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根據新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以下簡稱《名錄》),我市有7種野生動物由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調升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6種野生動物新增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我市調升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7種動物中,獸類有4種,分别是大靈貓、小靈貓、豺、金貓;鳥類有3種,分别是秃鹫、高山兀鹫、四川林鸮。至此,雅安的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由19種增加至26種,包括大熊貓、川金絲猴等獸類13種,綠尾虹雉、紅喉雉鹑等鳥類13種。
調整後的《名錄》顯示,雅安還有6種野生動物新增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它們分别是狼、豹貓、毛冠鹿、橫斑錦蛇、脆蛇蜥、山溪鲵,其中毛冠鹿、橫斑錦蛇、山溪鲵的模式标本産地就在雅安。
根據《雅安年鑒》(2019年)關于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資料和新版《名錄》,雅安現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脊椎動物72種,其中獸類19、鳥類48種、兩栖爬行類5種。《雅安觀蝶》一書中,記錄我市有金裳鳳蝶、喙鳳蝶、雙尾鳳蝶、三尾鳳蝶4種屬于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蝶類。此外,雅安還有屬于國家級保護野生動物的甲蟲類動物,及其他類動物。初步統計,雅安累計有百餘種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雅安是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過渡地帶、華西雨屏地理帶的中心區域,雨量充沛,素有“雨城”“一座最滋潤的城市”之稱。雅安處于世界十大生物多樣性中心之一的橫斷山區,被學術界稱為“天然的生物基因庫”“天然的動植物博物館”。據統計,雅安有脊椎動物770餘種,高等植物3000餘種,是大熊貓、金絲猴、珙桐等690餘種生物的科學發現地,有90餘種生物以雅安及區縣名命名,有些還是著名的“活化石”或“活文物”。
為加強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拯救保護,《野生動物保護法》對實施《名錄》制度作出了明确規定。經國務院準許,原林業部、農業農村部于1989年1月14日首次釋出《名錄》,明确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範圍,對強化物種拯救保護、打擊亂捕濫獵及非法貿易、提高公衆保護意識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名錄》釋出至今32年,除2003年和2020年分别将麝類、穿山甲所有種調升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外,沒有進行系統更新。在這一期間,我國野生動物保護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是以對《名錄》進行科學調整不僅十分必要,且極為迫切。
2017年1月1日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正式實施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就聯合啟動了《名錄》調整工作,通過廣泛收集資源資料,對重點物種開展資源調查,多次組織專家學者進行科學評估、研讨、論證,并向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和建議後,形成最終《名錄》調整方案報審稿,并獲國務院準許。
今年2月,經國務院準許,調整後的《名錄》正式向公衆釋出。調整後的《名錄》共列入野生動物980種和8類,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234種和1類、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746種和7類。
楊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