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地處于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寶雞市太白縣、西安市周至縣三縣交彙處,自古以來,就以高、寒、險、奇、富饒、神秘的特點聞名于世、稱雄華夏。主峰拔仙台在太白縣境内東部,海拔達到了驚人3771.2米,為秦嶺山脈的最高點。
對于喜歡戶外運動的人而言,太白山并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因為在中國戶外十大極地穿越線路中,就有一條與太白山有關——鳌太線。
近些年來,太白山每每映入大衆眼簾,幾乎十有八九都離不開“鳌太線”。這條被稱之為“天堂之路”的死亡線,雖然早已被當地政府明令不得進入,可依然不斷有人想盡各種辦法,不顧禁令擅自穿越。
鳌太線上到底有什麼吸引着這些人不惜冒險?今天我們不妨來扒一扒太白山的檔案,詳細了解一下太白山,或許可以窺得一二。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一、名稱由來</h1>
話說太白山的人文曆史也可以追溯于千年之前,早在1400多年以前的北魏,就出現過一本記錄了古代中國地理的著名著作——《水經注》,書中記載到:“太白山,于諸山最為秀傑,冬夏積雪,望之皓然。”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太白山四季積雪,其名字由來應當是與雪有關的。
但事實上,太白山最初并不叫太白山,而是叫“武功山”。這個在正史當中是有明确記載的,相傳周武王攻滅殷商建立了西周,分封諸侯,同時周武王感泰伯禅讓之恩,遂将秦嶺主峰最高峰命名為太白(泰伯)山,為紀念其文治武功,将太白山西邊的山峰(今稱鳌山,古稱垂山)命名為“武功山”。
是以,太白山名為“武功山”的時候,其實是囊括了如今的鳌山。到了今天,太白山與鳌山僅僅紐帶關系,前者是秦嶺第一高峰,後者是秦嶺第二高峰,并沒有任何的隸屬關系,兩座山脈都有各自的小山頭。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6">二、形成曆程</h1>
大約6億年前的震旦紀時,整個秦嶺地區乃是一片汪洋大海。
直到距今約4億年前的加裡東運動時,這裡才開始慢慢上升隆起,逐漸褶皺成山,形成了太白山的雛形。
距今約1億至7千萬年之間的燕山運動中,太白山再度上升隆起,酸性岩漿再次浸入,使太白岩基組成更加複雜化,太白山為夾在兩條近東西向大斷裂之間的活動地塊。
從距今約7千萬年開始的新生代以來,渭河谷底沉積物厚達5000~6000米,太白山頂海拔已上升到3771.2米,沉降和上升幅度已超過9000米。
時至今,太白山以上升為主的新構造運動仍在繼續着,故山頂忉保留着中生代準平原的部分殘石和第四紀冰川遺迹。
看到這裡大家就應該明白,太白山的形成曆經了億萬年,但它不僅沒有變矮,反而依然在長個兒。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7">三、地貌特征</h1>
整個太白山由下到上分為低山區、中山區、高山區三種地貌類型,是以太白山有着“一月曆四季十裡不同天”的說法,正是由于太白山的形态不一,特點各異,才造就了太白山與衆不同的地貌特征。
低山區,海拔在800~1300米之間,相對高差不大,黃土掩覆,山頭渾圓;
中山區,海拔在1300~3000米之間,相對落差較大,石峰林立,高處多為巨大塊狀岩石,谷中岩石前擁後擠、重重疊疊;
高山區,海拔在3000米以上至太白山頂峰,這裡保留着完整的第四紀冰川遺迹,按形态分,冰蝕地貌包括冰鬥、角峰、槽谷。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8">四、氣候特征</h1>
正是因為地貌特征的緣故,太白山整個山系的氣候也被劃分為了四個不同的氣候帶:
低山溫帶季風氣候帶,位于北坡海拔800~150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約11℃,夏季平均氣溫20~23℃,冬季最冷月平均氣溫-7~-2℃,屬于溫帶季風氣候;
