正茬麥要增加1.5—2 kg。
21. 麥田如何進行化學除草?
麥田雜草的發生,從時間上可分為:⑴ 秋冬型:以麥家公、播娘蒿、離子草、米瓦罐、荠菜、豬殃殃、婆婆納、看麥娘、毒麥、野燕麥等為代表,一般于出苗後10—20天開始出土,至小麥分蘖末形成第一高峰,是麥田雜草的主體,且大部分是雙子葉雜草。⑵ 春季發生型:以小薊、蘆葦、打碗花、田旋花、藜、苋、蓼等為代表。⑶ 春末夏初型:以馬齒苋、蒺藜、旱稗、荩草、牛筋草、畫眉草等為代表,多于4月底5月初發生。
雜草的發生有兩個高峰期。在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是冬小麥田雜草出苗的冬前高峰期;翌年春3月下旬到4月中旬是雜草發生的春季高峰期,有少量雜草出苗。冬前雜草處于幼苗期,植株小,組織幼嫩,對藥劑敏感,加之氣溫比較穩定,耕層墒情适宜,是化學防除的有利時機,防治效果要好于春季防治。
22.目前主要除草劑的有哪些?
(1) 燕麥畏:播種前混入土中,也可在播後苗前對水噴霧,用藥後混土2—3cm,避免麥種與藥層接觸。燕麥畏具有揮發性,施藥後應立即覆土。
(2)禾草靈:在野燕麥、看麥娘、毒麥1—3葉期,對水噴霧,土壤濕潤可有效防除以上雜草。噴灑禾草靈以心葉着藥效果最好。溫度升高時,防效下降,溫度降低防效上升。禾草靈可與伴地農、綠麥隆、異丙隆等混用,但不能與2,4-天、二甲四氯、麥草畏、苯達松混用。
(3)野燕枯:在野燕麥2.5—5葉期,對水噴霧。并按藥液量加入0.3%的洗衣粉或0.5%表面活性劑。使用野燕枯,氣溫須達6℃以上,9℃藥效發揮較好,20—25℃最宜,同時亦要求較好的濕度。藥後小麥葉片暫時發黃,7天可恢複。
(4)骠馬:在禾草1葉至拔節初期,兌水噴霧。施藥時天氣以微風或無風為佳。不能與苯達松、百草敵混用,但可與異丙隆混用。本劑可防除看麥娘、野燕麥、蔺草、硬草、棒頭草等多種禾大學雜草。本劑對大麥有害。
(5) 乙草胺:在麥播後1—7天施用,在土壤濕度25%以上,雜草尚未萌芽,麥播露籽少的麥田噴用。其最佳用藥時期為雜草出土前,可有效地防除看麥娘、硬草、日本看麥娘等禾大學雜草,對闊葉雜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6) 百草敵(百甲混劑):在小麥4葉期至分蘖期,兌水噴霧。在氣溫5℃以上,無風或微風天氣使用為宜。小麥類4葉期前或拔節後易産生藥害,嚴禁用藥。越冬期遇寒流會加重凍害,不宜使用;藥後遇雨對藥效影響不大,
(7)排草丹(苯疊松、苯甲混劑):在麥苗返青分蘖後拔節前,兌水噴霧。以晴天15℃以上,無風或微風情況下效果較好,應注意避開藥後6—8h内降雨。
(8)苯磺隆:在麥類2葉後及拔節期用藥,以3—4葉期使用最好,可有效地防除離蕊芥、離子草、播娘蒿、刺兒菜等。
(9)闊葉散:在麥類2葉期至拔節期,雜草10cm以上時用藥,加入0.2%—0.5%表面活性劑,在無風或微風的晴天,對水噴霧。該藥劑應随配随用,對刺兒菜、田旋花類無效,可與防除禾草的除草劑混用,其正常劑量下,30天後對後茬安全。
(10)闊葉淨(杜邦巨星):在麥苗2葉期至拔節期,雜草10cm以下時防治,加入0.2%—0.5%表面活性劑效果更好。注意随配随用,正常劑量下60天之後,對後茬無影響。可與防除禾大學雜草除草劑混用,本劑對麥家公、繁縷、播娘蒿等高效,但對卷莖蓼、田旋花無效。
23. 晚播麥田應如何管理?
播期過晚,冬前分蘖少或不分蘖,苗小、苗弱、根系生長差。針對晚播麥的形成原因、生育特點,加強冬春管理,仍可取得較高産量。其主要管理措施如下。
1、鋤地松土。早春趁早及時鋤劃松土,以利增溫保墒,鋤劃要淺,避免傷根。
2、提早施肥。晚播麥苗小,可提早追肥,補充一定的磷肥追施。
24. 什麼是倒春寒?怎樣減輕其危害?
倒春寒指小麥進入返青拔節這段時期,因寒流到來降溫,地表溫度降到0℃以下,發生的霜凍危害。其危害輕者造成小麥上層葉片枯黃,重者影響到小花的發育,造成部分小穗不結實,穗粒數減少,甚至整穗枯死。預防倒春寒為害,主要有選擇抗寒性較好的品種,或者抽穗期前發育相對慢而灌漿速度快的品種。同時,适當晚播,可适當推遲小麥的春季發育,增強抗倒春寒的能力。倒春寒發生後可采取一些補救措施。
① 返青至起身期發生倒春寒的麥田,要以促為主,及早劃鋤鏟除雜草提高地溫,每畝追施5—10 kg尿素。對于小麥葉尖及葉片受凍害的,及時噴施天達2116抗旱壯苗專用型600倍液,促使麥苗盡快轉入正常生長。還可葉面噴施植物細胞膜穩态劑、複硝酚鈉等植物生長調節劑,以促進中、小分蘖生長和潛伏芽快發,能明顯增加成穗數。
② 起身拔節期發生倒春寒,噴施天達2116糧食專用型600倍液,調節生長。
③ 趁清早露水未幹時,每畝撒施草木灰100kg,能起到暖苗、補鉀恢複正常生長的作用。另外,普遍進行一次葉面追肥,每畝可噴施0.5%的尿素或3%的硫酸二氫鉀。
25. 甘肅冬小麥病蟲害發生有什麼特點?
⑴ 小麥條鏽菌在隴南發生頻繁,中東部發展頻率降低,白粉病、葉鏽病等病害發生頻率增加。⑵ 幹旱、寒冷的氣候條件,一些以刺吸方式取食為害的害蟲如麥蚜、葉蟬、麥蜘蛛等常年危害。這些害蟲中的麥二叉蚜、條沙葉蟬等種類又成為小麥黃矮病、小麥黃葉病、小麥紅矮病等病毒病的傳毒媒介。這些病害的蔓延又多與旱凍等氣候條件有關。是以,常呈現病、蟲、旱、凍俱發的态勢。⑶ 由于播種期及苗期的幹旱與低溫,種子萌發和出苗相對較長,使一些在極幹旱土壤中易于生存的病菌、線蟲等乘隙侵染。是以種傳、土傳病害種類多、病情重。⑷ 旱作生态條件下土壤生态環境比較穩定,适于地下害蟲等土居害蟲的生存及鼠類活動,線蟲及全蝕病、根腐病等土傳病害也發生較普遍。
26. 甘肅冬小麥病蟲治理政策的是什麼?
⑴ 加強治理對象的監測:甘肅冬麥病蟲種類繁多,幹旱或多雨年份均有相應的病蟲種類猖獗危害。随着耕作栽培制度的變化和品種更新速度的加快,主、次病蟲也發生相應的演變。總體來說,要以小麥條鏽病、麥蚜和黃矮病、地下害蟲及鼠害為主要治理對象。要做好重點治理對象的預測預報,特别是秋苗病蟲發生程度預報及中、長期預報。以便為種子處理和播種前後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對葉蟬及紅矮病、小麥黃矮病、白粉病、小麥全蝕病、根腐病、黏蟲等病蟲則要加強動态監測,做好兼防工作。
⑵ 利用薄弱環節治理病蟲: 冬麥多種病蟲害發生存在三個明顯的薄弱環節:一是小麥收獲後,小麥條鏽菌、白粉菌等一些專化性很強的病菌可在晚熟冬春麥→高海拔自生麥苗→低海拔自生麥苗→早播冬麥上轉展繁衍、積累和擴大。麥蚜在夏季随着氣溫升高,也向高海拔冷涼地區的寄主作物遷移并越夏。是以夏季的氣象條件、寄主作物密度、深耕等農藝措施,可直接影響侵染秋苗的初始菌 (蟲)源量。二是冬小麥播種期。研究表明,秋季由于幹旱和氣溫較高、以及播種早等原因,秋苗病蟲危害比較嚴重,進而又影響越冬基數。是以,掌握适期播種和進行種子處理,不僅可以減輕苗期該類病蟲的危害,還可有效地減輕翌春病蟲的發生程度。三是早春病蟲發生期。冬季嚴寒、早春幹旱低溫緻使一些尚能越冬的害蟲和病菌越冬率都較低,這是隴東越冬病蟲害差別于其他冬麥區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其生命周期中一個薄弱環節。在早春采用耙耱、藥劑防治等措施是控制生長後期小麥病蟲嚴重發生的重要對策。早春也是防治媒介害蟲,實施"治蟲防病"政策的有利時機。是以,狠抓早春冬麥病蟲的治理,省工、省時、省藥、安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麥收後、播種期和早春這三個時期不僅是冬麥病蟲生命周期中的薄弱環節,也常是深耕、适期晚播、早春耙耱、鋤草等農事活動的季節。即使在這三個時段裡實施必要的化學防治,也存在着施藥時間與收獲期相隔遠,用藥少、殘留低、污染小等優勢。
⑶ 立足全局治理遠距離傳播病蟲:小麥條鏽菌、白粉菌以及黏蟲、麥蚜等病蟲都有遠距離傳播或遷飛的特點。例如,隴東被稱之為條鏽菌的"橋梁"地區,他同隴南及北方廣大冬麥區之間存在着極為密切的菌源關系。隻有把該區的防治工作納入條鏽病西北流行區的整體治理部署中,治理效果才能持續。又如黏蟲,隴東屬2—3代區,第一代黏蟲為外來蟲源,第二代為危害代,7月中、下旬陸續化蛹、羽化,除有少量成蟲在本地繼續繁殖外,大部分向南遷飛到3—4代區繁殖為害。是以立足菌源或蟲源互相依存關系,采用不同抗源布局等綜合治理措施,有效壓低或阻隔遷入(出)菌蟲源,是植保的重要政策。
⑷ 利用農業措施治理病蟲
①耕作制度:耕作制度的改變常導緻該區病蟲種群的演變,耕作制度在大範圍病蟲蔓延中有着重要作用。如甘肅冬春麥混種地區壓縮冬麥面積,可以控制紅矮病的大發生;冬麥和糜子隔離種植能根治小麥"糜瘋病";合理的輪作制度,可以明顯減輕黑穗病、根病和小麥吸漿蟲的危害;調整作物布局,合理間作套種,對于削弱以至中斷麥蚜與黃矮病的寄主作物鍊至關重要,是控制麥蚜及黃矮病的一項根本性措施。
