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些照片充滿野性之美,卻又如此脆弱

編者按:大部分讀者都知道,在人與自然相處的曆史過程當中,有一些書曾經對這兩者的關系發生革命性的影響,比如《寂靜的春天》——但很少有人知道,曾經有過一些照片,它們曾經也發生過類似重要的影響,比如奚志農鏡頭裡的滇金絲猴,這張照片推動了保護區的建立,比如卡爾·阿曼拍下的廚房裡的黑猩猩頭顱,這張照片見證了人類對自然犯下的罪行……

今天書評君與大家分享的是一部野生動物攝影集——《生命之靈》,裡面收錄了BBC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年賽開辦50年來的優秀攝影作品,彙集了各種優秀動植物肖像照、大自然獨特景觀等難得一見的畫面。這些天才的攝影師用他們巧妙的構思和驚人的毅力捕捉了動物在野外生活天然狀态和最神奇的瞬間。

這些照片充滿野性之美,卻又如此脆弱

這些作品大部分時候給我們帶來的感覺是美輪美奂,但有的時候,那些觸目驚心的鏡頭,又讓人心中湧起止不住的哀傷。這兩種情感正好展現了人們對大自然的最基本态度:我們愛它,但對發生的一切,似乎又無能為力。

事實上當然并非如此,用鏡頭記錄下這一切,本身就是一種抵抗和參與的方式,更重要的是,當這些照片進入課堂,進入孩子們的世界之時,他們會由此看到,另一個真實的世界:充滿野性之美,卻又如此脆弱。

這些照片充滿野性之美,卻又如此脆弱

飛翔的色彩

攝影師用鹦鹉自然飛翔的動态來“作畫”,于是就産生了這些流光溢彩的半透明翅膀的效果。這張照片的想法在那個時代令人驚訝并頗具創新精神,這使它赢得了大獎。這也是首次拍到這一景象的照片之一。這些紅綠金剛鹦鹉(Red-and-green Macaws)每天早上都會聚集在河岸上啃食黏土。它們成群地輪流飛過去,啃得滿滿一嘴黏土,吞下去中和它們平日所吃的種子裡的毒素(譯者注:近年的研究認為,這些鹦鹉啃食黏土的行為主要是為了擷取鹽分而非中和毒素)。這張照片拍于秘魯的瑪努國家公園,日出之前攝影師就要躲進對面的河岸上的隐蔽帳篷中,以免被警惕的金剛鹦鹉發現。

攝影師:安德烈·巴特斯奇(André Bärtschi)列支敦士登

拍攝時間:1992年

攝影器材:尼康F4相機,400mm鏡頭,富士維爾維亞50反轉片,三腳架,f/4,1/30s

這些照片充滿野性之美,卻又如此脆弱

這是一張了不起的作品,甚至20年來都無可匹敵。它的特點在于視角:海葵像一座巨大的堡壘,一隻小蝦從中向外窺視,成為畫面的亮點。整個畫面的布光經過精心設計,使用柔化了的閃光給海葵增添了一層光澤,照亮了小蝦的頭部,同時讓背景隐藏在神秘的黑暗中。照片還暗示了這兩種紅海中的生物的共生關系:小蝦負責清潔海葵,海葵則通過傘狀帶刺的觸手為小蝦提供食物和庇護所。

攝影師:傑夫·若特曼(Jeff Rotman)美國

拍攝時間:1991年

攝影器材:尼康諾斯II型水下相機,UW-尼克爾 28mm鏡頭,加裝2:1近攝接圈,柯達克羅姆64反轉片,閃光燈和反光闆,f/22

這些照片充滿野性之美,卻又如此脆弱

大熊與小狐狸

這是一張獨一無二的卓越照片,20年來依然如此。這張照片視角廣闊,主體集中,大熊與小狐狸間有着關聯:一個有關結伴生存的故事就此展開。全景視角使人對延伸至海平線的無垠冰原有了直覺的印象。入冬時節海水當機的哈德遜灣正是北極熊的捕獵場。北極熊和北極狐站在一起,望着下落的夕陽,仿佛它們的旅途正要開始。它們總是結伴而行,北極熊會在冰上捕食海豹,而北極狐則會收集同伴留下的殘羹冷炙。同時,這也是第一張參加比賽并獲得大獎的全景照片。攝影師花了10年時間、拍了8萬多張照片,才得到這最寶貴的瞬間。

