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筠畢生耕耘,碩果累累,但最為人熟知的便是他在世界上首次研制出了異源四倍體鲫、鯉。
每天8時,劉筠院士的拐杖觸碰地面的“哒哒”聲便會在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學研究室内響起,他走進生物學研究室,習慣性地檢查實驗室裝置、水電供應和他的老朋友—魚,等到一切正常後,再開始批改學生論文和查閱文獻資料。但從2015年1月21日起,這裡再也聽不到老師和學生都熟悉的“哒哒”聲、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
湖南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米有袁隆平,魚有劉筠。袁隆平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而劉筠讓中國人餐桌上多了一條魚。 1月21日淩晨5時7分,中國共産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湖南師範大學原副校長,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科協原副主席劉筠,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沙逝世,享年86歲。
在2008年湖南師範大學舉辦的”劉筠院士從教60周年暨80華誕學術研讨會“上,劉筠曾淡淡地說:“這輩子就做了三件事。”頓了一下,這位老人提高了聲音,表示計劃還用兩三年時間做第四件事:不讓中國大鲵(娃娃魚)從地球上消失。
劉筠說的“三件事”,簡單地說就是:青草鲢鱅四大家魚人工繁殖、中華鼈人工繁殖、多倍體魚(湘雲鯉、湘雲鲫)人工繁殖。他用半個多世紀的努力,寫就一段水域傳奇。

保護頻臨滅絕的大鲵是劉筠院士晚年的願望。(資料圖)
催生“水産養殖戶”新行當
“成功解決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問題,從根本上解決了經濟魚類的苗種生産問題,促進了我國漁業的快速發展,産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湖南生物研究所所長陳良碧教授曾如此評價劉筠院士說的第一件事。
自古以來,青草鲢鳙四大家魚可以在池塘裡生存,卻無法在池塘裡繁殖,種苗的獲得隻能在江河裡捕撈。随着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自然苗種日趨稀少,形勢十分嚴峻。
1958年,28歲的劉筠主動請纓肩負了四大家魚的生殖、生理及人工繁殖研究。他深入36個縣市的江河、池塘、湖泊采取上千份實物樣本,經研究得出結論:池養家魚的生殖細胞能夠發育,但是,雌魚細胞隻能發育到初級階段,必須進行人工催産,才能繼續完成成熟分裂。
水産繁殖的研究,離不開應用技術的開發和推廣,新婚燕爾的劉筠,卷起鋪蓋帶着學生奔赴祁東縣。祁東實驗基地人多床少,一張床上要橫躺四個壯年漢,這種情景被人戲稱為“堆羅漢”,更不知有多少夜晚,劉筠就躲在漁棚的長椅上過夜。
劉筠的辛勞終于結出了碩果。這些年來,四大家魚養殖量猛增,不完全統計累計增加純利潤超過300億,催生“水産養殖戶”這個新行當。
1964年劉筠一家的全家福。當時,女兒白鲢5歲、兒子少軍3歲。(圖檔來源:經濟日報)
他讓甲魚進入尋常百姓家
甲魚,又名鼈,俗稱水魚,是一種珍貴的經濟動物,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被視為名貴滋補品。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内甲魚價格一度達五六百元/公斤。
讓甲魚從富人的專享到擺上尋常百姓家的餐桌,劉筠再次制造了傳奇。