②抗病蟲品種:利用抗病(蟲)品種防治小麥病蟲害是無公害治理技術中最經濟、最有效、生态效益最高的一項措施。特别是對于氣流傳播的鏽病、白粉病,土壤及種子傳播的黑穗病,葉蟬傳播的紅矮病,以及麥蚜、吸漿蟲、麥稈蠅等蟲害,其作用更為明顯。但也存在着如何保持品種抗性的相對穩定性和持久性,以及協調抗性與産量、多抗與兼抗、抗性與品質之間的沖突。其解決途徑一是廣泛利用各種抗性的品種資源,促使品種抗性基因結構的多樣化格局;二是搞好品種和抗源基因的合理布局。如抗鏽品種,要在隴東、隴南布局不同抗源類型的品種,阻隔條鏽菌的周年循環,減緩新小種出現、繁衍的速度和品種抗鏽性的喪失。同一冬麥區也應搭配不同抗源的品種,防止抗病基因的單一化。在鏽病易發流行區要重點布局抗病良種,壓低菌源基數;三是建立種子田。防止抗鏽良種混雜後降低其抗病作用。
③健身栽培:健身栽培的内涵是通過栽培技術提高植株自身的抵抗力,創造不利于病蟲生存的生态環境。具體到每一病蟲種類,都應分别制定相應的健身栽培技術方案。例如,小麥全蝕病是典型的毀滅性根部病害。全蝕病菌以潛伏菌絲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腐生或休眠,在有機質少、缺磷、缺氮、肥力低下的土壤中小麥根系發育不良,病菌易于侵染,發病均較重。是以,治理全蝕病的健身栽培措施應包括:增施有機肥促進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增施磷肥,保持氮磷平衡,抑制病菌發展;施用淨肥,減少初侵染源;灌漿時及時灌水,提高植株抗性;适期晚播,減少初侵染機會;合理輪作,減少病菌積累等一系列技術措施。
農業措施在冬麥病蟲害無公害治理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輪作倒茬、調整播期、合理密植、深耕耙耱、中耕除草等農業栽培措施對條鏽病、白粉病、麥蚜、黃矮病、地下害蟲等均有減輕危害的作用。有些措施對特定的病蟲還有直接除滅的效果,如早春耙耱可殺傷紅蜘蛛和部分越冬條鏽病葉,消滅自生麥可控制越夏條鏽菌源,伏天深耕可消滅地下害蟲和害鼠。
④ 天敵資源的利用:在隴東麥田天敵有27種,捕食性天敵22種,主要有瓢蟲、食蚜蠅、草蛉和蜘蛛等4大類群;寄生性天敵主要有蚜繭蜂、絨繭蜂等5種。天敵對害蟲的捕食作用是十分明顯的,天敵在麥田生态系統中對害蟲種群數量起着重要的調節作用,天敵利用是冬麥病蟲無公害治理體系中自然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天敵的消長規律又受到諸多人為因素的影響,在冬小麥生産實踐中,應不斷改善天敵生态條件,調整農事活動,協調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的沖突,這樣才能使天敵在麥田病蟲控制中充分發揮作用。
⑸ 化學防治:在現階段,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具有防效高、見效快的優勢,特别是在病蟲大面積猖獗發生時,一般隻有化學防治才能較好地起到控制作用。但是,化學防治給麥田生态系統帶來的負效應也顯而易見。一是病蟲産生抗藥性;二是殺傷天敵和有益生物;三是影響小麥品質安全和污染環境。是以,需要以無公害為目标,重新審視化學防治這一不可缺少的治理手段,從農藥使用的各個環節組建正确、合理的化防技術體系。
正确、合理使用農藥關鍵要掌握以下幾個環節:①科學确定有效劑量。在劑量選擇時,要協調害蟲防治名額和天敵利用名額、經濟用藥濃度和經濟損失水準、用藥劑量和防治效果等幾個方面的關系,從中确定最佳劑量。②合理制定防治名額。适當放寬一些害蟲的防治名額,有利于保護天敵。根據多年實踐,隴東麥田主要病蟲的防治名額如表5。③抓住防治關鍵時期在隴東,小麥收獲後、播種及早春這三個關鍵時期進行化學防治,對于壓低菌源、蟲源、毒源基數有着重要作用,而且較之後期施藥對産品品質要安全得多。一般說來,冬小麥
27. 如何防治小麥散黑穗病?
⑴ 症狀:主要在穗部發病,病株抽穗比健株略早,小穗畸型,外包灰色薄膜,裡面充滿黑粉。健穗開花前後,病穗薄膜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厚垣孢子。病菌孢子随風吹散,隻殘留裸露的穗軸。病穗上的小穗全部被毀或部分被毀。一般主莖、分蘖都出現病穗,但在抗病品種上有的分蘖不發病。
⑵ 發病規律:小麥散黑穗病是系統性侵染病害,從花器侵染,一年侵染一次。小麥開花時,病株上飛散出的病菌孢子落到麥花的柱頭上,發芽并長成菌絲侵入子房,以後即潛伏在麥粒内部。病粒和健粒外表沒有差别。小麥播種後,潛伏的菌絲在麥苗發育到2、3節時,菌絲體進入穗原基。并随着小麥的生長點而向上發展,到抽穗時,将花器破壞,形成病穗。小麥開花期氣溫低、濕度大,結露、下霧或下小雨有利于病菌孢子的發芽和入侵,種子帶菌率較高。用帶菌高的種子播種,次年發病率就高。若開花期幹旱,種子帶菌率低,次年發病率也低。感病種子是該病傳播方式之一,也是病菌相對集中,易于處理的階段,是以對該病應采用以種子處理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
⑶ 防治方法
①種子處理:
石灰水浸種:用優質生石灰0.5㎏,溶在50㎏水中,濾去渣滓後浸泡選好的麥種30㎏,要求水面高出種子10—15 cm,種子厚度不超過66 cm,在氣溫20℃時浸泡3—5天,氣溫25℃時浸泡2—3天,氣溫30℃時浸1 天,浸種以後不再用清水沖洗,攤開晾幹後即可播種。
藥劑拌種:用種子重量0.2%的50%禾穗安可濕性粉劑拌種,或用種子重量0.03%(有效劑量)的15%粉鏽甯可濕性粉劑拌種,或每100㎏種子用15%三唑醇幹拌種100—125g。
②建立無病種子田。無病留種田應設在遠離大面積麥田300m以外的地方。小麥抽穗前,注意對種子田的檢查,及早撥除殘留的病穗,以保證種子完全不受病菌的侵染。
③拔除病株 在小麥抽穗前,加強田間檢查,發現病穗立即拔除,以減少病菌傳播,減輕下一年病害的發生。
④選用抗病品種。
28. 如何防治小麥腥黑穗病?
小麥腥黑穗病又稱烏麥、臭麥、黑疸,是一種毀滅性的病害,主要有網腥黑穗病和光腥黑穗病。
⑴ 症狀:主要危害小麥穗部,小麥感病後,病株株高正常或較健株稍高,分蘖稍多。麥子成熟時,病穗比健穗短,比健穗較早抽出,穎片張開,露出灰黑色或灰白色病粒,稱為菌瘿。菌瘿外面有一層灰色薄膜,微壓即破裂,散出黑色粉末,即病菌孢子。菌瘿有魚腥味,故稱腥黑穗。病穗的籽粒多數變為菌瘿,穗的上部偶有少數健全小穗。
⑵ 發病規律:該病隻能在小麥苗期進行一次侵染,傳播途徑為種子帶菌、糞肥帶菌和土壤帶菌,遠距離傳播的重要途徑是種子帶菌。病菌以厚垣孢子附在種子外表或混入糞肥、土壤中越冬或越夏。初侵染點在麥苗出土前的幼芽鞘和小麥出土後幼苗的傷口。然後随小麥而發育,到孕穗期侵入子房,破壞花器,抽穗時在麥粒内形成菌瘿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發病率高低受菌量、土壤溫度、光照、栽培管理條件等影響。菌量高,發病重;冬麥晚播或播種較深、覆土較厚者,麥苗出土遲緩,增加了病菌侵染機會,發病重;地下害蟲危害重的田塊,造成幼苗傷口多,增加了病菌侵染機會,也發病較重。
⑶ 防治方法 ①使用無病腐熟淨肥。帶菌糞肥是土傳病害一種很重要的傳播管道,提倡堆漚農家肥時不用病殘體原料,施用無病腐熟淨肥,以切斷糞肥傳染源。 ②合理輪作倒茬。小麥腥黑穗病發生區應實行與油菜、馬鈴薯、蕃薯、棉花、花生、煙草、蔬菜等作物5—7年的輪作,才能收到較好的防效。 ③嚴禁病區自行留種、串換麥種。種子中混有的病麥粒是遠距離傳播和病害蔓延的主要途徑,是以,嚴禁病區的小麥做種子用,杜絕自行留種和串換麥種。在病區應推廣抗病品種,使用正規管道供應的無病良種,有條件的地方要推行統一供種、統一拌種。 ④土壤處理。重病田應進行土壤處理。每畝病田可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3 kg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1.5 kg,兌細幹土45—50 kg,攪拌均勻後制成毒土,在耕地後均勻撒在地面,耙耱後播種。 ⑤種子處理。常年發病較重地區用2%立克秀拌種劑10—15g,加少量水調成糊狀液體與10kg麥種混勻,晾幹後播種。或每100㎏種子用15%三唑醇幹拌種劑100—125g拌種處理。也可用種子重量0.15%—0.2%的20%三唑酮,或種子重量0.2%的40%福美雙、40%拌種雙、50%多菌靈、70%甲基硫菌靈,或種子重量0.2%—0.3%的20%萎鏽靈等藥劑拌種和悶種,或用敵萎丹懸浮種衣劑,拌種後無需晾曬即可播種。都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⑥差別處理不同發病程度的病穗。5月中、下旬小麥腥黑穗病發生症狀已十分明顯,可拔除零星病株,并将病株集中燒毀。小麥腥黑穗病輕發田,要剪除病穗燒毀,并單收單打,燒毀病麥稭、病麥糠等一切病殘體。對重發田塊應收割堆放集中燒毀。
29. 如何防治小麥黃矮病?
