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水中的生命續二 周文/文

(接續上一期)

鳍足動物名稱的由來

鳍足動物就是那些四肢已演變成鳍狀物的動物。海豹、海象等都是鳍足動物,鲸目動物最早适應水生環境,哺乳動物次之。許多動物一生中的絕大多數時間都在水中度過,僅在哺嬰和生育時才光顧陸地。它們因其明顯了的四肢而得名。鳍足動物的肩、前肢,以及大腿和小腿大幅度縮短,手指和足趾不但延長了許多,而且還被肉或蹼連在一起,形狀就跟鳍差不多。

它們的身體像魚雷一樣呈流線形,外耳很小或完全消失,鼻孔可閉合。皮下厚厚的脂肪層不僅為身體禦寒,而且增強了深水中的抗壓能力。由于它們的身體長期處于水的巨大壓力之下,身體的骨骼,特别是保護大腦的頭顱長的很粗壯。同樣地,它們的皮毛也适應了水中生活,長得又短又粗。海象的皮上幾乎沒有毛了。

所有的鳍足動物都要在海床上找石塊吃。石塊幫助它們磨碎胃中的食物,或許還能增加它們的體重,便于它們潛水。海豹可以潛到100-600米的深處,并在水下逗留8-10分鐘。但處于危險狀态時,它們可以在水下停留30分鐘。

兩栖獵食者

獺在水中揮灑自如,身體可以在水裡自由旋轉,側身遊泳,“踩水”時上肢垂直露出水面,或仰卧在水面酣睡。然而,獺并不是水生動物,卻是兩栖動物。獺在水中狩獵,然後到陸地上就餐、嬉戲,甚至享受日光浴。獺經常在陸地上長途跋涉,穿越一條河流,然後抵達另一條河流。獺科動物中最适應水環境的是海獺,它在陸地上行走甚至有些困難。海獺遊泳時的動作與海豹相似,依靠向後延伸的後腳和尾巴推動後半部身體上下起伏遊向前方。海獺在正常情況下一次潛水時間大約1分鐘左右,但最長時間可達8分鐘,下潛的深度在50-60米之間。海獺很挑食,選擇的食物主要是海膽和軟體動物。海獺用一隻前爪将捕獲物壓在身下帶到水面,然後将身體仰卧在水面上,開始進餐。雌海獺一次産下一隻幼仔,幼仔發育良好,皮毛很厚,第一排牙齒已長齊,眼睛睜得大大的。幼仔出世後,母親馬上教它學遊泳,将幼仔緊貼着自己的身體潛到水下。稍後,母親将幼仔留在水面,身下托着一件海草做的“救生衣”保駕護航。

(全文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