中山寒溫帶季風氣候帶,位于海拔1500~3000米之間,全年無夏,春秋短促,冬季漫長,氣候冷濕,多雨多霧;
高山亞寒帶氣候帶,位于海拔3000~3360米之間,氣候寒冷濕潤,年平均氣溫-2~-1℃,年降水量約800~900毫米;
高山寒帶氣候帶,海拔3350米以上為寒帶氣候。此帶氣候寒冷半濕潤,無秋,冬季長,天氣變幻驟劇,風大,太陽輻射強。晴、陰、風、雨瞬息萬變,霧常缭繞,山頭忽隐忽現。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9">五、植物分布</h1>
通過地貌特征和氣候特征的介紹,我們不難發現,太白山的植物分布也是具有一定的特殊規律性的,總得而言,從山腳到山頂可分為落葉闊葉林帶、針葉林帶、高山灌叢帶、草甸帶。
海拔780~1300米之間,分布着落葉闊葉林帶,主要為栓皮栎林分布帶,其樹冠繁茂,連片成蓋,樹幹挺直,競相向上,組成較突出的喬木林層;
海拔1300~1800米之間,分布着針葉林帶,本亞帶也是油松分布較集中的地帶,混交林木以闆栗、山楊、皂柳、鵝耳栎、榆、灰楸、麥麸楊、油松等組成雜木林;
海拔1900~2300米之間,分布着高山灌叢帶,本亞帶以混交林為主,華山松分布最廣,從海拔1140米處的蒿坪寺至海拔3000米的放羊寺都有華山松分布;
海拔1805~2750米之間,分布着紅桦林亞帶,本亞帶樹木種類大減,占絕對優勢者為紅桦,越向上華山松越生長不良,僅隻零星散布;
海拔2095~2800米之間,分布着牛皮桦林亞帶,此間越向上自然條件越差,牛皮桦逐漸增多,且于鬥母宮以上更為集中形成大面積之純林,由鬥母宮向上,巴山冷杉逐漸增多,有些地方與牛皮桦組成混交林;
海拔2800~3200米之間,分布着冷杉林亞帶,主要生長着巴山冷杉,在海拔2800~3000米左右,多出現巴山冷杉林片段,大殿以上零星散布,所見不多;
海拔3200~3400米之間,分布着落葉松林亞帶,其上界已是太白山森林分布之上限,此間由下而上為生草灰化土、森林草甸土和高山草甸土;
海拔3350米以上,為高山灌叢帶、草甸帶,這裡一直處在冰緣氣候控制之下,氣侯寒冷、空氣稀薄,陽光輻射強烈,常刮大風,蒸發旺盛,植物生長期短,主要分布着矮生匍匐灌叢、矮生草甸、苔藓群落、地衣群落,且有少數裸露岩面被微觀藻類和菌類群落所覆寫。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0">6、動物分布</h1>
太白山的動物分布,基本上與氣候帶和植物帶相吻合,出于适者生存的需求,動物的分布大緻上分為五帶:
暖溫帶,最常見的鳥有野鴨、鹭、隼、鹑、鸻、沙雉、斑鸠、燕子、鹨、鹡鸰、鹎、鴉、鸫等;小的獸類動物最常見的有鼠、野兔、赤狐等;偶爾有豬獾、狼等動物出沒,但是行蹤不定;
溫帶和寒溫帶下部,最常見的鳥有雉、杜鵑、夜鷹、啄木鳥、山椒鳥、畫眉、等,獸主要有金絲猴、大熊貓、黑熊、野豬、豹、松鼠等;還有麻蜥、無蹼壁虎、烏梢蛇、錦蛇等;
寒溫帶上部,最常見的鳥有紅脅藍尾鸲、金色林鸲、金眶鹟莺、褐頭雀鹛、紅腹山雀、白領鳳眉、酒紅朱雀、赤胸灰雀、紅翅旋壁雀等,山崖險峻處常見獸有鬣羚和青羊,還有烏梢蛇;
高山亞寒帶,最常見的鳥有鹪鹩、赤腳灰雀、藍紅尾鸲、旋木鳥等;獸類有秦嶺特産之羚牛,此外有少量鼠、黃鼠等小型獸;
高山寒帶,最常見的有領岩鹨、粉紅胸鹨、鹪鹩等。獸仍以黃鼬、兔為主。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1">總結:</h1>
除了這些之外,太白山還是中國南北氣候的界山、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青藏高原以東第一高峰。在老子的《道德經》裡,全國共有三十六洞天,封太白山為第十一洞天,被稱為玄德洞天。在2018年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太白山還入圍了“神奇西北100景”榜單。由此可見,太白山之是以有名,不僅僅是“太白六月積雪”這關中八景之一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