小麥黃矮病又叫大麥黃矮病,為國内外麥類作物上的一大病害,甘肅群衆稱為"幹筋",是隴東冬春小麥區的一種主要病害。
⑴ 症狀:小麥生育期内均可感病。幼苗期感病,根系淺,分蘖數減少,生長衰落,矮化嚴重。病株葉片由葉尖開始褪綠,進而黃化,逐漸向基部發展,冬季易死亡。未死亡的病株,拔節後先從基部葉片顯病,病葉自下向上發展。病葉先從葉尖褪綠變黃,葉變厚且硬,旗葉顯著變小,植株嚴重矮化,不抽穗或穗粒數減少,籽粒秕瘦。拔節期感病後從中部至旗葉發病,病葉也先由葉尖開始變黃,與仍為綠色的葉脈呈現出黃綠相同的條紋。黃葉可擴充至全葉的1/3—1/2處,葉色黃亮,且變厚變硬,葉基部仍保持綠色。後期全葉幹枯,有的變為枯白色,但多不下垂。植株矮化不明顯,秕穗率增加,千粒重顯著降低。穗期感病僅旗葉發病,或由旗葉向下延至1葉—2葉發病。植株不矮化但秕穗率高,千粒重降低。
⑵ 侵染循環與發病特點:麥蚜是小麥黃矮病毒惟一有效的傳毒介體,在隴東主要主要傳毒蚜蟲為麥二叉蚜,其次為麥長管蚜。麥蚜雖為傳毒介體,但不能将病毒傳于後代。是以,小麥黃矮病毒的周年循環僅能依靠帶毒蚜輾轉傳播于不同寄主之間,使寄主成為再侵染毒源,并依靠媒介蚜蟲使病情擴大蔓延。在冬麥區,帶毒麥蚜以無翅成若蚜栖息于小麥根際處越冬。翌年3月上旬開始繁殖為害,小麥收獲前産生大量有翅蚜,遷飛到禾大學雜草寄主上取食,7月上旬自低海拔向高海拔逐漸轉移到自生麥苗上為害越夏并儲存毒源,冬麥出苗後,又從越夏寄主遷回秋苗,繁殖為害并越冬。冬、春麥混種區,則主要依靠冬、春麥生育期的差異,介體麥蚜在冬麥上越冬,在自生麥苗或晚熟春麥上越夏完成周年侵染循環。在春麥區随氣流遠距離傳播的帶毒蚜成為春麥區的主要毒源。
小麥黃矮病的發生與流行,同當地傳毒蚜蟲數量呈正相關,蚜蟲數量又受到雨量及氣溫的影響。秋季麥苗出土後降水多,有翅蚜少,則秋季發病少;反之發病就多。秋苗發病多少是春季發病的主要依據。一般來講,秋季天旱溫度高,春季氣溫回升快,為重病流行年;秋季多雨而春季旱,為輕病年;如秋春季都多雨,則一般發病較輕。
①農業防治。首先應種植抗耐病品種。其次合理調整播種期,避開蚜蟲轉移為害高峰時期,冬麥适期晚播,春麥适當早播。加強秋季和春季的中耕,清除田間雜草,減少蚜蟲和毒源寄主。進行滅茬深耕、越冬期冬灌及秋季耙耱,減少蚜蟲越冬卵,降低蚜蟲越冬基數。也要根據春季墒情,适時耙耱,殺傷傳毒蚜蟲。同時,提高地力,增施鉀肥,落實"一噴三防",加強葉面追肥,對已發病田塊,加強肥水管理,以增強植株的抗病性,減少損失。
②防治傳毒蚜蟲。應以麥二叉蚜為主要防治對象。
藥劑拌種。以前拌種藥劑多用甲拌磷或甲基異柳磷,但這兩種農藥分别為劇毒和高毒農藥,嚴重威脅農産品品質安全。是以,建議使用滅蚜松,滅蚜松為低毒、内吸選擇性殺蚜蟲劑。用70%滅蚜松可濕性粉劑100—150 ml,對水5—7 kg,拌麥種50 kg。
藥劑防蚜。拌種地塊冬前一般不治蚜。但若冬前幹旱溫暖,則應根據蟲情,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噴一次藥。冬麥返青到拔節期仍需防治1—2次,防治名額是,返青拔節期:蚜株率10%,百株蚜量20—30頭;抽穗揚花期:穗蚜率50%以上,百株蚜量200頭以上,益害比小于1:150。藥劑種類和使用濃度為: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500—3000倍液,50%滅蚜松乳油1000—1500倍液,40%氧化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10%蚜虱淨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等農藥。
30. 如何防治小麥白粉病?
小麥白粉病在隴東小麥産區發病已久,但未造成大的災害。但近年來,随着水肥條件的改善,産量水準的提高,高産矮稈品種的利用及種植密度的加大,麥田的通風透光性差,白粉病有發展的趨勢,産量損失一般為10%—20%。隴東小麥白粉病分為兩個發生區,一是泾、汭河川道及關山陰濕地帶易發亞區,主要包括泾川、崇信、靈台及崆峒區的川水地及華亭縣沿關山地帶,該區在越夏菌源大,秋季溫濕度适宜的年份,可釀成秋苗病害流行,但由于冬春幹旱,病菌越冬率不穩定。灌水條件便利,4月至6月降雨較多,有利于病害的春季流行。小麥白粉病中度以上的流行頻率為44 %,偏重流行的頻率為22%。二是隴東山塬偶發亞區,主要包括平涼、慶陽市的山塬地帶。該區條件适宜時,秋季病情較重,但因冬季及早春旱、寒時有發生,是以小麥白粉病偶發流行,中度以上流行頻率為11%。
⑴ 症狀:小麥從幼苗到成株,均可被病菌侵染。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為害葉鞘、莖和穗部。病斑近圓形或長橢圓形。病斑最初出現白色黴點,以後逐漸擴大成白色黴斑。病重時,病斑連成一片,表面覆寫白色至灰色的黴層,黴層的厚度可達2mm左右。黴斑表面的白粉,即病菌無性階段産生的分生孢子。之後,白粉狀黴層逐漸變為灰白色至淡褐色,并散出許多黃褐色至黑褐色的小圓粒,即病菌有性階段産生的閉囊殼。
一般葉正面的病斑多于背面,下部葉片重于上部。發病最重時,整株均被灰白色的黴層覆寫。被害葉片的組織,在初期無明顯變化。随着病情的發展,葉片發生腿綠、發黃乃至枯死。穎殼受害時,能引起枯死,緻使麥粒不飽滿甚至腐爛。病重時,植株矮而弱,穗短小或不抽穗。
⑵ 流行規律和發生特點:小麥白粉病侵染循環可分為四個環節:
①越夏。分生孢子是甘肅省小麥白粉病的主要越夏方式,凡夏季最熱一旬的平均溫度低于24℃的地區或年份,病菌以分子孢子存活于晚熟冬、春麥而順利越夏,繼而從晚熟冬春麥侵染自生麥苗,病害自高海拔向低海拔麥區蔓延。夏季雨水正常或較多年份,田間病殘體上的閉囊殼,可陸續産生子囊孢子侵染自生麥苗。幹旱少雨年份,閉囊殼能順利越夏,其産孢能力可持續到9月下旬以後。是以在高海拔麥區,閉囊殼可作為早播麥田的菌源之一。
②秋苗發病。在病菌越夏區,發病早且重,非越夏區則發病較晚、發生較輕或不發病。越夏區發病程度又與越夏菌量、小麥播種期及秋季氣象條件有關。一般越夏菌量大、冬小麥播期偏早、溫濕度偏高則秋苗發病較重。隴東麥區菌源越夏區面廣量大,播期早而集中,秋苗病情重于隴南。條件适宜年份,小麥白粉病在秋苗期即可流行并造成危害。
③越冬。小麥白粉病可以分生孢子的形态越冬,或以菌絲體潛伏在寄主組織内越冬,影響病菌越冬率的主要因素是溫度,其次為濕度。如冬季溫暖,雨雪較多,土壤濕度較大,則有利于病菌越冬。隴東雖然秋苗病情較重,但因冬季雨雪少、寒冷幹燥而越冬率較低。隻有在暖冬、降雪偏多的年份,越冬率較高。
④春季流行。小麥白粉病春季的發生與流行,主要取決于:ⅰ菌源。秋季發病程度及病菌越冬率的高低,大流行年的菌源主要來自當地菌源。ⅱ溫度。早春旬均溫高于10℃的時段出現早,則始病期早;冬小麥起身期至拔節期的高溫,有利于病菌的再侵染;抽穗期日均溫連續高于22℃時,則可抑制病害的蔓延。ⅲ雨量。小麥返青至拔節期,較多的降雨有利于分生孢子的生成和傳播。但雨量過多,特别是連續降雨,則對病害的流行不利。
⑶ 防治方法:小麥白粉病以種植抗病品種為主,化學防治和農業措施為輔,重點抓常發重病區,兼顧一般發病區。
①種植抗(耐)病品種。由于基因單一等原因,小麥白粉病抗病品種的抗性在我國已發生幾度退化。白粉病菌具有多個生理小種,各地優勢小種與組成類群也不盡相同。選育和推廣多基因抗病品種是小麥白粉病重病區的當務之急。在選用抗病品種的同時,也要注意品種和生理小種的合理布局及慢發抗性品種的利用。
②栽培防治。秋苗發病地區要調節播種期,适期晚播。推廣精量、半精量播種技術,減少無效分蘖,降低群體密度,建構合理群體。合理施用化肥,實行氮磷鉀配方施肥,避免過多使用氮肥。保持田間通風透光,防止倒伏。
⑶化學防治。
藥劑拌種。越冬區和常年易發區,秋播時用藥劑拌種,每100kg種子用25﹪三唑酮幹拌種劑150—200g拌種處理,或每100 kg種子用15﹪粉鏽甯幹拌種劑100—125g拌種處理。
藥劑噴霧。發病初期,可用以下藥劑,每畝噴施100kg藥液。波美0.5°石硫合劑;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乙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50%福美鋅可濕性粉劑300—500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40%滅菌丹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畝噴施80kg藥液;或每畝用25%粉鏽甯可濕性粉劑6g兌水60kg噴霧。為延緩抗藥性産生,應輪換用藥。31. 如何防治小麥蚜蟲?
