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曆程

1958年6月4日,在廣東南海水産研究所的魚池裡,第一批池養的鲢、鳙魚經腦垂體催情繁殖成功,成為中國家魚人工繁殖的标志性事件。

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曆程

這一事件的主角——鐘麟先生在突破家魚人工繁殖的會戰中拔得頭籌。同年9月,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學研究所的朱洗先生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催情鲢、鳙魚也實作了人工繁殖。

在此之前,1954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朱甯生就已利用腦垂體懸液注射取自長江的青魚和鳙魚催情成功。那麼,在那火紅年代的這場會戰中,到底誰是突破中國家魚人工繁殖的的人物呢?

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曆程

1955-1957年在長江中遊開展“梁子湖魚類生态調查”,前排左一朱甯生

要厘清這個問題,不僅要看科學事件的先後,還要了解家魚人工繁殖技術取得突破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池塘養魚在我國啟始于公元前1000多年,在公元前460年即有範蠡的《養魚經》總結養魚經驗。那時養的魚主要是鯉,并且養鯉方法傳到了歐洲。養鯉逐漸成為一項生産事業,到漢代已能夠進行大水面養殖。但是,到了唐代,“鯉”不幸沖撞了皇家的“李”姓,既不準吃也不準賣。于是沿江而居的老百姓隻好從江中捕撈其他魚苗放到池塘中試養,逐漸選出青、草、鲢、鳙等主養種類。這四種主養魚現今被合稱為“四大家魚”。

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曆程

鯉之是以最早成為主養魚類是由于其定居生活的習性,可以在池塘、湖泊中完成繁殖、生長、越冬的完整生活史。

與此不同,在自然條件下,“四大家魚”在食物充足的通江湖泊生長發育到性成熟,之後需要進入江中回溯到産卵場才能進行繁殖。在突破人工繁殖技術之前,曆代百姓隻能依靠從江中捕撈魚苗開展“四大家魚”的養殖。

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我國學者開始利用江中的家魚進行人工授精和孵化試驗,獲得成功。1954年5月,水生所的朱甯生利用魚腦垂體懸液嘗試對尚未完全性成熟的“四大家魚”進行催情試驗,其結果顯示在青魚和鳙魚有效,其中青魚的結果更為确切,一條魚最多可産卵達百萬粒。

但是,要克服長途運輸和魚苗供應不足的問題,需要實作家魚的完全人工繁殖,也就是以池養的魚作為親魚進行産卵、受精、孵化。

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曆程

早在1953年,鐘麟等人就建造了流水池試圖模仿江河環境養殖家魚,到1955年他觀察到雄魚全部發育成熟,雌魚卵巢也發育良好,但并未有繁殖。他向朱甯生學習了腦垂體催情的技術,在1956年進行試驗卻未取得成功。1958年,鐘麟等人用流水刺激加上腦垂體催情,第一次實作了鲢魚、鳙魚的人工産卵、授精和孵化。在魚池中,雌魚在腦垂體激素的作用下卵巢發育完全成熟,興奮地與雄魚互相追逐,水面出現漩渦波紋,逐漸激起浪花,最後它們扭在一起擺動着身體,顫抖着胸鳍産卵、排精,完成了本來在江河中才能完成的繁殖使命。自唐朝以來,中國人第一次看到池養鲢、鳙魚的繁殖場景。可以想見,這批學者是多麼的興奮和自豪!