攝影師:托馬斯·D.曼格爾森(Thomas D.Mangelsen)美國

拍攝時間:1994年

攝影器材:富士Panoramic 617相機,富士龍SW 105mm f/8鏡頭,豆袋,富士維爾維亞50反轉片,f/11,1/125s

這些照片充滿野性之美,卻又如此脆弱

水池之鷹

要拍出這樣一張親密的對視的照片,攝影師的創意與計劃不可或缺。在離家不遠的水塘邊,攝影師馬特在地上挖了個洞,坐進去之後,視線與水面基本平行。為了不讓來水塘的其他動物受到驚吓,同時又能豪無阻礙地看清一切,他隻好使用潛望鏡觀察水面。最後,一隻雀鷹拜訪了這個被樹木環繞的水塘。攝影師在它俯沖下來飲水前便對好了焦,在它擡頭的一刹那拍下了這張完美的肖像照。

攝影師:本斯·馬特(Bence Máté)匈牙利

拍攝時間:2007年

攝影器材:尼康D200相機,AF-S 300mm f/2.8鏡頭,三腳架,f/2.8,1/1000s

這些照片充滿野性之美,卻又如此脆弱

啄趣

拍下這張照片的唯一辦法就是和這頭象海豹一同趴到海灘上。在馬爾維納斯群島上,好奇的淡黑抖尾地雀(Tussock-bird)在這隻象海豹周圍跳來跳去,可能是在尋找蒼蠅,也可能是在從這頭休息的雄性象海豹鼻腔裡啄鼻涕,或從啄破結痂的傷口吸食血液——雄性象海豹經常打架,很容易是以受傷。為了避免故事的描述過于直白,攝影師選擇了這樣一個有趣的中立視角,記錄下了淡黑抖尾地雀的有趣舉動。

攝影師:弗裡茲·波爾欽(Fritz Pölking)德國

攝影器材:尼康F4相機,300mm鏡頭,三腳架,柯達克羅姆64反轉片

這些照片充滿野性之美,卻又如此脆弱

試探水深

一個無風的傍晚,陰雲在寒冷的格陵蘭島上創造出灰色調的視覺效果。冰融化成的水面上出現了層層漣漪,一隻北極狐娴熟地探試着水的深度,它要越過冰面登上一座北極燕鷗群體栖息的小島。春天正是狐狸為夏季的到來而換毛的時節,旅鼠的短缺使北極狐更專心于狩獵雛鳥而非關注跟随着它的攝影師。

攝影師:讓-路易斯·克萊恩、瑪麗-露絲·休伯特(Jean-Louis Klein & Marie-Luce Hubert)法國

攝影器材:佳能EOS-1相機,EF 80-200mmf/2.8鏡頭,富士克羅姆100反轉片

這些照片充滿野性之美,卻又如此脆弱

金色潛鳥

這幅獲獎作品攝于芬蘭,就在攝影師家旁邊的湖泊。攝影師通過20年對紅喉潛鳥的觀察,使這幅計劃好的作品完美地呈現出來。他清楚地知道在一天結束的時候哪一隻紅喉潛鳥會在哪裡出現。攝影師在特定的隐蔽地點就位,這樣便可以拍到夏季太陽的餘晖下紅喉潛鳥的肖像了。背景中的森林隐藏在黑暗中,深色的湖水将它天鵝絨般光滑的脖子倒影反射出來,并産生了漣漪的效果。

攝影師:朱尼·盧斯卡尼(Jouni Ruuskanen)芬蘭

拍攝時間:1989年

攝影器材:尼康FM相機,徕茲560mm f/6.8鏡頭,柯達克羅姆64反轉片,三腳架,f/6.8,1/30s

這些照片充滿野性之美,卻又如此脆弱

天鵝湖

這是一幅給人冥想空間的畫面。森林在水上的倒表明大天鵝是芬蘭北部濕地的一部分。早春,陰沉天空中的柔和光線照亮了白桦樹白色的樹皮和大天鵝潔白的羽毛,完美地襯托出黑暗的森林背景。攝影師菲利普等待了兩天,直到風停,湖面平靜下來,才拍下天鵝優雅的脖子曲線和樹幹互為呼應的照片。這幅照片展示了攝影師甯靜的拍攝風格。