蚜蟲俗稱油蟲、膩蟲、,是小麥的之一。甘肅省為害小麥的有麥長管蚜、麥二叉蚜、禾缢管蚜、麥無網長管蚜等4種麥蚜。麥長管蚜、麥二叉蚜是遍及全省的優勢種,無網長管蚜以河西、隴南較為普遍,禾缢管蚜以隴南、隴東較為普遍。
甘肅省麥蚜危害區域分布:麥二叉蚜常發區,多分布在河西等年降雨量250 mm以下、氣候幹燥的地區;麥二叉蚜多災區,包括隴東及隴中、隴南部分山區,該區氣候幹旱,年降雨量500mm以下;麥二叉蚜和麥長管蚜易災區,包括隴東、隴南等冬麥區,多為降雨量500—750 mm,冬季少雨幹旱的地區;禾缢管蚜危害區,多分布在隴南及隴東川水地。
⑴ 危害:麥蚜的為害包括直接為害和間接為害兩個方面:直接為害主要以成、若蚜吸食葉片、莖稈、嫩頭和嫩穗的汁液。麥長管蚜危害最重,是麥田的優勢種。多在植物上部葉片正面為害,抽穗灌漿後,迅速增殖,集中穗部為害,造成籽粒不飽滿,嚴重時,麥穗枯白,不能結實,甚至整株枯死。麥二叉蚜喜在作物苗期為害,被害部形成枯斑,其他蚜蟲無此症狀。間接為害是指麥蚜能在為害的同時,傳播小麥病毒病,其中以傳播小麥黃矮病為害最大。
⑵ 發生規律:麥蚜可憑借季風随氣流在全國各大麥區遠距離遷飛,大區間遷移時間同小麥等寄主的營養狀況相吻合。在隴東、隴南等小麥種植海拔差異較大的地區,還存在着垂直方向的季節性轉移。
①越冬 隴東冬麥區除長管蚜以無翅成、若蚜越冬外,麥二叉蚜以卵和成、若蚜均可越冬,但以卵為主。隴南冬麥區以無翅若蚜栖息于小麥根際和向陽埂邊的冰草上越冬。在隴南、甘谷等地,冬季4種麥蚜均有一定數量,以海拔1500 m以下的向陽山台地數量為多,在冬季天氣暖和時仍能活動、繁殖。
②春季為害 早春候均溫穩定在3℃時,麥蚜開始活動。在春麥區及冬、春麥交界區,3月中、下旬麥二叉蚜越冬卵開始孵化,幹母在冬麥上取食後産生幹雌,形成點片發生,4月下旬至5月上旬由點片向面擴散,部分幹雌形成有翅蚜向春麥及青稞田遷飛,随着氣溫上升危害漸重;隴東麥區越冬的麥二叉蚜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開始活動,點片為害,逐漸擴散,小麥灌漿期危害達到高峰。在4月中、下旬前,蚜量相對較少,種群中麥二叉蚜的比例由90.4 %逐漸降至50.2 %,麥長管蚜則由9.6 %增至49.8 %。到5月下旬蚜高蜂期麥長管蚜占89.6 %,而二叉蚜僅占10.4 %。麥無網長管蚜和缢管蚜僅在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有少量發生,比率分别為0.03 %—0.79 %和0.04 %—0.22 %。麥長管蚜春季孵化時間較麥二叉蚜要遲10 天—15 天。
③越夏及秋苗危害 乳熟期開始,随寄主營養條件惡化,麥蚜密度随之下降,群體中有翅蚜比例上升,于收獲前大量翅蚜向越夏寄主遷飛轉移。在春麥區和冬、春麥交界區,于6月下旬向越夏寄主高粱、糜子等秋作物上遷飛,迅速繁殖,于7月上、中旬形成高峰,之後由于高溫和天敵數量劇增,蟲口急劇下降,8月中心以後溫度漸低,天敵減少,于9月中旬再次形成高峰。9月中、下旬寄主作物組織老化,冬、春交界區的麥蚜遷入冬麥區短暫危害并越冬。春麥區麥蚜遂産生性蚜,交尾并産卵越冬。麥長管蚜進入越冬的時期較麥二叉蚜要早7—10 天.。
(3)消長因素及發生特點
①溫度 在食料充足時,溫度是制約麥蚜發生與消長的首要因子。麥蚜的世代、曆期、繁殖速率及生殖力均與溫度密切相關。麥二叉蚜卵在旬均溫3℃開始發育,5℃開始孵化,13℃可産生有翅蚜。成、若蚜在候均溫5℃開始活動,繁殖适宜溫度16—20℃,以13—18℃為最适溫度。麥長管蚜在8℃開始正常活動,候均溫16—25℃為最适溫度, 28℃以上發育停滞。禾缢管蚜在候均溫8℃時開始活動,最适溫度18—24℃,但不耐低溫,在元月份平均氣溫-2℃以下的地區,成若蚜不能越冬。田間溫度超過24℃時,蟲口數量顯著下降,30℃為麥蚜發育溫度的上限。通常在冬暖、春旱的條件下,麥二叉量發生較重;春季雨水多,對麥長管蚜發生有利。倒春寒影響小麥生長和天敵發展,則麥蚜發生量大。
②濕度 麥二叉蚜喜幹旱,嚴重發生地區多分布在年降水量500 mm以下的地帶,适宜濕度範圍為35 %—75 %,最适範圍為55 %—67 %。麥長管蚜較喜濕,發生範圍多在年降水量500—700 mm的地區,适宜濕度範圍為40 %—80 %,最适範圍為61 %—72 %。當候平均氣溫在22℃以上時,相對濕度達60 %以上,蟲口顯著下降;氣溫4—22℃,濕度超過60 %,蟲口仍呈上升趨勢。
③降雨 降雨因濕度可影響蚜量的消長,但暴風雨因其對麥蚜口器的破壞及沖刷、淹溺、震動作用,以及泥水對有翅蚜的黏連,因而對麥蚜殺傷作用較大。每小時降雨33 mm,風速9 m/s,雨後蚜量可下降98.7 %。在麥長管蚜和麥二叉蚜種群數量消長中,這種作用尤為明顯。
④寄主營養 麥蚜數量消長與寄主的營養狀況關系密切。随着寄主營養狀況的改善和溫度升高,麥蚜種群密度逐漸增加,至灌漿期種群數量達到高峰。小麥乳熟期開始,營養條件惡化,麥蚜密度随之下降,并産生大量翅蚜向其他寄主轉移。是以,長勢好的麥田麥蚜發生早且重。
⑤天敵 天敵與麥蚜的發生與消長,在時間與空間上均具有明顯的跟随效應。當麥田的天敵與麥蚜密度比達到1:370—400時,二者基本處于平衡狀态。
⑥農藝措施 早播麥田有翅蚜遷入早,秋季蚜量多于晚播麥田;群體大、氮肥施用過多、易倒伏的麥田利于缢管蚜的發生;田間小麥密度過稀、幹旱山塬,麥二叉蚜發生較重;水澆地則麥長管蚜發生較重。作物布局對麥蚜的消長也影響很大,春麥區擴種冬小麥為麥蚜越冬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成為該區麥蚜逐年加重的重要原因。
⑸ 防治方法
麥二叉蚜的防治已在小麥黃矮病一節中作了介紹,本節着重介紹麥長管蚜的防治方法。
①農業防治:冬麥适期晚播,秋苗期和早春視墒情耙磨鎮壓,保墒滅蟲,加強中耕除草。孕穗至灌漿期實施好以防治蚜蟲和增加千粒重為主要目的的"一噴三防"措施。
②藥劑防治: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3000—4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500—4000倍液,或1.45%阿維吡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2000—3000倍液、或每畝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30g兌水30㎏噴霧防治。
③生物防治:減少藥劑防治次數,嚴格控制用藥量,最大限度地保護和利用瓢蟲、食蚜蠅、蚜繭蜂、蜘蛛、蚜黴菌等天敵。
32. 如何防治地下害蟲?
⑴為害與發生特點
①金針蟲 以幼蟲咬食發芽種子和根莖,可鑽入種子或根莖相交處,被害處呈亂麻狀,形成枯心苗以緻全株枯死。春季3—5月,秋季9—10月是為害期。常見的溝金針蟲2—3年才能完成一個世代,大部分是以幼蟲在23—33㎝土層中越冬,當10㎝以下地溫達8℃,幼蟲開始活動。土溫達 8—12℃時,上升到小麥根際周圍開始為害。在4月中旬為害最重。幹旱或多雨時,幼蟲在土壤深層,這時危害較輕。雌蟲把卵産在3—7㎝土層。幼蟲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開始危害秋播小麥,10月下旬越冬。溝金針蟲成蟲不取食。幼蟲每年在小麥返青期到孕穗期是為害高峰期,主要蛀食莖基節的幼嫩部分,切斷輸導營養的組織,使上部莖葉枯萎。尤以細胸金針蟲早春為害嚴重。幹旱地區發生多是溝金針蟲,溫度在10—18℃時活動和為害最盛。細胸金針蟲喜在溫度7—12℃活動和為害,超過17℃即停止為害,向深層轉移。細胸和褐紋金針蟲喜歡濕潤環境,土壤濕度在20%—25%左右。
②蛴螬 蛴螬是金龜甲幼蟲的總稱,蛴螬危害麥苗地下分蘖節處,常在麥苗根莖處将麥苗咬斷,斷口整齊。危害時期呈秋季9—10月和春季4—5月兩個高峰期。蛴螬冬季在較深土壤中過冬,翌年春季氣溫回升,幼蟲開始向地表活動,溫度13℃—18℃時,即達活動盛期。這時主要危害返青小麥和春播作物。随後老熟幼蟲在土中化蛹。成蟲晝伏夜出取食林木及農作物的葉片。雌蟲把卵産在10㎝左右深土中,孵化後幼蟲危害麥苗及大豆、花生等春播作物。多一年發生1代。以成蟲或幼蟲過冬。如越冬幼蟲口基數大,翌年為害就重。
③蝼蛄 危害時間從播種開始直到翌年小麥乳熟期,秋苗期間蝼蛄以成蟲或若蟲取食發芽種子和咬斷幼根嫩莖,或咬成亂麻狀使苗枯死,以成蟲和若蟲在土中為害,他在秋季為害小麥幼苗造成缺苗斷壟,并在土表穿行活動形成縱橫隧道,使根土分離而缺苗斷垅,重者造成毀種重播。
⑵ 防治方法 ①農業防治
播種前要徹底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減少地下害蟲的栖息地,降低蟲口基數。合理輪作倒茬,破壞地下害蟲的生存條件,避免危害;深耕土壤,将部分地下害蟲翻出地面,經暴曬或鳥類啄食緻死等,減少蟲源;多次耙地,對害蟲造成機械損傷,降低蟲口。有機肥必須經過充分腐熟後才可施用,以殺死糞肥中的害蟲。 ②藥劑防治
藥劑拌種:用48%天達毒死蜱長效緩釋乳油0.4kg,或20%毒•辛乳油0.5kg,或50%辛硫磷 0.5kg,拌小麥種250—500kg,堆悶3—4h後播種,可有效防治蝼蛄、蛴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目前,已有以地下害蟲為主要防治對象的小麥種子包衣劑,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統一包衣,統一供種。
根部灌藥:苗期害蟲猖獗時,可用2%天達阿維菌素3000倍液,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或20%毒•辛乳油、50%辛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沿受害麥壟灌根,8天—10天灌1次,連續灌2—3次,可有效防治蛴螬、金針蟲及地老虎。
撒施毒土:每畝用50%辛硫磷乳油0.1kg,拌細沙或細土25—30kg施入土中,可防治多種地下害蟲。或可以每畝用3%辛硫磷顆粒劑4kg或5%辛硫磷顆粒劑2kg拌毒土随播種溝撒施,或用48%毒死蜱乳油250—400ml或3%辛硫磷顆粒劑5kg,拌細爐渣、粗砂或幹細土20—25kg順壟撒施并覆土。
誘殺成蟲:用1kg40%樂果乳油或90%敵百蟲,對水适量,拌100kg炒香的麥麸或豆餅等餌料,每畝撒1—1.5kg。或用0.5—1m左右長的新鮮楊樹枝泡在稀釋50倍的40%氧化樂果液中,10h後取出,于晚間插入麥田或春播作物地内,每畝置10把—15把,次日清晨收起,連用2—3天,誘殺金龜子效果好。 ③設定誘蟲燈:3—4hm2一盞,6—8月成蟲出土期夜晚開燈,誘殺金龜子,減少其産卵。
④人工捕捉:利用金龜子的假死進行撲打,保護樹木不受危害,并減少土中蛴螬發生。在地老虎點片發生時,采用撥土捕捉,有一定效果。對蝼蛄也可進行人工捕捉,減輕危害。
33. 如何防治小麥吸漿蟲?
