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在逛鳥魚蟲市場的時候,看到了一種長着“短吻”的魚,個頭不大、長條體型,店家稱之為“火箭魚”。
想問問價錢,店家直截了當地說不賣,我的好奇心瞬間被激起,回家一查,這魚竟然還是種古老的生物,在地球上存活了一億多年,名“鳄雀鳝”,而它的厲害之處,遠不止活了很久這麼簡單。

“鳄雀鳝”,聽名字就知道與鳄魚多少有點關系,而其英文名alligator gar中的alligator也正是指短吻鳄。之是以得名并不是因為它們倆沾親帶故,而是與鳄雀鳝的口、齒及捕獵方式有關。
鳄雀鳝的口裂很深,是以嘴巴很長,扁嘴裡長着和鳄魚一樣的尖牙。
憑借這個過人之處,它們不需要費勁地追逐獵物,隻要事先做好埋伏,再瞅準時機迅速出擊,轉瞬間就能用上下颚的利齒死死固定住獵物,咬合速度之快甚至會讓獵物來不及反應,直接就遭受到了緻命打擊,剩下的就是被鳄雀鳝生吞了。
除了善于攻擊,鳄雀鳝在防守上也相當出色,遍布全身的堅硬鱗片,如盔甲一般覆寫它們長達2米的身體,形成天然的保護。
可以說,作為一種肉食動物,鳄雀鳝屬于能攻善守有利器,同時又講究政策的捕食者,是以成了“水中一霸”。
單從鳄雀鳝自身出發,它的生存技能絕對稱得上優秀。
但從另一個角度說,與它共處一地的魚類就遭了殃,尤其是對漁民們來說,鳄雀鳝就是個“禍害”,它的存在會讓人無魚可撈,是以它也一直不招人類待見。
在鳄雀鳝的原産地北美洲南部,人們曾長期将其視為有害動物并進行捕殺,甚至還曾計劃将其趕盡殺絕,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随着生态研究的深入,人們才意識到鳄雀鳝在一地生态系統中的作用,并開始對其進行保護。
2016年,在美國的田納西州和伊利諾伊州,人們為了控制入侵物種亞洲鯉魚的數量,還主動引入了鳄雀鳝,想要依靠它的捕食能力對亞洲鯉魚種群的迅速繁衍予以控制。
也就是說,鳄雀鳝用了數十年的時間,才把自己的“惡”之形象,逐漸轉向“善”,從“鳄雀鳝”變成了“惡卻善”。
在鳄雀鳝作為入侵物種的地區,人們更是對鳄雀鳝心生厭惡,前文提到了鳄雀鳝是肉食動物,魚類、禽類、兩栖類、小型哺乳類動物都會成為它們的食物。
而且鳄雀鳝對生存環境的要求不高,在湖泊、海灣、沼澤中都能存活,是以一旦進入一片水域,生性兇猛的它們就會攻擊、捕食其他魚類,嚴重的可能會造成某些本土物種的滅絕,無論是漁民,還是保護部門對水域中突然出現的鳄雀鳝都高度警惕。
至于鳄雀鳝為什麼會被引入我國,主要是不少人将其當作觀賞魚進行飼養,但是要知道成年鳄雀鳝的體長可達近2米,體重也能長到140斤,是以随着鳄雀鳝的體型增大,它們就難免被棄養、放生,進而為害一方。
有人可能會說,既然鳄雀鳝在我國是入侵物種,是不是又到了依靠吃貨解決問題的時候?可是鳄雀鳝還真不是想吃就能吃的東西,要想吃鳄雀鳝,就得做好喪命的準備。
首先,髒器有毒。雖然在鳄雀鳝的原産地,經過處理的魚肉偶爾也會被制成魚片、魚等食物,但是都需要經過妥善處理,以免其髒器所含的毒素威脅人的生命。
其次,卵有毒。每年的5月到8月是鳄雀鳝的繁殖季節,雌性鳄雀鳝一次能夠産下15萬到20萬枚卵,這些卵有劇毒,而且産卵期的鳄雀鳝,髒器所含的毒素也會加劇,如果食用,後果不堪設想,甚至會直接喪命。
總而言之,對待在我國屬于外來入侵物種的鳄雀鳝,不買、不吃、不放生才是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