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松喬:曆史悠久 人才輩出——四川省南部縣鮮氏考略(一)箕子肇始 鮮于行世經營新政 富甲蜀中伯仲顯赫 代有才人依東山麓 揚威有聲

劉松喬:曆史悠久 人才輩出——四川省南部縣鮮氏考略(一)箕子肇始 鮮于行世經營新政 富甲蜀中伯仲顯赫 代有才人依東山麓 揚威有聲

作者專程去新政離堆懷古,憑吊了顔真卿墨迹和步塵了鮮氏兄弟的足迹。

南部縣境内有一個複姓家族——鮮于氏,現今簡為單姓“鮮”,曆史悠久,人才輩出,名聲響亮。自唐至清千餘年間,均是縣中名予前茅的名門望族。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年,1780),南部縣令李元奮因鳌峰書院竣工給瑞雪堂賦聯:“地近宮牆,緬孔孟程朱亦步亦趨;道存桑梓,望鮮陳蒲馬是則是效。”上聯指緬懷敬奉儒家理學大師孔子、孟子、程颢、程頤兄弟和朱熹,下聯希望後學要以縣内名人鮮氏、陳氏、蒲(宗孟)、馬(涓)為榜樣,傳承故鄉良好學風,奮發有為。70年後的道光三十年(1850),進士、同知銜署南部縣事盛朝輔在《南部縣志跋》裡也說道:“其先若鮮、陳、蒲、馬諸君,功名事業,震耀一時,山川生色。”鮮氏名聲,均以公認。

<h1 class="pgc-h-center-line">箕子肇始 鮮于行世</h1>

鮮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多源自複姓鮮虞、鮮于、鮮卑、鮮陽等。據載,鮮于氏的始祖叫箕子,是商纣王的叔叔,相傳周滅商後二年,箕子向周武王陳述“天地之大法”,提出了帝王治理國家必須遵守的九種根本大法,即“洪範九疇”。後整理成為《洪範》。“洪”的意思是“大”,“範”的意思是“法”。“洪範”即統治大法,是商代貴族政權總結出來的統治經驗。武王是以封遼東給箕子,箕子去封地建立北韓國後留下長子松,偕另二子山、殷傳回,被周武王封為“鮮虞侯”,居侯王國、中山國。故姓鮮虞,鮮虞之姓由此發端。至秦滅六國避諱唐虞(上古聖君唐堯虞舜)而改虞為于,複姓鮮于此始。另據顔真卿《神道碑銘》載:箕子的子孫中有個叫仲的,有封地在于邑,他将國名“鮮”字和封邑名“于”字合并成“鮮于”二字為姓。按周禮鮮于氏在封地所屬的漁水之陽建立家廟,一直以河北的漁陽郡為繁衍中心,形成了“漁陽堂”号。單字鮮姓與鮮于氏始祖有别,南部鮮氏實為複姓,與單字鮮姓不同族群。

<h1 class="pgc-h-center-line">經營新政 富甲蜀中</h1>

鮮于氏最早入籍南部始于隋代,發迹于新政壩。

東漢時,漁陽人鮮于褒官至京兆尹。褒十二世孫鮮于康任後魏秦州刺史,官至直閣将軍封武威郡公。康之玄孫匡贊、匡紹分别任通議大夫和隆州(阆中)刺使。匡贊早亡,其子士簡、士迪被叔父匡紹收養随任赴川,安家于隆州轄境内的新政。士簡生令征,令征生仲通、叔明。匡紹在任所因隋亡轉而回家經商。 新政本名新城,屬南部縣管轄,座落于南北長15華裡、東西寬10華裡的沖積型河谷盆地中央,三面依山,一面臨水,水陸交通十分發達,是川東北重要的貨物集散地。自漢以來,便以盛産井鹽、砂金和水陸交通發達而著稱于嘉陵江流域。唐初高祖武德四年(621)置縣,改名新政,其文化經濟得到進一步提升,翻開了古鎮曆史發展的新篇章。生于鐘鳴鼎食之家的下野官宦鮮于匡紹抓住曆史機遇,發揮其文化優勢和聚财才智,精明地買下了新政沿江兩岸長近百裡、寬約20裡的大片土地,在發展傳統的采鹽、淘金、制陶等手工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水運,開通上達利州(廣元)下至渝州(重慶)的全程河運航線,使新政迅速成為川東北重要的商埠碼頭,促進了古鎮的繁榮。士簡、士迪和令征等兒孫輩一面秉承祖訓,以經商為本,不肯仕宦,一面又以詩書自娛,廣結良朋,招徕賓客,嘗傾萬金之産,周濟天下士大夫。到唐開元年間,經過四代人的苦心經營,鮮于氏家族己是财雄巴蜀的富紳,“名動當時,郡中憚之,呼為‘北虜’”。