小麥吸漿蟲自上世紀70年代中期蟲口開始回升,至80年代中期再度猖獗危害。近年來間歇性發生,局地危害仍較嚴重。小麥吸漿蟲有麥紅吸漿蟲和麥黃吸漿蟲兩種,以麥黃吸漿蟲為主,多分布在山塬和陰濕地區,麥紅吸漿蟲多分布于川水地。
小麥吸漿蟲是一種毀滅性害蟲。他以幼蟲潛伏在穎殼内吸食正在灌漿的麥粒汁液,造成秕粒、空殼。小麥吸漿蟲以幼蟲為害花器、籽實和或麥粒,一般受害麥田減産10%—30%,重者減産50%—70%,甚至造成絕收。主要防治方法:
①農業防治。
選用抗蟲品種:抗蟲品種的特征是:芒長多刺内外穎毛長而密,口緊、小穗緊密集,揚花期時間短而整齊,籽粒皮厚,漿液不易外流。具備這些特征的品種對吸漿蟲成蟲的産卵、幼蟲入侵和為害均不利。
輪作倒茬:小麥與油菜、豆類、薯類棉等作物輪作,對壓低蟲口數量有明顯的作用。在小麥吸漿蟲嚴重的麥田可改種油菜、大蒜、薯類等非寄主作物,2—3年後再種小麥。
連年深耕:麥收後連年伏天深耕嗮垡,利用吸漿蟲不耐高溫的特性,加大越夏死亡率,減少秋苗蟲口基數。
中耕除草:加強秋季、春季人工或化學除草。 ②化學防治。小麥吸漿蟲的防治名額是,播前每方土〔(10×10×20)cm3 〕蟲口數大于5頭或小麥抽穗初期每方土有成蟲10—25頭。防治時間以中蛹期為宜,成蟲進行輔助防治。
土壤處理:小麥播前淺耕時,每667m2麥田用50%辛硫磷乳油200ml,對水5kg噴在20—25kg的細土上,拌勻制成毒土,邊撒邊耕,翻入土中。
中蛹期土壤防治:在蛹期用50%辛硫磷乳油200—250 ml兌水5kg與幹細沙土25kg,趁墒好時順壟撒施,撒在麥葉上的毒土要及時掃落在地表上。或在抽穗至開花前每667m2麥田用80%敵敵畏乳油150 ml,加水4kg稀釋,拌勻噴灑在25kg麥糠上制成毒餌,在麥行裡均勻放置數堆,誘殺成蟲。
成蟲期防治:若錯過蛹期撒毒土防治或防治效果不佳時,在揚花期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選用2.5%輝豐菊酯每667m2用藥25—30 ml,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每667m2 用藥 50 ml兌水50kg均勻噴霧1—2次。也可用40%樂果乳劑1000倍液,2.5%溴氰菊酯 3000倍液;40%殺螟松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等藥劑噴霧。
34. 麥田黏蟲如何防治?
甘肅省為害禾谷類作物的黏蟲有東方黏蟲、白脈黏蟲、谷黏蟲等,其中以東方黏蟲分布普遍,為害最重。常常先在麥田危害,小麥收獲後才遷至玉米等作物。因其群聚性、遷飛性、雜食性、暴食性,成為玉米小麥高粱等作物的重要害蟲。防治方法:
①誘殺成蟲。
糖醋液誘殺:從成蟲數量開始上升時起,采用糖醋液誘殺成蟲。每2—3hm2麥田放1誘盆。盆要高出作物30㎝左右,誘劑保持3厘米深左右。每天早晨取出蛾子,白天将盆蓋好,傍晚開蓋,5—7天換誘劑1次,連續18天。
草把誘蛾滅卵:自成蟲開始産卵直到産卵末期止,用谷草及其他禾大學雜草,切成長約30㎝左右的段,每10餘根捆成一草把,均勻插在麥田或周圍草地上,每100平米插1—2個草把,以誘蛾産卵,每3—4天更換1次,把帶卵的草把處理掉,消滅卵塊。
②人工捕殺:在大發生時,如蟲齡已大,可利用幼蟲的假死性擊落捕殺和挖溝阻殺,防止幼蟲遷移,擴大為害。
③藥劑防治:黏蟲防治名額是百株幼蟲大于10頭,或每平方米蟲口大于5頭。藥劑防治的時間應在3齡幼蟲前,防治時應注意保護天敵。
噴粉:用2.5%敵百蟲粉劑、3.5%甲敵粉、2.5%辛硫磷粉劑、5%殺螟松粉劑噴粉,0.04%除蟲精粉噴粉,用量1.5—3 kg/畝。ⅱ噴霧。每畝用20%除蟲脲懸浮劑5—10g(有效劑量1—2g),或每畝用20%滅幼脲懸浮劑30—40g(有效劑量6—8g)兌水80—100 kg
噴霧:或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2.5%溴氫菊酯2000—3000倍液效果均好,20%氰戊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90%敵百蟲晶體1000—1500倍液,20%毒死蜱乳油2000—2500倍液等藥劑噴霧。
35. 冬小麥幹旱有什麼症狀?如何劃分幹旱級别?
甘肅麥區多屬于半幹旱、幹旱地區,幹旱是冬小麥生産的重要威脅。小麥全生育期降水量少、變率大,風大、空氣幹燥、蒸發量大。冬小麥全生育期自然缺水率達30%以上,春旱發生頻率高達40%—80%,甚至秋旱、冬旱連春旱。幹旱導緻的減産一般為10%—20%,重者達40%以上。
冬小麥受輕度幹旱,表現為中午時上部葉片萎蔫,葉色較深,但很快可恢複正常;較重時中午時葉片缺水萎蔫,但至晚間蒸騰降低時仍可恢複正常;嚴重時中午至晚間葉片萎蔫,曆時稍久則植株死亡。
幹旱程度劃分标準可依連續無降雨日數、土壤含水率、減産率、等項目進行判别。有時還需要對多項名額進行綜合分析後,作出判别。
⑴ 連續無降雨日數(降雨量<5mm)
指作物在正常生長期間,連續無有效降雨的天數。本名額主要指作物在水分臨界期(關鍵生長期)的連續無有效降雨日數。
⑵ 土壤含水率:0—20cm土壤幹濕程度是決定作物受旱程度的關鍵,能直接反映作物吸收和用水情況,在實踐中土壤含水率13—16%、10—12%、6—11%、<5%分别屬于輕度幹旱、中度幹旱、嚴重幹旱、特大幹旱。
⑶ 減産率:農業上劃分旱災程度通常用當年産量和近5年平均産量的減産百分率的多少來判定幹旱程度。以前沿用的是:減産率10%以下為輕旱;減産10%~20%為中旱;減産20%~30%為重旱;減産大于30%為嚴重幹旱。
36. 冬小麥旱災有哪幾種類型?其危害與損失程度如何?
⑴ 秋季幹旱:①播種期與幼苗期幹旱:秋季造成底墒不足,土壤含水量低于10%(手握土不能成團)時,種子難以吸收土壤水分,很難發芽和出苗,影響播種,土壤含水量低于15%(緊握成團,落地快速散開)時。搶墒播種也會推遲出苗時間和降低出苗率,出苗不齊、不勻,缺苗斷壟,一般缺苗一成減産5%—7%。播種期幹旱造成小麥出苗遲,缺苗斷壟,葉片窄小,根系纖弱,生長受抑制,不能形成壯苗,還易造成氮肥揮發損失。②冬前分蘖期幹旱:底墒不足,搶墒播種的麥前,苗期表現為葉片小而窄,分蘖發生遲、生長慢。分蘖量少,不能形成壯苗,幹旱嚴重的苗色轉黃,不利于小麥安全越冬。
⑵ 冬季幹旱:冬前氣溫高、降水少、空氣幹燥,影響小麥安全越冬,常因幹旱加重寒害和凍害,出現越冬期死苗現象,嚴重時小麥成片出現幹葉、死蘖、死苗。一般造成減産10%左右,嚴重時可達30%以上。
⑶ 春季幹旱:旱使小麥植株矮小,穗少、穗小、粒重降低,一般減産5%—20%,嚴重的達40%以上。春季幹旱以拔節期和灌漿期幹旱危害嚴重。①小麥返青期至起身期幹旱:影響春季分蘖,加重"倒春寒"危害。②拔節期幹旱:減少分蘖成穗率,機關面積穗數減少。③孕穗至揚花期幹旱:此期是需水臨界期。幹旱造成"卡脖旱",影響成穗,使穗粒數減少。
⑷ 初夏幹旱:影響灌漿,降低抗幹熱風能力,導緻粒重減少而減産。
37. 減輕旱災損失的基本措施是什麼?