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曆程

遠在上海的朱洗是一位實驗生物學家,但稀奇的是,1956年他剛接觸家魚人工繁殖試驗時卻選擇從模仿自然做起。他與浙江省淡水水産研究所等機關協作在諸暨南門外浦陽江天然産卵場近旁興建人工環道,試圖用“人造江河”來誘導親魚産卵。1958年,在得知鐘麟等人用腦垂體催情取得人工繁殖成功以後,他感到腦垂體來源畢竟有限,決定嘗試用提自孕婦尿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催産,在當年9月也獲得了成功。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是哺乳動物胎盤絨毛膜産生的一種促性腺激素,實驗證明也可以誘使雌魚卵巢發育成熟。

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曆程

1961年成功培育出“沒有外祖父的癞蛤蟆”,解決了國際生物學界争論了幾十年的人工單性生殖的個體是否具有生殖能力的難題。

1954年9月,水生所從上海搬遷至武漢(朱甯生成功進行腦垂體催情試驗是在5月)。1955-56年,朱甯生研究組服從研究所部署,參與梁子湖的調查工作(見張曉良近期系列博文)。1957年,他們重新開機家魚人工繁殖研究,一方面研究池塘養殖對家魚生殖生理的影響,另一方面與中山大學的廖翔華教授合作在廣州建造魚池飼養白鲢開展試驗。1958年,當他們計劃建造流水跑道池進行産卵試驗,卻傳來南海水産所實作第一批鲢、鳙魚人工繁殖的消息。朱甯生等人在7月份氣溫升高的不利情形下借用南海水産所的魚池進行繁殖試驗,也獲得了小批量魚苗,到1959年春則順利獲得大批魚苗。

從更大背景來看,我國家魚人工繁殖的成功,直接得益于西方學者對于促性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研究,尤其是俄國學者已經将腦垂體注射應用于鲟魚等洄遊魚類的催情。我國學者似乎隻是将這一技術搬到“四大家魚”獲得成功。

但是,在當年那種落後、艱苦的條件下,能夠破除曆史上的認識誤區,發展出适用于我國“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技術,在全國範圍推廣成功,實際上也是一次艱難的再創新過程。現今,我國淡水魚養殖産量在世界上占到三分之二,四大家魚又占中國淡水魚産量的一半。取得如此成就,家魚人工繁殖技術的突破是必不可少的。

當年,參與家魚人工繁殖研究和推廣的,除了本文講述的3位學者及其研究機構,還有各地的水産是以及湖南師範學院、上海水産學院、廣西農學院、杭州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因而實質上是一場科技會戰。由于家魚池塘養殖一般不超過3年,在華中地區草魚、鲢魚、鳙魚達到性成熟需要4-5齡,青魚需要5-6齡,這一地區的研究機構沒有首先認識到池養家魚可以達到性腺發育要求,這是并不意外的。在華南地區,鲢魚在2-3齡成熟,鳙魚在3-4齡成熟,在家魚人工繁殖研究上具有天然優勢。

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曆程

1959年,在水生所的倡議下,國家成立了淡水養魚經驗總結委員會,委托水生所具體主持,于1961年出版了《中國淡水魚類養殖學》,之後又經兩次修改出版。這本書總結了我國在淡水魚類資源、魚類繁殖、育種馴化、餌料施肥、不同水體以及稻田養殖、設施養殖、魚病防治、捕撈加工等方面的經驗和成果,成為現代版的《養魚經》。

本文介紹的3位學者中,朱洗于1962年7月病逝,朱甯生在1968年被指控為“特務”含冤而死,鐘麟于1996年3月逝世。鐘麟的“鲢、鳙魚的親魚生理生态培育法”獲國家頒發的發明證書。

——————————四大家魚之父“鐘麟”——————————

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曆程

鐘麟(曾用名鐘樊麟)是我國著名魚類生理生态學家,原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産研究所所長、研究員。1915年10月29日出生于廣東省南海縣。

1958年6月4日,随着世界上第一批全人工繁殖的魚苗破卵而出,結束了千百年來完全依賴自然江河捕撈魚苗的曆史。這項技術的推廣應用産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了我國淡水養殖業的飛躍發展。該項成果在國内外處于領先水準,獲得了國家發明一等獎。這項技術的領頭人鐘麟被譽為“家魚人工繁殖之父”, 1978年由中國全國科學大會授予“在我國科學技術工作中作出重大貢獻”的獎狀。