新政鮮于氏是飽受文化浸潤的豪門大族,追求精神享受,注重家學淵源的傳承是其本能。他們祖孫在新政仗義疏财,助學濟困,尊師重教,倡導文明;在河對岸度門程家壩自己的莊田内修建了報本寺,虔誠供奉祭祀祖宗;還不惜耗費巨資大力開發家産離堆山,擴建離堆觀,打造道教文化景觀,甚至疏通關系動用皇親國戚助推離堆山建設。當時,由于唐玄宗、肅宗父子皆崇信黃老,對離堆觀擴建予以支援,欽命時任尚書勳員外郎的鮮于叔明督建。經過數載施工,到唐肅宗至德元年(756),離堆風景區建設告竣,它以景福觀(男宮觀)建築為主體,集江南園林、道教觀宇和離堆山美景于一體:“堂北磐石之上,有九曲流杯池焉。懸源螭首,蹙噴鶴咮,酾渠股引,迾坐環溜。若有良朋,以傾醇酎。”(《鮮于氏離堆記》語)景福觀巍峨莊嚴,魚王廟、望江亭修葺一新,所有樓閣廊謝皆雕梁畫棟、華麗精美,在藍天白雲之下與綠水青山交相輝映,成為新政一個絕美的景點。俟後,機緣巧合,貶為蓬州長史的顔真卿路經此處,适成都兵曹鮮于昱回鄉祭祀父親鮮于仲通,兩人邂逅同遊歡叙。顔與鮮于兄弟在京早就相識,情誼甚笃。當晚留宿離堆山,回首往事,心潮澎湃,賭物思人,便揮毫奮筆寫下《鮮于氏離堆記》。全文790字,描寫離堆位置、山勢和離堆石堂的形制及周圍景色,介紹鮮于仲通其人及顔氏與鮮于氏的通家之誼。文章流傳至今,文字刻于嘉陵江西岸離堆山嘴靠江水的石壁上端。字迹曆盡滄桑,幾盡泯滅,至1978年才發現,僅存殘石五塊,39字,字徑9厘米左右。剩字豐碩剛健,雄渾典雅,寬博挺然,古樸俊逸。為顔書大字的傑出代表。(如圖)1987年修建“魯公祠”對此摩崖石刻專加保護。

劉松喬:曆史悠久 人才輩出——四川省南部縣鮮氏考略(一)箕子肇始 鮮于行世經營新政 富甲蜀中伯仲顯赫 代有才人依東山麓 揚威有聲

顔真卿還作文并書寫了《中散大夫京兆尹漢陽郡太守贈太子少保鮮于公神道碑銘》(簡稱《碑銘》)。另有唐韓雲卿撰、韓秀實書《鮮于氏裡門碑》。這些文字在一些古籍和縣志上都有完整記錄。從此,新政離堆以其特有的顔魯公書法刻石、江山勝景、道教文化而名揚蜀中。

對于鮮于氏最早定居南部的源頭還有一種說法。西充鮮德倫于2010年編纂的《鮮氏總譜》和南部縣鮮義建經過15年搜集整理、考證清代十多個譜本後,正在編修的《鮮氏新譜》一緻認為:東晉時,68代鮮于子儀官遷南隆,至唐朝89代鮮于匡贊、匡紹、匡濟三兄弟居度門報本寺。後分散開去,形成了南部縣分支及延伸至川内各縣、市。現在己經傳至130代左右。

<h1 class="pgc-h-center-line">伯仲顯赫 代有才人</h1>

翻揀《同治增修南部縣志》及清末王道履的《南部鄉土志》,關于鮮于氏的記載不絕如縷。最初出現的是兩兄弟----鮮于仲通、鮮于叔明,他倆是令征之子,生長于禮義傳家的豪門,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兄仲通名向,字仲通,以字行,系開元進士,為官20年,曆任劍南節度使、禦史中丞、監察禦史、司農少卿、京兆尹等職。涉學明經,輕财務施,文武兼備,曾多次帶兵平蕃、平蠻,征戰雲南、西域等少數民族地區,在確定西南安靖的諸多戰役中功勳卓著,深得主帥張宥、章仇兼瓊、郭虛已的賞識。著作有《鮮于向集》(已佚)。追贈衛都尉和太子少保。弟叔明名晉,字叔明,亦名李叔明,唐晉宗時擢明經,曆東川節度使、遂梓二州刺史、京兆尹。代宗時,以破吐蕃功,加檢校戶部尚書。德宗幸興元,出家資助軍,加太子太傅,封薊國公。東川承兵盜,鄉邑凋殘,叔明冶之廿年,安撫有方,物阜民豐,四境安甯,拜尚書右仆射。卒谥襄。兄弟二人均在朝廷先後任過京兆尹(首都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類似現在北京市長),當時長安有“前尹赫赫,具瞻允若;後尹昭昭,具瞻允斯”的歌謠。仲通、叔明兄弟官聲隆隆,名聲顯赫,其事迹不絕于史,是鮮于氏家族的翹楚。