⑴ 建設旱澇保收标準農田:平整土地,防治水土流失,增施有機肥,稭稈還田培肥地力,提高土壤保墒能力。集中建設一批高标準高産穩産基本農田,提高冬小麥單産水準,彌補旱災造成的損失,從整體提高冬小麥抗旱減災能力。
⑵ 選育和推廣抗旱、節水的小麥良種:抗旱節水品種表現抗旱性好,根系發達。分蘖力強,機關面積成穗數多;莖稈細實,葉片小而上沖,抗幹熱風,落黃好。遇旱時可有效減少水分不足的不利影響。
⑶ 合理耕作提高土壤貯水保墒能力:在墒情好的情況下,适當深耕,可提高土壤的貯水保墒能力,有效增加土壤對降水的蓄積量。促進小麥根系發育和養分吸收。秋旱年底墒情差,深耕可加重耕層失墒,影響出苗,應适當少耕或免耕,保證小麥播種墒情。
⑷ 推廣抗旱保墒栽培技術:①精耕細作,使麥田達到上虛下實,無明暗坷垃。在底墒不足時,有灌溉條件的要灌足底墒水,切勿搶墒播種。②适當晚播,防止旺長,降低苗期對水分的無效消耗。③耙耱、鎮壓,中耕保墒。④噴抗旱劑,根外追肥,可增強小麥的抗旱能力。⑤做好病蟲害綜合治理,延長葉片功能期,提高小麥抗旱能力。⑥因地制宜地推廣"北方旱地小麥起壟覆膜溝播栽培技術""和"夏休閑期集水保墒秋播冬小麥栽培技術"等旱作冬小麥種植新技術。
38.幹熱風災害有什麼症狀?幹熱風的類型和危害名額是什麼?
⑴ 幹熱風災害及症狀:幹熱風災害是在小麥揚花灌漿期出現的一種高溫低濕并伴有一定風力的災害性天氣。小麥株體在高溫低濕持續脅迫到一定時間後,便使細胞代謝引起紊亂,生理變化失調。主要反映在,蒸騰失水加劇,根系活力減弱,葉綠素含量降低,光合速率下降,灌漿速度減慢,灌漿期縮短。他強烈地破壞小麥的水分平衡和光合作用,影響小麥灌漿成熟,千粒重明顯下降,導緻小麥顯著減産。小麥受害後,輕者麥芒和葉尖幹枯,穎殼發白,重者葉片、莖稈和麥穗灰白和青幹枯死。
⑵ 幹熱風類型:幹熱風是在溫、濕、風三個氣象要素綜合作用下使小麥受害。根據幹熱風氣象要素組合對小麥的影響和危害的差異,我國的小麥幹熱風主要有三種類型。
① 高溫低濕型:一般發生在小麥開花後約20天至蠟熟期。幹熱風發生時溫度驟升,空氣濕度劇降,最高氣溫可達32℃以上,甚至可達37℃—38℃,相對濕度可降至25%—35%, 甚至25%或以下,風力在3—4m/s或以上,有的地區也可能是靜風。小麥受害症狀為幹尖炸芒,呈灰白色或青灰色。這類幹熱風發生的區域很廣,在小麥揚花灌漿過程中都可發生,造成小麥大面積幹枯逼熟死亡,小麥産量顯著下降。
② 雨後熱枯型:又稱雨後青枯型或雨後枯熟型。一般發生在乳熟後期,即小麥成熟前10天左右。其主要特征是雨和熱的配合發生作用,即雨後猛晴,溫度驟升,濕度劇降。一般雨後日最高氣溫升至27—29℃或以上,14時相對濕度在40%左右,即能引起小麥青枯早熟。雨後氣溫回升越快,溫度越高,青枯發生越早,危害越重。雨後熱枯型幹熱風發生區域雖不及高溫低濕型廣泛,但所造成的危害卻比較重,一般可使千粒重下降4—5g或更多,減産10%—20%。
③ 旱風型:又稱熱風型。其特點是大風與一定的低濕組合。他對小麥的危害除了與高溫低濕型相同外,大風還加強了大氣的幹燥程度,加劇了農田蒸發、蒸騰強度,使麥葉卷縮成繩狀,葉片撕裂破碎。這類幹熱風主要發生在新疆地區和西北黃土高原的多風地區,在幹旱年份出現較多。
⑶ 幹熱風危害名額:隴東麥區多屬北方冬麥區黃土高原旱塬區。幹熱風分為輕、重2級。日最高氣溫(≥30℃)、14時相對濕度(≤30%)、14時風速(≥3m/s)為輕度。日最高氣溫(≥33℃)、14時相對濕度(≤25%)、14時風速(≥4m/s)為重度
39. 如何防禦幹熱風?
⑴ 改善麥田生态條件:增加農田空氣和土壤中的水分,使小麥蒸騰強度減小,而根系吸水能力增大。改善小麥灌漿的農田小氣候,使小麥灌漿速度明顯增加,進而有效地改善農田小氣候,防禦和減輕幹熱風對小麥的危害,增加小麥産量。 ⑵ 農業技術措施 :①選育優良品種。選育和推廣灌漿快,落黃好,抗幹熱風能力強的小麥品種。②調節播期。使灌漿乳熟階段錯過當地幹熱風高峰時段。
⑶葉面噴肥:①在小麥生育後期幹熱風來臨之前,噴施磷酸二氫鉀。可在小麥孕穗、抽穗和揚花期,各噴1次0.2%—0.4%的磷酸二氫鉀溶液50—75kg/畝。但要注意該溶液不能與堿性化學藥劑混合使用。葉面噴灑要避開高溫、降雨和大風天氣,一般在上午露水消失後至11時和15時至落日前噴灑較為适宜。優質小麥和缺肥發黃的麥田,每畝還可增加0.5—1 kg尿素,對水40—50 kg均勻噴灑,可延長葉片青枯衰老,預防"高溫逼熟、葉片青枯"和"幹熱風"的危害。②噴施硼、鋅肥。可在50—60 kg水中加入100 g硼砂,在小麥揚花期噴施,或在小麥灌漿時噴施0.2%的硫酸鋅溶液50—75 kg/畝,可明顯增強小麥的抗逆性,提高灌漿速度和籽粒飽滿度。③噴施萘乙酸。在小麥開花期和灌漿期,噴施20 mg/kg濃度的萘乙酸,可增強小麥抗幹熱風能力。④噴氯化鈣溶液。在小麥開花和灌漿期,可噴施0.1%的氯化鈣溶液50—75 kg/畝。⑤噴灑食醋、醋酸溶液。用食醋0.3 kg/畝或醋酸50 g/畝,兌水40—50 kg噴灑小麥。宜在孕穗和灌漿初期各噴灑1次,對幹熱風有很好的預防作用。⑥結合灌溉或降水,每畝施尿素和硫酸铵各5—10 kg,有利于氮素積累,增加籽粒蛋白質含量,對改善品質有着重要作用。
40.小麥倒伏的種類及原因是什麼?
小麥倒伏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根倒,即小麥根部倒伏,根倒多發生在晚期;一種是莖倒,即從小麥莖部彎曲折斷。莖倒在早期和晚期均會發生,是倒伏的主要形式,且減産較重。小麥倒伏後,葉片莖杆互相堆壓重疊,嚴重影響光合作用的正常進行,下部葉片及莖也會因為缺乏光照腐爛死亡,或因莖杆折斷直接死亡。一般的倒伏減産30%左右;嚴重的倒伏地塊,特别是早期嚴重的倒伏地塊,可減産80%以上,甚至絕收。小麥倒伏的主要原因:
⑴ 品種選擇不當:稭稈過高或缺乏彈性,抗倒伏能力差。
⑵ 耕層過淺:如果土壤耕層小于15cm,犁底層堅實,影響小麥根系下紮,使根系多分布在較淺薄的耕層上,加之耕作粗放,整地品質差,如果遇到風雨天氣,往往形成根倒。
⑶ 肥水管理不當:生産中盲目增加氮肥施用量的現象較為普遍,而磷鉀肥和有機肥施用量相對較小,導緻小麥營養生長過旺,田間郁蔽,早春易滋生大量無效分蘖,兩極分化遲緩,基部節間拉長,莖杆壁薄,堅韌性差,抗倒伏性差。
⑷ 播量偏大:播量大,基本苗多,群體大,春季分蘖之間争肥、争陽光,導緻小麥徒長,個體嫩弱,小麥莖節過長,特别是第1、第2莖節過長,給小麥倒伏留下隐患。
⑸ 播期偏早:播期過早,冬前積溫過多,麥苗出土早、生長快、分蘖多、群體大,易造成冬前旺長。旺麥田後期易脫肥,再加上群體大,田間郁蔽,小麥個體莖杆纖弱,容易發生倒伏。
41. 怎樣預測冬小麥是否會倒伏?
預測冬小麥是否會發生倒伏的方法有五種:一是從苗量上預測。播種過早、播種量過大、越冬前每畝總莖數超過80萬,春季最大分蘖數超過100萬的麥田,易造成田間郁閉,通風透光不良,基部節間細弱,莖稈硬度和韌性差,可能引起倒伏;二是從葉片長相上預測。小麥起身至拔節期葉色濃綠,葉片肥大下披,下披長度超過全葉的1/3以上時,有倒伏的可能;三是從品種特性上預測。基部第1、第2節間較長,莖稈細弱、韌性較差的高稈品種容易倒伏;四是從肥水管理上預測。肥水充足、甚至過量,特别是氮肥用量過大,造成小麥徒長、節間長、稭稈細的麥田,有倒伏的危害。42.怎樣機收倒伏的小麥?
正确調整撥禾輪:-
對橫向倒伏的作物進行收獲時,隻需将撥禾輪适當降低即可,但一般應在倒伏方向開始收割,以保證作物分離徹底,喂入順利,減少因割台碰撞麥穗所造成的麥粒損失。對縱向倒伏的作物進行收割時,一般要求逆倒伏方向收獲。但逆向收獲需空車傳回,降低了作業效率。當作物倒伏不是很嚴重時應雙向收獲。逆向收獲時應将撥禾輪闆齒調整向前傾斜15—30°的位置,且将撥禾輪降低并向後。順向收獲時應将撥禾輪的闆齒調整到向後15—30°度位置,且使撥禾輪降低并向前。 降低割茬高度:在小麥倒伏嚴重,并且又無扶倒器的情況下,可換用撓形割台,盡量降低割茬高度,并配以魚雷式分禾器,調整好撥禾輪的位置和彈齒角度,同樣也可減少損失。 降低前進速度:在收割中應力求操作準确,減少損失。此外,收割倒伏小麥由于割茬低,喂入量增大,加之植株潮濕,使分離難度增大,是以,要适當增加風量,調好風向和篩子的開度,直到不裹糧為止。 43. 如何防禦冬小麥倒伏?
