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在留給後代的遺産問題上正處于一個十字路口。”2020年9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釋出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指出:“生物多樣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喪失,而造成其減少的各種壓力仍在加劇。”
面對全球性的危機和挑戰,為加強地球生物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計劃于2021年10月和2022年上半年分兩階段在雲南昆明舉行,這是它首次來到中國,代表着國際社會對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努力和成效的認可。
北京作為首都,承載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四大核心功能。這座擁有2000多萬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如何平衡、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态保護的關系,如何實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對城市治理的一大考驗。
“十三五”時期,北京市生态環境狀況指數(EI)連年攀升,由2015年的64.2增長到2020年的70.2,增長9.3%。北京市域面積約占全國陸域國土面積的0.17%,而植物種類數量約占全國總數的8%。這裡已記錄的鳥類超過500種,占全國鳥類物種數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在二十國集團(G20)國家首都中排名第二。
2020年,北京市啟動生物多樣性調查,實地記錄各類物種5086種,其中70種是北京新記錄種。在調查中,東北刺猬、黃鼬、日本松雀鷹等在中心城區被發現,白頭鹎、黑斑側褶蛙、中國林蛙、赤峰錦蛇、馬口魚和黑鳍鳈等在平原區頻頻“出沒”,顯示北京的生物多樣性變得愈發豐富。
兩輪百萬畝造林工程建設、高速公路為古樹群繞道、冬奧賽區建設精準施工、為世界“最孤單”葡萄找伴、為救一隻普通秋沙鴨出動消防員……一樁樁生動具體之事以及其中的取舍之道,是這座城市理念與姿态的寫照。多年旅居于此的英國環保專家提議,将北京打造成為世界知名的“生物多樣性之都”,受到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關注。
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随着全球進入城市時代,城市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的作用越來越舉足輕重。2021年6月5日,《北京市生态涵養區生态保護和綠色發展條例》正式實施,明确提出北京建立健全生态涵養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制度。這是我國首部省級層面對特定功能區的立法。從此,北京綠色發展又多了一道法治“屏障”,北京将更加生機勃勃、萬物葳蕤。
編輯 趙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