仲通、叔明的子孫後輩中,秉承家學淵源,努力讀書,學有所成者不乏其人。

宋代,縣域内鮮氏登科者不少。進士及第者計有鮮于端夫、鮮于侁、鮮于拳、鮮于天、鮮于季寅、鮮于翔。元代至正二年(1342)鮮于晉中進士。明弘治四年(1492)鮮于湖中進士。清代武科有鮮于從龍、鮮于擅鵲登榜。其中,鮮于侁、鮮于天成就較大,都是很有學問的大家。

鮮于侁(shen,1010——1079),字子駿,仲通五世裔孫,其父赤由老屋溝遷居阆中七裡壩。景佑元年(1034)進士,累官京東路轉運使、利州路轉運判官、揚州知府、荊州刺史、集賢殿修撰、陳州知府等。于宋神宗大行新政時,更是一代名臣。正直敢言,當面忤犯當權的王安石。與蘇轼、蘇轍兄弟倆經常詩文唱和,關系親密。蘇轼稱贊他“上不害法、中不廢親、下不傷民”,以為“三難”。他為官清廉,多有政績,深得新法失敗後出居相位的司馬光賞識:“子駿福星也”。他治學深研,刻意經術,為詩平淡清新,善作楚辭,有不少詩作傳世。著有《詩傳》、《易斷》。

鮮于天,仁宗康定(1040)舉人,後中進士。“幼能口誦千言,通天文、地理、方技之書,其學甚博;文物精粹,志行雄潔,一時名儒皆宗之。卒入鄉賢。”(《同治增修南部縣志》卷之二十二,p359)至于縣志p230上說他是元代進士,應是錯記朝代。P359具體指出了中舉的年代是在北宋仁宗時,應以此為準。

明清兩朝,縣域内中舉者,僅在《鮮氏總譜》中有清楚記錄的(中舉的具體年代和姓名),就有11人之多。

流年如水,人世代謝。數百年間,新政鮮于氏四處遷徙,開枝散葉。據鮮德倫、鮮義建考證,仲通、叔明有後裔遷南部縣李渡鄉(現屬鐵佛塘鎮)。叔明之子鮮于升被封為郢國公。後唐五代時(公元923-926年間)莊宗帝李存勖為了紀念這三位名人撥銀為他們在李渡廣定庵修建了宗祠《國公祠》(又名鄉賢祠,“大躍進”時被毀)。鮮于子駿系97代,其後裔鮮于元圭,宋末政治避難,改姓去于而鮮,南部鮮氏分支遷徙各地後形成各支系後裔的大緻情況為:鮮于子駿随父從南部遷阆中七裡壩,鮮于翔後裔遷營山縣,鮮于奉遷湖北石首縣,鮮于渾後裔遷桐梁、南川、巴縣、宜賓。鮮于善述後裔遷南江、巴州,鮮于原遷儀隴,鮮于逢遷新繁縣,鮮于輝遷永川,鮮于樞子孫遷溫江、射洪,鮮于晉子孫遷錦州、三台,鮮于冕子孫遷巴縣,鮮于文才遷合川,鮮于連遷泸州,明代舉人鮮于正長子、次子、三子、四子、六子遷西充,七子留居南部縣李渡,八子遷居南部大橋鎮。

<h1 class="pgc-h-center-line">依東山麓 揚威有聲</h1>

清初,遷往大橋鎮依東山麓的一支鮮氏中,湧出一位傳奇人物,史書有載,民間代代口傳。他叫鮮于朝柱,生于1688豐,字玉元,号天渠。自幼家貧,初識字,臂力大,好打獵,槍法準。雍正初年,他遊走山林,一路打獵到了雲南。聽說一官吏是南部人,便登門拜訪。衙役通秉說有一老鄉求見,該官不信會有老鄉到這麼遼遠的地方來,不見。一連三次,均碰壁,朝柱不禁脫口報怨:“見不見,比球淡!”,轉身而去。衙役将此話立即告官,該官一聽純屬道地南部方言,吩咐追回。老鄉相見,分外親熱,問有何本事,說會打槍。适一老鷹飛過,朝柱舉槍,應聲落地。時值青海羅蔔藏丹津反叛,雍正不令募勇,經該官舉薦,朝柱效力軍營,如魚得水。不久,升遷為把總,随四川提督嶽鐘琪赴西平叛。初,清軍屢敗,朝柱效仿黃蓋自告奮勇獻苦肉計,打爛兩胯,置于馬背沖入敵營詐降。得敵信任後裡應外合扭轉戰局。班師回朝後,升普安(貴州興仁)營參軍,封“揚威将軍”,威鎮雲貴八道,時人稱“鮮八台”。後遷饒州(江西鄱陽縣)。出師湖北建始縣九股河,身先士卒作戰,不幸被俘,威武不屈。敵施以酷刑,将铧鐵頭盔燒紅,穿靴戴帽,折磨緻死。年僅47歲。雍正下旨火化其屍歸葬故裡,建龍頭穿心碑(碑上有孔),賞賜銀帛,興修鮮氏院落。凡過此官員,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乾隆四年(1739)追封德威将軍,遣使赴南部代帝禦祭其墓,欽題“為國盡忠”牌匾,懸于鮮氏堂屋。如今,朝柱墓、碑、匾己無存,鮮氏院落己拆,僅剩中堂堂屋一間孤獨孑立,乾隆朝時的院壩地磚和堂屋門楹、柱墩默見證着人世的滄桑(如圖)。