⑴ 選用高産抗倒伏品種:這是防禦小麥倒伏最根本的措施。應選用适宜當地生态條件,植株較矮、莖稈粗壯、韌性強、株形緊湊、葉片上沖的良種。尤其是高産麥田,應選用矮稈或半矮稈,莖稈粗壯、韌性強,株型緊湊,葉片上舉,根系發達的高産抗倒品種。
⑵ 深耕細作,提高整地品質:根倒伏除與品種特性有關外,主要是耕層淺、整地品質差,小麥根系入土淺發育不良而造成的。在整地時,要深耕30—40 cm,機耕機耙配套,要求地面平整、無明暗坷垃,上虛下實,以利根系發育下紮。
⑶ 适量下種,合理密植:實行寬窄行播種,特别是中、高産麥田,要推廣精量播種和半精量播種技術,確定合理的基本苗數,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改善麥田通風條件,培育壯苗,控制旺長,。
⑷ 合理施肥:①重施基肥。基肥要以有機肥為主,氮、磷、鉀配施,要特别重視磷、鉀肥的施用。施磷肥可使小麥根系發達,施鉀肥能促使小麥莖稈纖維和木質素的合成,增強抗倒伏能力。是以增施磷、鉀肥是調節小麥營養平衡、增産增收、防止倒伏的有效措施。高産田的施肥量,一般以畝麥田施有機肥6000 kg、碳铵65—75 kg或尿素20—25kg、過磷酸鈣50—60 kg、鉀肥10—15 kg、硫酸鋅約1kg。氮肥60%作底施、40%在撥節期追施。鉀肥70%作底施、30%在撥節期追施。磷肥、鋅肥一次底施。②看苗追肥。小麥返青後,進入起身拔節階段,當主莖達到7—9葉期時,正值追施拔節肥。追肥要因苗施肥,一看苗色,小麥拔節時,葉色濃綠,莖杆白嫩細軟的,不能施;葉色比拔節前稍退淡,可适量施;葉色發黃莖稈發紅的,可重施。二是看葉,葉片大而披的,不宜施;葉片上挺、窄小的,要多施。三看品種,矮杆、耐肥的可适量多施;高杆、不耐肥的,要少施。四看地,底肥不足,地力差的,可适當多施;地力肥,後勁足的,不施或少施。拔節前苗已發黃或葉尖枯萎的麥田,應及早施。對預測有倒伏危險的麥田不再追施氮肥,可追施磷、鉀肥,促使麥苗莖稈粗壯,防止徒長。對長勢不平衡的田塊,拔節至抽穗揚花期葉面噴施0.3%—0.4%磷酸二氫鉀2—3次。小麥生長中後期,以5%草木灰浸出液噴施2—3次,對防止和減少倒伏為害也有明顯作用。 (5) 旺苗麥田的防倒伏管理: ①疏苗斷根。對于生長過旺或群體過大有倒伏可能的旺苗麥田,冬前要及時疏苗,或橫耙1—2次,控旺促壯。有灌溉條件的麥田疏苗後澆1次水。 ②深中耕。開春後采用深中耕(7—10cm),可有效控制分蘖增長,加速無效分蘖消亡,抑制高位分蘖萌生,促進主莖和大分蘖生長,起到控上促下,加速兩極分化和控旺轉壯等作用,同時斷部分老根,促進新根生長發育,能有效增強小麥抗倒伏能力。③ 适度鎮壓。适時鎮壓。對苗期生長過旺、有徒長趨勢的麥苗,在起身後期、拔節前可适當鎮壓,以蹲實莖基部第一節間的長度,降低株高,增厚莖壁,抑制群體過大。同時還可以使疏松的土壤沉實,達到根土緊密結合,促進根系發育,防止因旺長而倒伏。鎮壓時應掌握"地濕、早晨、陰天"三不壓的原則。④疏蘖清葉 對于群體過大的麥田,應清除無效分蘖和下部蔭蔽發黃的老葉,以防田間郁閉,避免麥苗擁擠而形成"一根針"麥苗,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促使莖稈粗壯,增強抗倒、抗病能力。⑤噴施化學藥劑。在小麥三葉期和起身期,每畝葉面噴施萬分之二濃度的多效唑落液(即用15%的多效唑13g加水10 kg)50—75 kg,或在小麥拔節後1—3節伸長時,噴灑有效成分為0.2%—0.3%的矮壯素溶液1—2次,也有抑制株高、防止倒伏的作用。
⑺化控:生長調節劑在小麥生産上的推廣應用,為防止倒伏開辟了一條新途徑,是小麥高産穩産的重要配套技術措施。植物生長調節劑,緻使小麥内源赤黴素的生物合成受阻,抑制細胞伸長,但不抑制細胞分裂,控制營養生長,促進生殖分蘖,進而使小麥根系發達,節密葉厚,葉色深綠,增強抗倒伏能力。①噴施多效唑。在小麥起身期,每畝噴灑200ppm濃度的多效唑溶液50 kg,可使植株矮化,抗倒伏能力增強,并能兼治小麥白粉病和提高植株對氮素的吸收使用率。②噴施烯效唑。烯效唑(代号S―3307,商品為5%可濕性粉劑)是一種新型高效植物生長調節劑,其生物活性比多效唑高6—10倍。在小麥上施用,可以防止高密度、高肥水條件下的植株倒伏,并具減少不孕小穗和提高千粒重的作用.據試驗,在未遇風、不倒伏的情況下,施用烯效唑的小麥可增産10%以上。施用方法,在小麥拔節前一周内,每畝噴30—40ppm烯效唑溶液50 kg。③噴施矮壯素。對群體大、長勢旺的麥田,在拔節初期每畝噴0.2%—0.3%矮壯素溶液50—75 kg,可有效地抑制節間伸長,使植株矮化,莖基部粗硬,進而防止倒伏。若與2,4―天丁酯混用,還可以兼治麥田闊葉雜草。④噴施助壯素。在小麥拔節期,每畝用助壯素15—20 ml,對水50—60 kg葉面噴施,可抑制節間伸長,防止後期倒伏。⑤噴施北農化控2号。可在小麥穗分化初期,每畝用北農化控2号15g,對水40kg噴施。在噴施以上化學調節劑時,一要嚴格按照藥量施用,二要不重噴、不漏噴,三要選擇晴天午後噴施。若發現使用濃度過大對小麥産生抑制作用的,可噴施500—800倍液的惠滿豐溶液或50㎎/L的赤黴素溶液解除藥害。
⑻ 倒伏後的補救措施:①葉面噴肥。可每畝噴施0.2%—0.4%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60—70kg,每隔7天噴一次,連續噴兩次,以防早衰,增加千粒重。噴施時間應掌握在無風的晴天下午4點以後,以減少肥液的蒸發,提高葉片對液肥的吸收。②防治病蟲害。小麥倒伏以後,土壤潮濕、田間密閉,給黏蟲等病蟲害發生造成了有利條件,必須及時噴藥防治。 44.如何防止和減輕小麥穗發芽?
小麥成熟時若遇有陰雨、倒伏或潮濕的環境,經常出現穗發芽。穗發芽導緻小麥籽粒澱粉酶活性升高,面團或面制食品發黏,嚴重影響加工品質。種子田穗發芽還會影響種子的品質。穗發芽同品種特性有關,耐性較好的紅皮品種可經受24h或更長時間的降雨。而敏感的白皮品種經3—4h的降雨即可導緻穗發芽,耐性較好的白皮品種,則可經受12h降雨而不發芽。防止和減輕穗發芽影響的基本措施,一是選用抗穗發芽或早熟、适應當地種植的小麥品種,成熟期降水機率較大的地區,應選用耐性較強的紅皮品種。二是調整播期,使小麥成熟期與當地的雨相錯。三是小麥成熟後及時收獲,盡快晾幹入庫。
成熟期遇到雨水,麥穗吸水膨脹後再失水,收獲時容易落粒,機械收獲應放慢速度。雨天搶收的麥子應注意及時進行晾曬,以防黴爛或品質下降。麥收季節時遇陰雨,應趁晴好天
氣搶收,并及時進行晾曬。發生穗發芽的小麥,收後應注意及時晾曬,認真清選以減輕損失。
45.冬小麥膜側栽培技木要點
膜側栽培技木是将覆寫地膜和壟溝種植內建而形成的一項冬小麥種植方式,也稱地膜壟蓋溝播膜際栽培技術。該技術适合于年降雨量在300—400mm左右的旱山冬麥區。據多年試驗證明,畝增産一般都在30%左右,除具有地膜應用後正常的增溫保墒作用外,還具有明顯的微域集水效果,可将5mm左右的無效降水有效利用,且集中在小麥根部,加之起壟鋪膜後形成的小麥寬窄行邊際優勢,抗旱增産顯著。技術要點:
⑴ 選地;選地勢平坦、肥力中上地,在前茬收獲後深耕納雨、耙耱保墒、整平地面。
⑵ 品種:選擇豐産性高、抗倒性強的優質品種。
⑶ 施足底肥;較露地栽培多投入20%的肥料。旱塬地應重施基肥。
肥、配施種肥。畝施基肥3000㎏,純氮8—10㎏、P2 O56—8㎏。基肥結合深耕翻埋施入。
⑷ 起壟覆膜:采用機引和畜力兩種起壟、覆膜、播種一體機作業,也可先人工或畜力起壟、後覆膜、條播。起壟覆膜可在播前15天左右操作。壟寬50—60cm,壟高10cm,壟底25 cm—30cm,壟頂呈弧形,壟上蓋膜,兩壟之間種植溝25—30cm,壟兩側播種小麥,每壟溝種兩行小麥、行距20cm。地膜寬40cm、厚0.007mm,每畝用膜2.5㎏—3.5㎏。要求帶寬均勻一緻、膜兩側壓實不留口,壟膜每隔3—4m打一土腰帶,以防大風揭膜。
⑸ 播種:播種期可比露地栽培适當推遲6—8天。每畝保苗25—30萬。
⑹ 田間管理:播種後加強地膜保護,防止大風揭膜和人畜踐踏。雜草多的地塊播前用除草劑噴灑土壤;生長期防病蟲,灌漿期進行"一噴三防" 。
46.冬小麥寬幅精播技術技術要點
冬小麥寬幅精播高産栽培技術是對小麥精量播種高産栽培技術的延續和發展,實作了農藝與農機相結合,是我國小麥高産栽培新技術,其核心是"擴大行距,擴大播幅,健壯個體,提高産量"。有利于提高個體發育品質,建構合理群體。使小麥達到前期促蘖,中期促穗,後期攻粒效果。技術要點如下:
⑴ 選用有高産潛力、分蘖成穗率高,中間型或多穗型品種。必需保證高品質的種子,種子需精選,并作種子播前處理或包衣。
⑵ 堅持深耕深松、耕耙配套,重視防治地下害蟲,耕後撒毒土或辛硫磷顆粒滅蟲,提高整地品質,杜絕以旋代耕。
