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是一種研墨泚筆的文具,又稱硯台、硯瓦。曆代曾有過石硯、陶硯、玉硯、瓷硯、銅硯、鐵硯、木硯、漆硯、磚硯、瓦硯等。自隋唐以後,石硯的使用最為普遍,而且飾以雕刻,将實用和藝術結合起來,成為名貴的工藝美術品。

硯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1980年,陝西臨潼姜寨村發掘古代文化遺址時,在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中,發現了一塊石硯,掀開石蓋,内有一支石質的磨杵,硯旁有數塊黑色染料和一隻灰色陶質水杯。1955年廣州華僑新村漢墓出土的石硯 8件,和1973年湖南長沙沙湖橋和湖北江陵鳳凰山漢墓出土的石硯,說明硯作為一種研磨(墨)的工具,在秦漢時已經問世。據漢代劉熙著《釋名·釋書契》記載:“硯,研也,研墨使和濡也;”許慎著《說文解字》記載:“硯,滑石也,”與研磨同義。後來硯逐漸失去“石滑不澀”的本義了,而以“研墨者曰硯”這個引伸意義作為本義。漢代時的硯多為圓形三足硯,蓋部多雕刻鳥獸等花紋;北朝則盛行方形四足硯式;隋唐以來盛行龜式、屐式、箕式,同時還有将秦漢時遺留下來的佳磚、名瓦,加工刻制成磚、瓦硯,一直延續至今。
曆代出現了不少著名的雕刻石硯的名師巧匠。如清代的宮廷刻硯名匠金殿楊,以仿古見長的顧德鄰、顧聖之父子,以風格纖巧、雅緻、多為2~5寸獨幕喜劇硯的顧二娘,硯刻作品與詩、書、畫、篆刻等藝術融于一體,具有古雅、簡樸風格的高鳳翰。
清代端硯
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曆代被譽為四大名硯。此外,吉林的松花硯、山東(青州)的紅絲硯、河北的易硯、河南的盤古硯和青海、甯夏的賀蘭硯等都有各自不同的石質、雕刻風格和藝術特色。
①端硯:硯石産于廣東省肇慶市(古稱端州)東郊羚羊峽斧柯山的端溪水一帶,故稱端硯,或稱端溪硯。硯石呈青紫色,故又稱紫石硯。就其石質而論,居四大名硯之首。據清代計楠《石隐硯談》記載:“東坡雲,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初唐的端硯,一般以實用為主,硯石多無紋飾。中唐後,從純文房用品逐漸演變為實用與欣賞相結合的工藝美術品,硯形、硯式不斷增加,且飾以雕刻。從唐以後曆代對端硯的坑别、名坑硯石的選擇、硯形、硯式、題材、雕刻技藝都不斷發展。
端硯石質細膩、稚嫩、滋潤、純淨、緻密堅實。硯石中有優美的石品花紋,其中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火捺、天青、翡翠、金線、銀線、冰紋、冰紋凍,以及各類稀有罕見的石眼(鸲鹆眼、鹦哥眼、珊瑚眼、雞翁眼、貓眼、象牙眼、綠豆眼等),均具有較高的鑒賞價值和經濟價值。
②歙硯:産于安徽省歙州。又因其硯石出産于江西省婺源縣龍尾山,故又稱龍尾硯。歙硯石質堅韌、晶瑩、細潤、紋理緻密;石色有黑色、蒼黑色、蒼碧色、淡青碧色、綠色、淡青綠色、黃褐色等。石品主要有金星、金暈、銀星、銀暈、羅紋、眉子、錦蹙、玉帶、棗心、豆斑等。具有發墨好、下墨快、不拒筆、不損毫、易于洗滌的特點。
安徽歙硯
③洮硯:又稱洮石硯、洮河硯。産于甘肅省古洮、岷二州的交界之地。洮硯始于中唐,也有始于北宋之說。質細堅密、碧綠如玉,磨而不璘,素有蓄墨貯水、不耗不變之譽,這是洮石的主要特點。雕刻多為深刀,硯蓋有的是石蓋,交口吻合靈巧、嚴密,蓋上又可任意雕飾。
④澄泥硯:始制于唐代。至宋以後,産地頗廣。但以山西绛州(今新绛縣)燒制的最佳,其次為澤州(今晉城)、山東拓溝、江蘇南通等地。澄泥硯因屬陶硯,以泥質為原料,可塑造出各種不同的硯形,同時也可以雕刻,又可燒成各種顔色。品類有鳝魚黃、綠豆沙、蟹殼青、玫瑰紫、蝦頭紅、魚肚白等。然而至今澄泥硯還有以石代泥的澄泥石硯。人們習慣稱之為生澄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