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訪古筝教授——劉燕

一部《閃光少女》,一場振奮人心的國樂盛典,國樂久久植根于每個中國人的最深處的記憶裡,劉燕說她也看過這部電影,看着孩子們用力地演繹着民族樂器,力圖喚醒所有人對國樂的熱愛和尊重,不禁想起了從前那個勤奮的自己。“古筝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不能丢。”

訪古筝教授——劉燕

看着劉燕認真的表情,我們差點忘記了她原來已經年過半百,一談起古筝卻滔滔不絕,散發着與衆不同的活力。舉手投足間,看起來一頭整潔利落的烏黑短發,古樸素雅的棉麻上衣,笑起來彎彎的眼睛炯炯有神,像是小姑娘一樣的單純和真誠。

音筝筝然,是以為筝。從八歲與古筝的緣起,時至今日,幾十個四季流轉,已然成為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童年時與父母住在文化宮裡,第一次參加的國樂演奏會,“隻有兩個字,就是‘震撼’。”那麼多民族樂器的一場狂歡,偏偏就是古筝的聲音那樣打動了她敏銳的耳朵,一次見面,便相伴一生。她說不知道為什麼,坐車的路線會忘記,吃什麼東西會忘記,去哪裡也會忘記,就是不會忘記筝曲的譜子,說着略顯粗繭的手在茶桌上比劃着,好像在撥弄着隐形的弦絲。

作為蘇州職業大學藝術學院的教授,劉燕完全沒有過冷場,與其說是教師的侃侃而談,不如說更像是一位哲學家的娓娓道來。盡管已經查閱過很多關于古筝的資料、紀錄片,但劉燕的講述總是讓人覺得舒心快活,聽着古筝在曆史上那些關乎禮樂、民俗的種種,仿佛體驗了一回古筝的無盡人生。

說到民族樂器,就想起了古筝。如同一提到西洋樂器,就想起了鋼琴。劉燕說她不想去說那些諸如“古筝這一民族樂器該何去何從?”“古筝是否可以走向世界?”這樣大的命題,立足于當下,如何繼承和發揚,是首要關注的課題。“外面下雨了,要不要把外套穿上,冷的。”她的眼神忽然望向窗外,又關心地說着。

“怎麼說呢,我教過的學生也已經有近萬名了吧,但這都是我應該做的。”前些日子,劉燕還以海選第一名的票數榮獲了“蘇州職業技術大學十大最受喜愛教師”的稱号。“應該做的”是劉燕說得最多的幾個字。作為一名古筝教授,她時常帶着學生做課題,做研究,撰寫論文,越是離古筝越近,了解得越多,越發現民族樂器的根是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裡,是完全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深厚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

訪古筝教授——劉燕

“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一首《漁舟唱晚》正是借用了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作為标題,又根據《歸去來辭》的音調加以變化而成。古往今來,寒來暑往,《漁舟唱晚》俨然已經成為了古筝界耳熟能詳、了然于胸的經典曲目,而王勃的曲折的人生際遇随着曆史的洪流慢慢淡去,如今彈奏的人們,又有誰解個中意?

将曲譜與文化割裂,無疑是有“形”無“韻”。

古筝悠久的曆史背景、豐富的文化内涵不僅展現了它濃厚的樂器底蘊,也奠定了它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國樂地位。事實上,筝樂作為民族樂器之一,其發展過程與中國的禮樂制度、社會風尚、民間音樂、民風民俗等各方面聯系緊密,而其豐富的文化積累也離不開中國古典文學、尤其是詩詞歌賦的浸潤和熏陶。

談及現今古筝普及面,劉燕非常自信:“我們國内現在古筝的學生體量可以說非常大。”但她同時也表示了擔憂,很多學生不知為何學古筝,練筝考級,當作一項傍身的技能,就僅此而已。每每講課說起練習曲目背後的傳統文化故事、曆史背景,孩子們好像會暈暈欲睡。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已然喪失了“魅力”嗎?劉燕覺得并不是。

古裝劇裡身披羅衣,衣袂飄飄,鬓發随風飛舞的女子,纖纖玉手悠悠撫筝,竹林松風穿堂而過,絲絲縷縷的筝聲如波紋般向外散去,此情此景,又有誰能不愛?劉燕表示,在現今社會的古筝教學過程中,青年教師們可以将我們的傳統文化用更新穎的方式表達出來,不論是短視訊、還是講曆史故事、放幻燈片,這些都是新的嘗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八歲師從古筝名家任清芝,學習筝曲《幸福渠》《新開闆》《漢江韻》《山坡羊》;十三歲師從上海民族樂團古筝演奏家、教育家、浙江筝派傳人王昌元大師,學習筝曲《戰台風》《将軍令》《三十三闆》《月兒高》《林沖夜奔》。而後在大師丁承運教授的賞識和指導下,完全掌握了筝曲《蕉窗夜雨》《雨濺海棠花》《繡金匾》《清江放排》等樂曲。目前,劉燕對中國主要五大筝派已基本爛熟于心。在日常生活中,她常常和身邊的朋友同僚談起“古筝傳承”,傳統音樂的部分流失,往往是老一輩藝術家的痛心之處。例如,潮州音樂的特點有“重六調”,“輕六調”“活五調”等,想彈好一首潮州派樂曲,首先要知道什麼調的作用?而潮州筝早先以“二四譜”為記譜方式,并用潮州方言念唱,可現在的大多數演奏家并不會唱“二四譜”,“這是根的缺失。”而所謂“潮州韻”,也可能不是正宗的。

創新,是一個時代的命題。但創新,并不是舍棄所有傳統,也不是全盤推到重來。紮根于中國特有的文化土壤中的傳統民族樂器,舍掉了“根”,也就無了“靈魂”。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讓劉燕迫切地想讓大家意識到這一點,她拿出手機,翻着和古筝專家和同僚們的群聊天框,“我一有空我就會發一些好的曆史文化類的文章在群裡,和大家分享分享,(提醒一下)這個意識。”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大浪淘洗過沙子,留下的一定是金燦燦的寶石。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與此同時,劉燕也非常重視現代古筝樂曲與時代感的結合,她認為這是“雙管齊下”的過程,也“并不沖突”,我們既要喚醒我們中國人骨子裡的東西,又要跟随時代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這樣的民族樂器才具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鳴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聽筝,也是聽自己。一棵泡桐樹孤直的内心,共鳴的是對人生的感悟與慨歎。天色漸晚,起身告别,劉燕一直溫柔地連連說着,“我們下次再見啊!今天不知不覺已經說了這麼多了,總之,古筝是我一生的事業。”謙遜、知禮,蘇州女子溫潤如玉的氣質,想來正如古筝般倩麗清雅,舉手投足間,那畫面忽如一夜春風而來:夜月光流沙渚,燭影一人,筝聲悠悠,偶有所得,陶然忘機。

“總之,我教了這麼多學生,他們都是我們中國民族樂器的希望,我相信會越來越好的!”末了,她搖下車窗可愛地揮揮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