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蟲世界中,絕大多數甲蟲都是怕冷的,在寒冷的冬季它們要麼死亡,要麼冬眠。在一些高海拔地區也是,由于海拔高度造成的溫差,通常甲蟲數量是很少的。但是有一類甲蟲,它們卻天生喜歡高海拔的低溫環境,它們擁有強壯的大鄂,多變的齒型,以及一對耳朵。這便是深山鍬甲屬Lucanus。
大明深山
深山鍬甲屬中擁有數量繁多的種類,大約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大型深山,常見的歐洲深山、斑股深山、巨叉深山、福瑞深山都是這一系列的,由于碩大的體型,它們的幼蟲食性是偏愛朽木的,如同大多數鍬甲種類一樣,幼蟲以朽木為食。由于高海拔地區沒有數量衆多的朽木,是以它們多生活在海拔較低的地方。
另一類是中小型深山,也就是常見的姬深山、幸運深山、四川深山、派瑞深山。這其中還可以細分為兩類,一類是姬深山和派瑞這種低海拔中小型深山,它們的幼蟲多以腐殖土為食,也會以朽木為食物。還一類是高海拔的中小型深山,例如卡氏深山、均齒深山、四川深山等,它們幼蟲的食性如同迷一樣,傳聞曾有人在竹子根下挖掘到幼蟲,也有人在活的灌木根下發現幼蟲,也有人在腐爛樹樁下發現幼蟲,關于這類幼蟲的習性,人們衆說紛纭,在日本,在台灣,在香港都有一些甲蟲愛好者繁殖出了高海拔中小型深山,并且養到成蟲,但是在大陸,卻一直沒有成功的消息傳出。
很多成功飼養的紀錄,不難發現使用的都是很腐的發酵木屑飼養,那麼在野外這些幼蟲應該是生活在落葉土中或者腐爛樹樁中,但是比起數量衆多的成蟲,在腐爛樹樁中能發現的幼蟲隻有千分之一不到。
還一個困擾我們的問題是深山鍬甲所生活的高海拔地區,在冬季土壤層會變成凍土,在如此低的溫度下,幼蟲完全停止生長,進入休眠狀态。人工飼養是可以避開這一階段的,給幼蟲更長的生長時間,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人工個體全都是小個體,适宜的環境并沒有讓蟲子長得更大,是食材不對,還是溫度不對,還是?有太多的問題困擾着我們,然而随着全球變暖,以及人類對環境的破壞,高海拔地區的這些生物的生活狀況岌岌可危,不知道我們在解開所有謎題之前,它們是否還能活着......
來源:從林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