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以來,中國大多數地區的民間都将燕子前來家裡築巢視為祥瑞之兆。
第一篇生活百科的文章用來描述家燕
1.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家燕是燕科74種鳥類之一,通常為黑白配,亦如大熊貓的配色,常成對或成群地栖息于村屯中的房頂。
其以蚊、蠅等害蟲為食,據科學統計,一隻燕子春夏能吃掉幾十萬隻害蟲,是以是人類的益鳥益友。
中國的燕子大概有10種,其中最常見的是家燕,沙燕,金腰燕,斑腰燕,毛腳燕等,對于不同科屬的燕子其巢形與築巢選址地均不同。
下圖為四種常見燕子的對應巢形。

民間常說的燕子多指築巢于民宅房檐的家燕與金腰燕。它們兩個的形體特征極為相似,但巢形卻有很大的區分,下圖分别為兩者的實物照片,至此你是否可以判斷栖息于你家庭院的燕子是哪個種類了嗎?
家燕巢
金腰燕巢
2.燕子營巢得所依,銜泥辛苦傍人飛
築巢:
親鳥從江河湖泊岸邊銜取泥和枯草莖,再混以唾液形成小泥丸,用嘴從基部逐漸向上整齊而緊密地堆砌成堅固的外殼,之後會銜細草/鳥類羽毛等在内部鋪設形成舒适的内墊,整個過程共曆時8~14天完成
築巢對繁殖的作用:
1.具有良好的保溫作用,有相關研究發現,即使在外界溫度為0℃時,巢内溫度仍能保持在18~23℃,這能為親鳥孵育節省40%的能量;
2.“高高在上”且隐蔽的燕巢能夠幫助家燕躲避侵害或天敵
在巢中孵育14~15天後雛燕出殼,并經過親鳥20天左右的投喂後開始出巢,在雙親的帶領下學習捕食與飛行,為接下來的南方越冬做好準備
3.秋去何所歸,春來複相見
家燕亦是夏候鳥的一種,每年秋天,燕子會帶着當年出生的幼鳥向南飛去
這張是家燕全球分布圖,黃色區域為其繁殖區,藍色區域是過冬區,由此可見南遷過冬的路途是多麼艱辛,歐洲家燕的遷徙會十分痛苦,必須穿越過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而且中途還不能休息,而中國家燕除了少數會在廣東/雲南等地停留過冬,大多數會一直飛出中國,前往南亞,東南亞和澳洲過冬。直至來年3~5月份才會傳回北方
據統計調查,在這趟不遠千裡的往返越遷中,每年春天北方家燕成功返巢的機率在47%左右,而影響成功率的兩個必備要素分别是能量和導航。
每每到了遷徙時節,家燕通過感受日照時長的變化,能夠表現出“遷徙興奮”,會本能的激發體内控制暴飲暴食的“基因”,拼命進食為接下來的遠洋遷徙積攢脂肪。
據相關學者通過鳥類環志的研究結果,體重100克的鳥每飛行54公裡就将消耗掉大約1克脂肪
擁有了充足的儲能,遠洋遷徙也隻是成功了一半,那麼家燕是怎樣成功識别方向并到達目的地的呢?
關于燕子的這種能力一直有諸多學者在不斷研究探索。同時也存在多種理論學說,直到進入21世紀,磁感蛋白Magr 受體與cry的發現讓著名的地磁感應論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在地磁感應論原理中是将地磁/生物蛋白/鳥類遷徙/量子力學聯系在一起的,如果深究起來簡直太複雜,通過查閱相關文獻題主也僅讀懂了表面,如果表述的簡單一些,那麼——燕子可以用眼睛“看到”地球磁場
這裡的“看到”不是指家燕真正的可以看到地球磁場,實際上地磁通過影響燕子機體内某種自由基的反應轉換速率使其能夠感覺地磁的方向,再結合光感蛋白對實景的作用在其視網膜上形成了一個實時角度,那麼家燕在啟動遷徙模式時眼睛中真正看到的是什麼呢?
為了更加清晰明确,我們制作了以下模拟的方位圖。家燕的前庭系統對地心引力的感覺是可以區厘清楚南北(也同時打破了視野中相同“調制模型”時反向飛行的尴尬),就這樣,家燕通過地磁矢量與地平線的夾角不斷的感覺着方位,進而可以精确“導航”至目的地
以上這些隻是視覺在家燕遷徙過程中發揮作用的展現,除此之外,家燕的嗅覺/觸覺/強大記憶力也可能在遷徙過程中承擔着重要作用,相關方面不同學者也正在研究過程中。題主相信未來的一天,科學家們會對家燕的“神力”了解清晰并為人們所用
以上就是關于家燕的秘密,更多的生活百科文章歡迎關注題主的微信公衆号“今日主題”,謝謝
今日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