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曆程

家魚人工繁殖在1964年被列為國家重大科研成果,1965年頒發《發明證書》。

1958年6月3日,他成功地使池養鲢、鳙在池中自然繁殖,獲得了3萬多尾體質健壯的魚苗。從此結束了淡水養殖魚苗世代依賴江中裝撈的曆史,開創淡水養魚曆史的新紀元。由于這項技術的應用推廣,1962年全國人工繁殖鲢、鳙魚苗10多億尾;1987年,全國人工繁殖魚苗超過2000多億尾,比曆史上從江中捕撈魚苗最高紀錄的1957年234億尾提高近10倍,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巨大。由于人工繁殖種苗得到了解決,淡水魚産量大幅度增長。1988年,全國淡水養殖産量達到390噸,居世界第一。這是淡水養魚史上的一個根本轉折點。鐘麟被國際學者譽為四大家魚人工繁殖創始人。

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曆程

此後,鐘麟又與科技人員,相繼突破了草、鲮、鳊、青等魚類人工繁殖關,使我國淡水魚類全人工繁殖技術及其理論一直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1975-1987年,鐘麟又先後主持聯合國糧農組織委托我國(珠江水産研究所)舉辦了五期淡水養魚教育訓練班,主講魚類人工繁殖技術課程。為10多個國家教育訓練了140多位學員。他把長期從事魚類繁殖經驗升到理論,寫成10多萬字的專著《家魚的生物學和人工繁殖》,他還主編《中國池塘養魚》一書并與别人合著《青、草、鲢、鳙在我國的發展和成就》等專著和論文30餘篇。逐漸形成了一整套淡水魚類人工繁殖的理論體系。

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曆程

——————“魚院士”劉筠——————————————

湖南是魚米之鄉,産生了與魚、米相關的兩位院士,“米院士”袁隆平早已聞名世界,但“魚院士”劉筠卻不那麼為人所熟知。但毫無疑問的是,每個中國人餐桌上習以為常的那條魚,都有他的功勞。

中國人的餐桌因他多了一條魚

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曆程

在江河湖海裡“魚丁興旺”的四大家魚,轉移到池塘裡就不繁殖了。為什麼四大家魚在池塘裡不能自然繁殖?到底能不能繁殖?1958年秋,原水産部在湖南召開水産會議,提出了這個前人未能回答的問題。

剛從中科院進修回來,29歲的劉筠對這個問題十分感興趣,向學校主動請纓,要求承擔起這項科研工作。

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池塘裡的四大家魚為什麼不繁殖?對此,書本上早有定論:是因為生殖細胞不發育。真的是這樣嗎?

“我花了一年時間,收集了近1000個樣本,終于發現,生長在池塘的四大家魚,生殖細胞是能夠正常發育的!”回憶起那一刻,劉筠還是有些激動,身子前傾,比劃着解釋,“隻不過,雌魚卵巢中的卵母細胞隻能發育到初級階段就停滞不前,不能自動進行減數分裂。這是因為池塘環境缺乏像江河所具備的生态條件,在生殖季節,雌魚不能分泌足夠多的促性腺激素,無法導緻卵巢中已經生長成熟的卵母細胞進行成熟排卵。隻要找到合适的催産激素,人工刺激其完成分裂過程,池塘裡也能養出四大家魚!”

“這個發現不得了。”劉筠如一個孩子取得了好成績般驕傲。這個結論為家魚的人工繁殖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經過多次試驗,1959年,人工催産草魚成功了!