⑶ 實行寬幅精量播種,改傳統小行距(15—20cm)密集條播為等行距(22—26cm)寬幅播種,改傳統密集條播籽粒擁擠一條線為寬播幅(7—8cm)種子分散式粒播,有利于種子分布均勻,無缺苗斷壟、無叢苗,克服了傳統播種機密集條播,籽粒擁擠,争肥,争水,争營養,根少、苗弱的生長狀況。有利于增強邊際效應,提高光能使用率,調整冬小麥群體與個體平衡發育的關系,充分發揮了小麥精量播種高産栽培技術的增産潛力。
⑷ 堅持适期适量足墒播種,播期9月中、下旬,畝播量一般為8—12.5㎏,按所用良種規定的播量進行調整。一般播種深度3—4cm,播幅6—8cm。根據地力、産量水準适當調節行距。
⑸ 冬前畝麥田的群體大于60萬苗時采用深耕斷根,有利于根系下紮,健壯個體。有灌溉條件的澆好冬水,確定麥苗安全越冬。
⑹ 早春提倡摟施化肥,每畝追施尿素7.5—10㎏。
⑺ 重視葉面噴肥,延緩植株衰老,後期注意及時防治各種病蟲害。
47.冬小麥山地水準溝栽培技術
山地水準溝栽培技術是指在15—20°坡耕地上沿等高線,垂直坡向,用溝播機自上而下耕作,以形成水準溝壟。該項技術特點是具有攔截徑流、保墒抗旱、增溫防寒、減輕凍害,集中施肥、實行機播、合理播種、節約種子、保土聚肥、省時省工、提高産量。據延安市水保所測定,水準溝可減少徑流78%,減少沖刷量85%,增加蓄水62%,攔泥93.4%,每畝減少肥料損失氮1㎏、磷0.83㎏、鉀9.59㎏,有機質3.32㎏。當年曾在隴東山坡地帶推廣普及,山地水準溝小麥較傳統平作小麥每畝增産21.5—58.4㎏,增産作用顯著,是山地小麥增産突破性措施,其主要栽培技術:
⑴ 整地與施肥:根據産量名額施肥,目标産量150—250㎏/畝,每畝施普通過磷酸鈣15—25㎏,尿素8—10㎏,作底肥一次深施。
⑵ 選用良種、适期播種。以當地主推品種為主,9月15—20日适期播種。
⑶ 選地與播種:在15—25°坡耕地上用山地溝播機沿等高線自上而下開溝、播種、覆土、鎮壓、一次完成作業,切忌播後不耱,注意留溝護壟。
⑷ 種植規格:播種行距應掌握在25—30cm,開溝深度20cm、溝寬20cm、播種深度3—4cm,畝播量8—12㎏。其他措施同當地豐産田管理。
48.旱地小麥起壟覆膜溝播栽培技術 該技術将地膜覆寫與傳統壟溝種植技術有機結合在一起,有效提高自然降水使用率。本項技術适宜在年降水量為350mm左右的北方半幹旱地區推廣應用。技術要點: ⑴ 整地與施肥。精細整地,達到上虛下實,土地平整無雜草,無明暗坷坎。冬小麥增施基肥,加強旱追肥,春小麥重施秋肥,酌施種肥,及時借雨追肥。 ⑵ 種植規格。以50—60cm為一帶,壟底寬25—30 cm,壟高10cm,壟頂呈圓弧形,壟間距25—30cm,每壟兩側膜邊各種植一行小麥,大行距35cm,小行距15—25cm。 ⑶ 适時播種。冬小麥原則比正常露地種植适當推遲播種,具體應根據土壤墒情适時搶墒播種,春小麥較露地種植适期提早播種。冬小麥掌握為當地正常露地種植最佳播量的80%—85%。 ⑷ 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防治病蟲草害。
49. 夏休閑期集水保墒秋播冬小麥栽培技術 冬小麥夏休閑期降水對産量的超過30%,對夏休閑期集水,能夠有效解決北方旱地冬小麥在生産中遇到的幹旱和晚播冬小麥積溫不足等突出問題。技術要點: ⑴ 選擇肥力中、上等地塊、精細整地。前茬作物收獲後,遇大雨後及時深耕,耕後地面平整、無坷垃。 ⑵ 增施肥料。一般比正常施肥量增加15%以上。把有機肥、化肥作底一次施用,最好使用長效碳铵或塗層尿素。将所有肥料可在深耕前撒施,随耕地翻入土壤。 ⑶ 種子處理。對地下害蟲為害嚴重的田塊,可用48%天達毒死蜱長效緩釋乳油0.4kg,或20%辛乳油0.5 kg,或50%辛硫磷 0.5kg,拌小麥種250—500kg,堆悶3—4h後即可播種。
⑷ 覆膜方法。選用幅寬70—100cm,厚0.005—0.008mm薄膜,在整地和施肥後,立即覆膜。梯田和小塊地用人工覆膜,地勢平坦的大地塊可選用機械覆膜。 ⑸ 選擇良種,适期播種。選用抗寒耐旱的中、矮稈豐産品種,比當地最佳露地播期推遲7—10天左右播種,畝播種量為7—8kg。 ⑹ 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放苗,防止病蟲草害。
50.冬小麥全膜覆土穴播技術播種環節要點
⑴ 播前準備:①選地: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松、土壤肥沃、坡度15°以下的川地、塬地、梯田、溝壩地等平整土地。②整地:茬作物收獲後,深耕曬垡,熟化土壤,接納降水,耙耱收墒,做到深、細、平、淨,以利于覆膜播種。對于玉米茬口地最好采用旋耕機旋耕。 ③施肥:重施有機肥,由于一次覆膜連續種植3—4年,頭茬最好視情況多施農家肥,一般畝施3000—5000kg優質腐熟農家肥。施足底肥,一般畝施純氮(N)10—12kg、五氧化二磷(P2O5)10—12kg。磷肥因二、三茬施肥較困難,底肥重施可以起到儲備土壤有效磷的作用。是以全部磷肥、氮肥(或3/4以上氮肥)作基肥一次施入。④土壤消毒:地下害蟲為害嚴重的地塊,結合淺耕每畝用40%辛硫磷乳油0.5kg加細沙土30kg,拌成毒土撒施,或兌水50 kg噴施。雜草為害嚴重的地塊,結合淺耕用50%乙草胺乳油100g兌水50kg全地面噴施,噴完後及時覆膜。⑤ 品種選擇:選擇抗旱、抗倒伏、抗條鏽病等抗逆性強的高産、中矮稈小麥品種。⑥ 種子處理:選用50%辛硫磷拌種,按種子量的0.2%,即50kg種子用藥100g,兌水2 kg—3kg,也可用48%毒死蜱乳油按種子重量的0.3%的藥劑拌種,拌後堆悶4—6h播種,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蟲。同時,用15%粉鏽甯可濕性粉劑拌種,預防苗期條鏽病、白粉病。
⑵ 覆膜:機引全覆膜覆土機以小四輪拖拉機作牽引動力,實行旋耕、鎮壓、覆膜、覆土四位一體化作業,具有作業速度快、覆土均勻、覆膜平整、鎮壓提墒、苗床平實、減輕勞動強度、有效防止地膜風化損傷和苗孔錯位等優點,每台每天可完成2.6hm2作業量,作業效率較人工作業提高20倍以上。覆膜時地膜要拉緊,以防苗穴錯位,膜面要平整,地膜緊貼地面。膜上覆土厚度1cm左右,一般應為0.5—1.0cm。膜上覆土要均勻,薄厚要一緻。覆土不留白白,地膜不能外露。技術參數:①覆土厚度:1.0 cm±0.5 cm ;②兩幅膜之間不留白隙,膜上覆土均勻度達到90% ;③≤1.0cm的土塊達到85%以上;④配套動力為200—250型小四輪拖拉機。
⑶ 播種:①播種機調試:不同機型和型号的播種機控制下籽的方式方法不同、下籽的最大量和最小量範圍不同。種子裝在穴播機外靠齒輪控制排放量的穴播機需調整齒輪大小,種子裝在穴播機葫蘆頭内的需打開葫蘆頭随穴調整排放量。播種機調試應由技術人員指導,以免播種過稀或過密。②播期:比當地正常小麥播期推遲15—20天為宜,冬麥區适宜播期為10月1—15日之間。過早或過遲播種都會影響全膜覆土穴播小麥的增産效果。為了避免覆土後闆結給出苗造成困難,各地應當在适時晚播的基礎上,根據天氣預報,盡量避開雨天,在天氣晴朗時播種,争取保全苗,為高産穩産奠定基礎。③播種規格:播種深度3—5㎝,行距15—16cm,穴距12cm,采用120cm的膜時每幅膜播7—8行。一般行距旱地以15—16cm、水地以14—15cm為宜。④播種密度:每穴播量應嚴格考慮單株有效分蘖數,冬麥區單株有效穗數應扣除單株有效分蘖後計算每穴粒數,各地由于水熱條件不同,小麥單株分蘖數不同,播種密度也不同。早播密度應稍稀些,晚播密度應稍密些。旱地小麥穴距12㎝,行距15—16cm。冬小麥每穴播6—12粒,畝播量28—42萬粒,10—13kg。建議旱地冬小麥300—400mm降水區域,穴距12㎝,行距16cm,每穴播種8—9粒,畝播量9—11kg,28—31萬粒;400—500mm降水區域,穴距12㎝,行距16cm, 每穴播種9—10粒,畝播量11—13kg,31—35萬粒;500—600mm降水區域,穴距12㎝,行距15—16cm, 每穴播種11—12粒,畝播量13—15kg,35—40萬粒。⑤人工播種:同一幅膜上同方向播種,以避免苗孔錯位;播種時,步速要均勻,步速快下籽太少,而步速慢下籽太多。同一幅膜上先播兩邊,由外向裡播種,既可以控制地膜不移動,又可以便于控制每幅膜的行數。為改變同一膜播種走向不同,防止苗孔錯位,可将兩膜帶作為一組,沿右邊播上左邊播下,以保單膜方向的一緻性。當土壤較濕時,為了避免播種過淺,應在穴播機上加一個土袋施加壓力。②機械覆膜覆土播種,在機引全膜覆土機的基礎上,寬140cm的地膜播9行,工作行距:15㎝;地膜破口:25 mm×35 mm;穴距:12㎝±0.2 ㎝;播種深度3.0—5.0㎝;配套動力為300—350型小四輪拖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