他帶着課題組人員奔赴洞庭湖區,經過仔細觀察和摸索,他弄清了鼈的性成熟年齡、生殖細胞發育規律、胚胎發育過程、影響胚胎發育的環境因素等情況。
1993年至1995年,漢壽飼養鼈的産值達兩億多元,農民們尊稱劉筠為“财神爺”。
“财神爺”自己并沒有錢,為了節省科研經費,劉筠常常搭便車去漢壽,有兩次差點還出了車禍。他的妻子胡運瑾知道這一情況後,隻要劉筠去基地,她總要交待“莫搭便車”。
劉筠在工作中。(圖檔來源:湖南科協網站)
“湘雲鲫鯉”專門貢獻蛋白質
劉筠畢生耕耘,碩果累累,但最為人熟知的便是他在世界上首次研制出了異源四倍體鲫、鯉,這标志着我國在魚類多倍體育種的理論和應用方面取得創造性突破。
1979年10月,湘陰縣東湖漁場有人捕到了一條從來沒見過的魚。它個頭特别大,像鲫又像鯉。獨具慧眼的劉筠從這個鯉魚和鲫魚偶然雜交而成的個體身上,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
通過努力,劉筠和他的課題組成功實作了鲫、鯉之間的遠緣雜交,然後從極為有限的能育的雜交後代中選育并作細胞工程技術處理,産生具有自然繁殖後代能力的 四倍體染色體的後代。課題組利用這個寶貴的四倍體魚資源和正常的二倍體魚雜交,獲得了三倍體鲫、鯉,進而創造了一個新的基因種群。這一發現震驚了國際魚類 研究界。
這兩種被劉筠院士稱為“不繁殖後代、專為人類貢獻蛋白質”的湘雲鲫、鯉(原名工程鲫、鯉),肌肉中蛋白質含量占到1/6,比起普通的鲫、鯉,體型大、生長速度快、抗病能力強,耐低溫和粗餌,味鮮刺少,并可以在任何養殖水域放養,不産生後代,不幹擾其他魚類資源。
劉筠研制出的三倍體湘雲鲫。(資料圖)
【多面劉筠】一個實實在在的“魚癡”
劉筠出生在雙峰縣一個普通農家,談到今天的成就,他用“理論聯系實際和持之以恒”作總結。在夫人胡運瑾眼裡,他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魚癡”。
胡運瑾說:“他這輩子除了魚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知道,3個孩子出生,沒有一個在他身邊帶過。如今80歲的人了,還是成天泡在實驗室、蹲在養育基地擺弄那幾條魚。”
1959年,大女兒出生,劉筠正在進行鲢魚人工繁殖研究,為銘記這一刻,他為孩子取名劉白鲢。次年,老二出生,劉筠正在研究草魚(又稱鲩魚),他便為二 兒子取名劉鲩。到第三個孩子出生時,劉筠還想取個帶魚的名字,但被夫人否決:“家裡已經有了兩條魚,不能一家都是魚,最後取名少軍。”
不過,劉少軍學的是魚類專業,現為魚類學博士、教授。他和父親一起,同為湖南師大發育生物學博士點的領銜博士生導師。師大生命科學學院老師介紹,在魚類 實驗室,你可以見到一老一少兩張酷似的面容,或一起做實驗,或一同探索讨論。在地處洞庭湖畔的漢壽、湘陰實驗基地,這一老一少經常頂着烈日、赤着雙腳在田 埂上、池塘邊采集标本。
劉筠一家2003年的全家福。(圖檔來源:經濟日報)
【湘雲鲫和湘雲鯉名字的由來】要像天上的雲彩一樣,走向世界。
湘雲鲫和湘雲鯉,關于它們的命名,還有一段小故事。湘雲鲫、湘雲鯉原名“工程鲫、工程鯉”,因為它是采用細胞工程研究成功的。課題組認為,這個名稱學術味 太濃,“工程”二字也容易引起誤解。有消費者反映,聽起來也不順耳。于是,1995年“工程鲫”、“工程鯉”改為“湘雲鲫”、“湘雲鯉”。劉筠為我解釋了 這個名字的含義,“‘湘’代表湖南,‘雲’是我名字裡‘筠’的諧音,又是指天上的雲彩,表達這種湖南培育出來的名牌産品不但要推廣到全國,還要像天上的雲 彩一樣,走向世界。”
這個理想并不虛幻。1998年4月8日,湘雲實業有限公司在湖南師大宣告成立,标志着湘雲鲫、湘雲鯉這一國際領先的高技術成果産業化。這兩種不生産後代,隻生産美味蛋白質的魚兒,果真如同雲彩一般,飛向了全國各地。
作者:蝌蚪君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