攝影師: 菲利普· 亨利( Philippe Henry)加拿大

攝影器材:賓得SFXn相機,300mm f/2.8鏡頭,加裝1.7倍增距鏡,柯達克羅姆64反轉片,f/5.6,1/125s

死亡儀式

這幅作品很好地利用光線來突出了主題。拍攝時間是至關重要的,以日落的天空為背景,使用閃光燈打在玳瑁龜的頭上,拍出這張令人毛骨悚然的照片。這同時也是一個死亡儀式的記錄,夕陽西下象征着海龜生命的結束。這是馬拉加西維卓人死亡儀式的一部分。他們給所有的海龜都辦這個儀式。獵人如果抓到一隻海龜,就要把海龜肉放在海龜墓地。海龜的外殼将被保留在那裡,頭部則會被插在一根樁子上,直到它掉在地上,海龜的靈魂便自由了。當下一隻海龜被抓上岸,海龜頭則會歸還給大海。

攝影師:弗蘭斯·蘭汀(Frans Lanting)美國

拍攝時間:1988年

攝影器材:尼康FE2相機,105mm鏡頭,威達閃光燈,柯達克羅姆64反轉片

歌唱的氣息

要在蘆葦叢裡邂逅大葦莺是件困難的事情——雖然雄鳥求偶的尖銳歌聲并不容易錯過,但想要拍攝下這樣一副畫面,則需要攝影師精心的計劃和足夠的耐心。這是在匈牙利克斯庫恩薩奇濕地中一隻雄鳥放聲歌唱的生動場景。攝影師的技巧展現在對整個畫面結構的規劃上——知道自己應該在哪裡擺放相機、該使用什麼樣的背景光線。這是一個被攝影師運用了多次的手法,通常用來表現歌唱的氣息。

攝影師:簡·維梅爾(Jan Vermeer)荷蘭

拍攝時間:2004年

攝影器材: 佳能E O S 1 0 D 相機, E F500mm f/4L鏡頭,加裝1.4倍EF增距鏡,豆袋,ISO400,f/8,1/500s

這些照片充滿野性之美,卻又如此脆弱

緻命的接觸

這是發生在卡拉哈裡沙漠中富于戲劇性的一幕:年輕的獅子和豪豬母子已經對峙了幾個小時。獅子圍繞着豪豬轉了一圈又一圈,試圖發起進攻,但豪豬豎起了全身的刺保護自己。隻要獅子被豪豬身上任何一根刺紮傷,都會有生命危險。對峙最後的結果是平局,缺乏經驗的獅子放棄了捕食,而豪豬也保住了平安。

攝影師:巴裡·威爾金斯(Barrie Wilkins)南非

拍攝時間:1993年

攝影器材:佳能EOS-1相機,EF 600mm f/4L鏡頭,柯達愛泰康EPZ 100反轉片,f/4,1/2000s

這些照片充滿野性之美,卻又如此脆弱

跳起的鹭

攝影師在塞昔耳的亞達布拉停留了一個月,他第一次見到鹭在捕捉昆蟲時的動作是如此滑稽。通常綠鹭隻吃魚,但是這隻鹭卻想嘗試捕捉昆蟲,而事實上這種特技般的跳躍隻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機會能夠真正抓到獵物。這個畫面有着完美的平衡和鹭的完美失誤,這是一個大自然給予的本能行為的瞬間。當太陽開始下落,這隻綠鹭仍然在四處跳躍着,這給了攝影師一次能夠抓拍到富有想象力的角度的機會——一個剪影的畫面,配合着柔和的背景光線。

