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昔日廢棄鹽田 今日高效種植

昔日廢棄鹽田 今日高效種植

鹽城師範學院教師向小記者介紹情況。

昔日廢棄鹽田 今日高效種植

來到鄉村,小記者們興奮不已。

昔日廢棄鹽田 今日高效種植

剝開稻殼,看裡面是什麼?

昔日廢棄鹽田 今日高效種植

高效的收割機讓小記者大開眼界。

昔日廢棄鹽田 今日高效種植

小記者檢視産量。

昔日廢棄鹽田 今日高效種植

鹽城師範學院濕地學院院長唐伯平與小記者交流。

□廉萌 記者 姚夢/文 張一軒/圖

鹽城晚報訊 10月17日,鹽城師範學院濕地學院自主創新課題《廢棄鹽田噸糧稻技術創新與內建》,舉行現場實産驗收鑒定會。來自鹽城市鹽渎實驗學校的35名小記者,現場見證了國内廢棄鹽田重鹽土機械水直播水稻畝産852.3公斤新紀錄的誕生。

鹽渎實驗學校校内開有濕地課程,由該校的小記者來現場見證,也算“專業對口”。在前往驗收地射陽順泰農場的路上,小記者們已經開始交流搜集的各種資訊。有人知道鹽堿地上種糧食是大難題,有人查到耐鹽種植需要改造土壤和種子,更有人将相關資訊與袁隆平科研團隊在南通如東的試驗田聯系比較。

來到射陽順泰農場,沿途的景色讓小記者們大開眼界。仰頭觀之,白雲朵朵,碧空如洗,讓孩子們欣喜不已;河堤上,雞鴨成群旁若無人;田野裡,果實累累稻穗低垂。一位小記者指着稻穗大聲地說:“看,這就是國文老師說的‘沉甸甸’!”

來到試驗田邊,鹽城師範學院濕地學院的教師開始為小記者講解課題項目。小記者熟練地掏出采訪本記錄,時不時地舉手提問。許多問題,讓講解教師都大吃一驚。

來到試驗田,不親手摸一把稻穗是不行的。小記者人手摘了一小把,仔細觀察反複揣摩。對于這些城裡長大的孩子來說,走到田間地頭本身就是一次難得的嘗試。“剝開稻殼,裡面就是大米!”孩子們終于有了自己的發現。

面對小記者的提問,鹽城師範學院濕地學院院長唐伯平開始詳細介紹:為什麼要在鹽堿地上種糧食?鹽堿地種糧食難在哪裡?鹽師團隊用了什麼新技術、新路徑?如果畝産超過800公斤,那将具有什麼樣的意義?面對難得的機會,小記者們聽得仔細、記得認真,有人甚至手持錄音筆,顯得特别專業。

驗收正式開始。當一台收割機駛入稻田開始收割時,孩子們由衷地發出一片“哇”的叫聲。在他們眼中,這台高效、有力、迅捷的收割機,大大超出他們的想象。有的孩子嘴巴張得老大,半晌才冒出一句:“原來收割水稻不是用鐮刀啊!”

收割完畢,收割機将稻粒輸送到運糧車,運糧車随即開往谷場稱重。小記者們也一路跟随。稱重的方法是運糧車滿載開上地磅一次稱重,卸糧後再進行二次稱重。兩次稱重結果相減,就是一車稻粒的重量。

小記者們牢牢記住“畝産超過800公斤就算高産”的資訊,一個挨着一個地擠進測試控制室,記錄每次稱重的資料,然後在采訪本上人工計算結果。當最終畝産852.3公斤的新紀錄公布時,小記者歡呼雀躍,仿佛那是自己親手種下的糧食。

“我們學校開設濕地課程,也設有濕地少兒研究院,面向學生普及本地的生态文明。這一次研學之旅,給孩子們提供了一次難得的實踐機會,相信會給許多孩子留下難忘的回憶。”鹽渎實驗學校課程建設中心負責人劉園園說。

【來源:鹽城晚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