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想到自己可以代表一個群體,累也值得。”左圖:5月21日晚,荔灣龍津華府一核酸檢測點,一張脫下防護服、被汗水浸透的護士背影照片感動了全網。右圖:“最美背影”是來自荔灣區中心醫院神經内科的護士李佩真。
“我每天都在反思,如何給居民做得更多更好。”上圖:廣船鶴園小區實施全員居家隔離後,提着一袋袋藥單、藥品往返于小區和社群醫院,已成為陳莉每天的日常。下圖:居委會專職幹事陳莉幫居民購買到藥品。
“在這場戰疫中,我們每個人都該是執行者、助力者、配合者。”上圖:為了扼守“生命通道”,荔灣交警大隊機動中隊中隊長房景程(左)與副中隊長王同德(右)帶領隊友24小時堅守鶴洞大橋管控點,保障疫情防控車輛有序通行。下圖:鶴洞大橋荔灣段管控點,房景程對過往疫情防控車輛進行檢查。
“每天行走上萬步,居民的一聲感謝讓我們忘記了勞累。”上圖:廣船鶴園小區,醫護人員黃小瑜(中)、社群工作者謝文銳(左)和公安民警曾德亮(右)組成的“三人小組”穿着厚厚的防護服準備上門開展核酸檢測。下圖:三人小組成員黃小瑜對轄區居民進行核酸采樣和資訊登記。
“最近這一個多星期,我每天回家都是睡在帳篷裡。”上圖:6月5日,李培聰在東山體育場核酸檢測點做現場志願者服務。下圖:5月30日,李培聰在大沙頭核酸檢測隊伍中,為一名老人抱起腿腳受傷的孫子。
“作為醫生,本來就應該上到前線,我們不上,誰上?”左圖:6月1日,天河員村程界東社群檢測點,一女子喉嚨被藥片卡住,正在做核酸檢測的醫生張力強立即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讓卡在喉嚨的藥片吐出。右圖:張力強是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内科的醫生,做核酸檢測時救人的事迹被廣泛傳播。
掃一掃
看更多抗疫一線的影像故事
“您昨天做核酸了嗎?身體怎麼樣……” “謝謝,謝謝你們!” 6月7日中午11時許,廣州荔灣廣船鶴園小區十五巷的一棟居民樓中發生了感人的一幕,“三人小組”隊員黃小瑜上門對一名老人進行核酸檢測資訊詢問時,剛一開口,老人就連忙緻謝,一時間讓她不知所措。原來,這是一名聽力不好的獨居老人,看到身穿白色防護服的“三人小組”隊員後,還未聽清楚來意,就先表達感謝。
新一輪疫情發生後,廣州迅速打響了一場家園保衛戰,在這場戰鬥中,這樣溫暖的場景,每天都在一線上演。志願者、居(村)委會幹事穿梭社群各個角落,配送生活物資,引導居民核酸檢測登記;公安民警維持現場秩序、疏導路面交通、加入“三人小組”入戶排查;醫護人員高溫下裹着厚厚的防護服,爬樓上門采樣核酸、健康監測;各級黨員幹部沖鋒在前,把一面面鮮豔的黨旗,挂在了每一個社群。
無論是穿着白大褂,還是套上防護服變身“大白”,作為醫護人員始終初心不變,核酸檢測遇群衆求助,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内科的張力強醫生挺身而出幫助脫險。
一呼百應,疫情防控人人有責,90後河南小夥王博在白鶴洞街做抗疫志願者,通宵站崗,将30歲的生日留在了一線。 不漏一人,與病毒賽跑,“三人小組”成員黃小瑜,任憑汗水一次次浸透防護服,34度高溫,樓梯樓爬上爬下為行動不便的居民進行核酸采樣。 奔走街巷,用個人的辛勞換來大家的安心,萬人社群鶴園小區“采藥人”陳莉始終守護着老人的健康,奔走醫院為居民買藥。
聯考、“疫”考下,逆勢出征,“的姐”樊惠芬報名“一對一”接送高風險區域考生,一心想要幫助考生順利、安心考試。 舍小家、為大家,來自荔灣交警大隊機動中隊的中隊長房景程,充當鶴洞“守橋人”,帶領隊友24小時扼守“生命通道”,保障疫情防控車輛有序通行,防止非必要車輛外出,隻希望能早日戰勝疫情,讓眼前的這座橋,盡快恢複正常通行…… 疫情之下,每個人都在快速響應、聞令而動,無懼烈日和暴雨,不舍白晝與黑夜,用生命護佑生命,用愛心守護家園。在中高風險區域,一張張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每天都在用行動書寫着感動。
圖檔 南方日報記者 肖雄 梁钜聰 吳明 實習生 姚佳爍 蔡嘉鴻
(部分現場圖檔由受訪者提供)文字 南方日報記者 朱紅鮮 郎慧 統籌 曾強 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