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産頻道原創獨家報道,近幾年來,我們談論得比較多的一項技術就是生物絮團在南美白對蝦養殖上的應用,其實這項技術在鲶魚養殖中也有非常多經典的案例,特别是在東南亞地區,該技術得到一些家庭養殖場的青睐,有報告顯示,用生物絮團技術配合循環水技術養殖鲶魚最高機關産量可達250千克/m3,一般可以達到30-40千克/m3。

生物絮團是指通過調節水體中的營養結構,促進水體中異養細菌增殖,經生物絮凝作用結合水體中細菌、原生動物、藻類、有機質和無機物而形成的顆粒物質。在養殖過程中,通過調節水體中的碳氮比,促進養殖系統中異養細菌的大量繁殖,進而形成包含多種微型及小型生物的絮團顆粒,并通過同化作用吸收水體中的氮,轉化為養殖動物可以重新利用的蛋白來源,有效降低了養殖水體的氨氮和亞硝酸氮等有害氮含量,飼料蛋白使用率大幅提高,建構了良性的池塘生态營養循環,促進水産養殖業高效、節約、環保和健康。
但是由于異養細菌大量繁殖時的呼吸作用強,生物絮團技術養殖條件下水體溶氧消耗比傳統養殖條件顯著提高,是以必需持續不斷地保持對養殖水體的充氧,這樣也帶來了較高的充氧成本的消耗,這一點養殖戶是需要注意的。
印度尼西亞的研究人員在2014年做過實驗,在2×1.5×0.7米規格的池子中放養了5000尾(平均體重2.5克)鲶魚,密度達到2380尾/立方米,用生物絮團技術結合循環水技術,最後平均1立方水體收獲了250千克鲶魚,料比為0.9-1。
該技術的發展背景主要是解決淡水資源有限、環境污染、資源效率低下等的問題,同時改變鲶魚在消費者思想中肮髒的印象。如此高的産量也得益于鲶魚超高的環境耐受性和抗病力,使得它非常适合高密度養殖,從目前東南亞的家庭養殖場使用生物絮團養殖鲶魚的産量來看,機關産量一般能達到30-50公斤/立方米。
另一個實驗對比了土塘與生物絮團技術養殖革胡子鲶的優缺點。土池塘的放苗密度為1.5尾/平方米,合1000尾/畝,生物絮團養殖系統的密度為12.6尾/平方米,合8405尾/畝,放苗規格為平均47克/尾。 經過210天的養殖,外塘魚的平均體重為630克/尾,生物絮團養殖系統為542克/尾。也就是說外塘養殖的鲶魚規格更大,生物絮團養殖的魚類規格較小。盡管規格上有差異,由于放養密度高,生物絮團系統的機關産量更高,達到7.7千克/立方米,而外塘為1.5千克/立方米。與靜水池塘相比,生物絮團養殖系統能減少鲶魚泥土腥味的發生機率,進而改善肉質。此外,生物絮團還包含了豐富的天然益生菌,具有抵抗弧菌、寄生蟲感染的能力。
在池塘中,藻類吸收氨氮占主導地位,幾乎沒有硝化作用,而在生物絮團系統中,藻類的吸收和硝化作用保持了水體較低的氨氮濃度,是以生物絮團的培養是最為關鍵的技術。添加糖蜜是比較經濟有效的方式,糖蜜用于增加益生菌的營養,進而提高益生菌的淨水能力。同時提高生物絮凝團的營養價值,進而提高鲶魚的生長速度,降低飼料系數。通常,養殖戶先在30升的水中加入1.5千克魚粉,1.5千克谷物,250mg/L糖蜜和5mg/L益生菌(芽孢杆菌),發酵24小時後,再将發酵好的益生菌分别潑到養殖池中,通過發酵可以豐富生物絮團含量和活性。
在使用生物絮團技術養殖鲶魚過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關鍵因素,首先要選擇優良的魚苗,以提高生産效率。其次,要廣泛選擇地飼料,不同的飼料或餌料對生物絮團的形成有直接的影響,是以要根據情況來調整飼料和投喂政策。由于現在飼料成本高,養殖戶可以考慮使用替代原料或自己配飼料進行養殖。再次,要做好養殖計劃。飼養計劃的準确性會影響收成,并不是越高産越好,要根據市場情況,收獲規格确實養殖密度,以保證機關的産出和效益的最大化。最後,就是要注意應用益生菌和定期少量換水,保持生物絮團良好狀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