繼草魚人工繁殖成功後,劉筠和弟子們又開始研究青、鲢、鳙魚,經過理論研究和無數次艱苦的對比實驗,1963年,劉筠帶領的團隊對四大家魚人工催産排卵終于都獲得了成功,并為家魚人工繁殖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最終宣告了中國四大家魚不能人工繁殖的曆史就此結束。四大家魚人工繁殖技術的誕生從根本上解決了漁業養殖生産發展的關鍵問題。

劉筠畢生耕耘,碩果累累,但最為人熟知的便是他在世界上首次研制出了異源四倍體鲫、鯉。

它們有個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湘雲鯉和湘雲鲫。

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曆程

劉筠在理論上建立了系統的中國主要養殖魚類(四大家魚為主體)、中華鼈(甲魚)和食用蛙類的繁殖生理學,實踐上研制了養殖魚類和水生經濟動物人工繁殖和育種的技術體系;率先應用細胞工程和有性雜交相結合的綜合技術,在國内外建立了第一個遺傳性狀穩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體魚類種群,成功地培育出優質的三倍體鲫魚和三倍體鯉魚。1995年,劉筠與袁隆平一道被評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

—人工繁殖和池塘養魚大規模高産技術推動者—————————

譚玉鈞(1925.10-),廣東台山人,九三學社社員,水産養殖教授,1992年起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50年畢業于山東大學水産養殖專業。

為了實作家魚的人工繁殖,譚玉鈞查閱了國内外專家的大量資料。當時四大家魚的養殖技術已經掌握,但是仍基本延續唐朝的傳統,從自然江河裡捕捉魚苗,再實行人工養殖。對如何人工繁育四大家魚苗種,長期以來一直無人研究也遲遲沒有進展。譚玉鈞經過初步分析,從魚類内分泌學知識出發提出一種技術路線,與英國一位科學家不同。英國科學家認為,需要用腦垂體促進人工繁殖;譚玉鈞則認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更适合中國家魚的人工繁殖。是聽英國專家意見,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譚玉鈞選擇了後者。

朱元鼎院長邀請著名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朱冼,牽頭家魚人工繁殖研究與實踐。1958年譚玉鈞帶領青年教師參加了項目研究。1959年,他們應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促使家魚雌、雄魚性腺同步發育,在江蘇吳江平望首先突破了鲢魚的人工繁殖技術, 1960年在上海青浦解決了鲢魚、鳙魚的人工繁殖難題,同時在我國黃河流域、河南武陵率先突破草魚的人工繁殖技術。“我到現在還清楚地記得産卵的那天晚上值班同學興奮的叫聲。那叫聲很激動,激動得讓人覺得有點心酸。魚終于産卵了,我們盼了多少時間啊!”當年那個讓人振奮的夜晚,至今讓譚玉鈞津津樂道。

1963年初譚玉鈞帶領青年教師到太湖流域池塘養魚高産典型——無錫郊區河埒鄉河埒漁業一隊蹲點,并在當地建立工作站。那裡生活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

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曆程

譚玉鈞長期在漁區搞研究,幫助漁民發展生産,提高産量。20世紀70、80年代,他對池塘養魚各個高産子系統進行綜合研究,創造了一整套利用大規格魚種和天然餌料為主的池塘大面積高産、優質、高效的綜合技術,使機關面積産量提高30~70%,效益提高一倍以上,并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池塘養魚高産理論技術體系。

譚玉鈞1961年就主編了《池塘養魚學》,由農業出版社出版。1989年所著《中國池塘養魚學》,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獲1992年國家新聞出版署科技圖書一等獎;1992年《中國淡水魚類養殖學》第三版(主要作者之一),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獲1994年國家新聞出版署科技圖書一等獎。他還為我國培養了王武等水産養殖學科帶頭人。

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曆程

其它人士:

江希明(1913年—1990年6月17日),早年曾從事再生生物和水生生物學的研究工作。解放後,進行了魚類生殖生理學的研究,曾對家魚的人工繁殖進行試驗研究,與浙江省有關水産部門共同研究出一套能使養殖的家魚在内塘實作人工産卵孵化的技術措施方案,已在生産上被廣泛應用,在促進淡水魚養殖生産上起了重要作用。

總之,是這一代科學家,推動了家魚人工繁殖的事業,在中國的發展,隻到今天依然發揮無比重要的作用,這是一項世紀大成果,推動了東南亞,古巴、甚至美國等發達國家漁業自然繁殖的發展。

來源:天寶分享 水花魚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