攝影師: 托馬斯· 佩斯查克(Thomas Peschak)德國/南非

拍攝時間:2009年

攝影器材: 尼康D3相機, A F - S 70 -200mm f2.8鏡頭,ISO400,f/6.3,1/3200s

螞蟻的奇迹

這張照片成功的秘訣在于它既簡潔地利用了葉子上的剪影,又揭示了小生命複雜的社會行為。攝影師在哥斯達黎加的雨林身處觀察多日,發現切葉蟻在夜晚的樹林高處最為活躍,于是開始計劃拍攝它們。他先是發現一株被切葉蟻剝光的灌木樹葉,然後創造性地使用自己的戶外頭燈照出了切葉蟻忙碌的剪影。這一切就緒後,他隻需要等待螞蟻呈現出合适的構圖。但是螞蟻的動作太快了,他不得不随時移動光源避免光線從葉子上的洞中透過來。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到螞蟻的四種行為:工蟻把葉子切出洞,并把切下來的葉片搬回巢,小兵蟻提防寄生蠅,大兵蟻在旁邊守衛。一切都恰到好處,在對比中彰顯細節。生命的奇迹被藝術地表現出來,奪得了當屆比賽的大獎。

拍攝時間:2010年

攝影器材:尼康D700相機,AF 105mm f/2.8微距鏡頭,尼康SB-800閃光燈,ISO 640,f/10,1/200 s

相對價值

大猩猩頭顱、碗以及香蕉的并置,使任何看到這張照片的人都會産生心靈的震撼。那個頭顱屬于低地大猩猩,一種類人猿,與人類非常相似。雖然野生動物經常被叢林中生活的人們端上飯桌,但這隻被喀麥隆的一個警察局局長點為晚餐的大猩猩實際是代表着人類對叢林的掠奪。一位攝影師發現了廚房中這樣的景象,并且将其拍下用于曝光西非商業野味貿易。這張獲獎照片甚至因太過血腥而導緻一些人抱怨其不應當被展出。而随着西非森林遭受破壞、野味貿易增加,大猩猩、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數目以驚人速度在下降,這一切都可被看做為這張照片所的強有力的辯解。

攝影師:卡爾·阿曼(Karl Ammann)瑞士

拍攝時間:1995年

攝影器材:尼康F4相機,AF 24-50mm鏡頭,富士維爾維亞反轉片,閃光燈

這些照片充滿野性之美,卻又如此脆弱

油污中的“靜物”生命

這張照片美感十足,不管是色調還是構圖都好似一張油畫。優雅的鹈鹕們仿佛早就擺好了造型,顔色也被精心搭配過:鹈鹕的羽毛色彩豐富,由蜂蜜色、赤褐色以及紅褐色組成,與深褐色的木材以及蜂蜜色的布料互相呼應,前景中的布料更是引出了鳥兒們背後漩渦狀的背景,使得整個畫面生動無比。但實際上,這張照片記錄下的卻是無比悲慘的一幕。褐色的鹈鹕們實際上是2010年4月英國石油公司墨西哥灣漏事件的受害者。照片的主角是漏油事故發生後獲救的2000隻受害鹈鹕中的一群,正在等待志願者們為它們進行清理。此時的它們已經被噴灑了輕質油,用以消除黏在羽毛上的重質原油,這些油污将它們頭部的羽毛從原本的蒼白色染成了橙色,而把身體的其餘部分染成了紅褐色。這張照片,連同它的故事一同成為了這位攝影師的“災難的畫像”,同時也讓他獲得了年度野生生物攝影師的稱号。

攝影師:丹尼爾·貝特拉(Daniel Beltrá)西班牙/美國

拍攝時間:2011年

攝影器材:佳能EOS 5D Mark II相機,EF 35mmf/1.4L鏡頭,ISO 800,f/4,1/30s,-0.7EV曝光補償

這些照片充滿野性之美,卻又如此脆弱

本文選摘自《生命之靈: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年賽50年精選》(中信出版社與中國國家地理圖書聯合出品,2015年1月),作者:羅莎蒙德·基德曼·考克斯,譯者:沈成/野性中國,經出版方授權釋出,轉載請聯系書評君,需标明來源及ID。

看完記得給大拇指哦!麼麼哒~~~

歡迎關注微信公衆号:成都教育(chendujiaoyu)(長按複制搜尋即可)更多精彩文章,與您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