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春以來,疆内氣溫持續攀升,進入新疆各旅遊網點度假人員不斷增加,戶外火源管理難度加大,森林防火形勢日益嚴峻。為進一步做好全疆春季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更好地履行森林消防隊伍職能使命,新疆森林消防總隊全面開展靠前駐防工作,将安全防線移設至任務一線,緻力打好森林防火主動仗。駐防期間,各級指戰員利用進山入林、清山巡護、設卡檢查等時機,深入各鄉鎮街道、高火險區域,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森林草原科普宣教活動,進一步培養了駐地各族群衆“森林防火·從我做起”的安全理念,使森林防火工作變成駐地廣大群衆的自覺行動,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森林火災的發生。
科普在濕地古楊風景區
尼勒克縣濕地古楊風景區距縣城4公裡,總面積達21.3萬畝,景區内古樹參天,空氣清新,野生動植物品種十分豐富,是中國西部最大、生态效益發揮最好、保護最完整的濕地古楊風景區,古楊林沿着喀什河兩岸綿延生長,長度達到110公裡,濕地古楊林是尼勒克縣重要的生态屏障、伊犁州重要的水土保護林。随着春季氣溫快速回升,林下可燃物載量增大,古楊林區的森林火險等級不斷攀升,為了保護好古楊林區的生态平衡,新疆森林消防總隊指戰員以靠前駐防為契機,廣泛開展森林防火科普宣教活動,積極向當地群衆和來往遊客宣傳森林防火常識,引導遊客和群衆主動參與到森林防火中來,在積極傳播生态保護理念的同時為全力做好森林防火滅火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科普在傳奇的塔城老風口
老風口,位于新疆塔城地區托裡縣,“大風三六九,風吹石頭走,小風天天有,黃沙漫天遊”說的就是這裡。長達20多公裡的老風口路段,時常刮起10級左右大風,夏季飛沙走石,冬季大雪覆寫。為抵禦風沙、涵養水源,自治區于1958年在老風口建起了防護林,經過多年的生态建設,工程區已形成了以喬木樹種為主體、防風阻雪林為基本架構、農林牧彼此鑲嵌的防護林生态系統,構築了28公裡的綠色屏障,如今的老風口已然成為一個集農、林、牧、副于一體的自然生态保護區,成為托裡縣群衆賴以生存的生态屏障。入春以來,由于該地風力較大,當地農牧民野外用火頻繁,火險等級一直居高不下。為普及森林草原防火常識,滅火救援力量前置,防火于未燃,構築森林草原“防火牆”,總隊指戰員深入老風口自然保護區腹地,向駐地各族群衆和遊客發放森林防火宣傳手冊、播放森林防火廣播,有效增強了廣大群衆珍愛森林、文明用火的意識。
科普在美麗的伊犁河沿岸
察布查爾縣國家級公益林(濕地公園)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特有性,有沙棗、沙棘、柽柳、榆樹等鄉土特色植物,也有水獺、大白鹭、灰鶴、綠頭鴨等脊椎動物,其中,國家一類保護魚類裸腹鲟是自治縣國家濕地公園的支撐點,成為打造裸腹鲟繁育和特色水産品、農牧産品等旅遊觀光等新的經濟增長點綜合基地。在美麗的伊犁河沿岸,19.2萬畝國有公益林郁郁蔥蔥。每年4月至6月是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春季森林防火期,也是火災高發季節。為伊犁南岸林區披上一層安全屏障,總隊指戰員沿駐防點附近7個鄉鎮、53個村組實施機動宣傳。期間,指戰員們根據駐地各個鄉鎮人群教育程度、語言及年齡等差異,精心設計制作了連環畫、海報、展闆以及森林防火常識、林業知識手冊等宣傳資料,在進入林區重要路段設立宣傳台和資料發放點,在街道兩旁懸挂防火橫幅、張貼防火智語,當面講解普及防火知識。
科普在歌舞之鄉庫車縣
胡楊是新疆幹旱沙漠地區最獨特的樹種,号稱“第三世紀活化石”,早在1.3億年前就已經出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樹種之一,也被人們稱為“沙漠英雄樹”。胡楊林群落是南疆河谷荒漠地帶獨特的森林生态系統,在維持荒漠脆弱的生态平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塔裡木河的滋養下,胡楊在這裡紮根生長,它們構成一條綠色的屏障,不僅是庫車市綠洲外圍防風、固沙、阻沙的天然綠色屏障,也是防止塔克拉瑪幹沙漠北移、固定塔裡木河河道、減輕風沙危害的重要生态屏障。進入4月以來,阿克蘇地區風幹物燥,林下可燃物載量大,為全力做好春季防火緊要期間森林防滅火工作,總隊組織背包科普小分隊走進庫車縣塔裡木鄉進行流動宣傳。期間,小分隊充分發揮機其動能力強、流動範圍廣、手段方法活的特點優勢,深入駐防點周邊鄉鎮開展形式多樣、靈活高效的科普宣教活動,為森林防滅火工作營造了群防群治、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
總隊各級開展靠前駐防任務以來,積極與林業部門對接工作,在做好科普宣教上持續用力,通過流動和定點宣傳相結合的方式,發放森林防火宣傳單、播放森林防火廣播、懸挂防火橫幅、張貼防火智語進行科普宣教。截至目前,總隊指戰員共發放防火宣傳單10000餘張,張貼防火海報650餘張,懸挂防火橫幅200餘條,受教育群衆達9000餘人,切實做到森林防火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引導廣大群衆牢固樹立“森林防火、人人有責”的思想,努力形成人人抓森林防火、人人重視森林防火的良好局面。
——中國森林消防——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平台釋出内容,轉載請注明來源
— 監制 —
楊文嶺 王 雪
— 編輯 —
張 傑 範 亮 王劉金 楊國林
胡 宇 莊申林 韓興華 胡 翔
— 本期編輯 —
童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