劉松喬:曆史悠久 人才輩出——四川省南部縣鮮氏考略(一)箕子肇始 鮮于行世經營新政 富甲蜀中伯仲顯赫 代有才人依東山麓 揚威有聲
劉松喬:曆史悠久 人才輩出——四川省南部縣鮮氏考略(一)箕子肇始 鮮于行世經營新政 富甲蜀中伯仲顯赫 代有才人依東山麓 揚威有聲

朝柱歸葬時,族人因其遺骸是骨灰,且死于非命(烙刑),認為大不祥,不願接受朝廷的賞賜,但又不能回絕,便提議由跟随朝柱多年的馬夫承嗣(朝柱未婚無後)受賞。馬夫姓鄧,對朝柱忠心耿耿,送骨灰來川自願留下守墓。他同意族間的意見,但要求不改姓。從此,鄧姓作為鮮于朝柱的後人便紮根于此,與鮮家共祀祖宗。如今,鮮八台的鄧姓後人己繁衍至1000多人,分别居住于依東村和宏觀鄉的梨花村茶盤溝。鮮氏分别居住在依東村和莊子灣村及保紅庵村,大約有400多人。

鮮于朝柱的後裔中有兩位名人也值得一記:

鄧文書,号初如,革命先烈。清末民初,馬夫的第五代傳人鄧大培家境殷實,生育五子:文祥、文林、文獻、文玉、文書。幺兒鄧文書聰穎好學,最受疼愛,求學順利,就讀重慶某大學。相傳有一個假期,他回家度假,正逢川軍搶奪地盤,一方盤踞依東山,一方駐紮老君山,拉鋸日久,百姓驚恐,無法正常生活。為早日結束戰事,文書說服父親,拿出家中銀錠砍成小塊,一襲白衣,風度翩翩,前往軍營勞軍,并參謀攻山之策。攻方士氣大振,一舉攻下依東山,戰事平息。其時,文書在校已被李鳴珂(南部人,中共四川省軍委書記)秘密發展為地下革命工作者,成為學運領袖。他接受了省軍委的指令,偵察國民黨特派員戴弁在重慶的住址和行蹤,成為了李鳴珂的得力助手。半年後,他配合李鳴珂、劉墨蘇按預定計劃在街頭一舉誅殺戴弁。1930年4月18日,李鳴珂與鄧文書一起外出,在朝天門迎面碰上叛徒易覺先一行數人(劉湘21軍偵緝隊)。雙方立即拔槍對射,易覺先當即斃命,二人寡不敵衆,不幸被捕。經過連夜審訊,二人堅貞不屈。第二天,押赴朝天門刑場。據大橋鄉一個在重慶做幹貨生意的目擊者講,他親眼見到鄧文書和另外3人(據查,是李鳴珂、龔佐新、張紹武)被綁在木樁上,全身澆滿煤油,活活燒死。當晚,4人的屍體被人運往彈子石埋于江邊。鄧文書犧牲時才20出頭。

鄧洪勤,宏觀鄉梨花村人,生于1965年,1987年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張家口通信學院,同年配置設定至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工作。現任軍參謀長(少将,副軍級),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閱兵資訊作戰第四方隊領隊。

鮮于氏祖傳至今已經3100多年,在我國6000多個姓氏中排行第445位,在南部人數也不多,已傳至130代左右。現在除了祖居地新政還有幾十人外,零星分散在楠木、河壩、梅家、龍廟、盤龍、富利、大富、棗兒、宏觀、升鐘等地,鐵佛塘、大橋人數最多。縣域内的鮮氏子孫非常珍視祖先的榮耀,積極整理家譜。鮮義建、鮮虹、鮮俊清、鮮義坤曆15年,不但全程參與了西南地區《鮮氏總譜》的編纂工作(主編鮮德倫,該書已于2010年底出版),還搜集了大量資料,正拟續修新譜。2015年,《南部縣鮮氏家族》譜本也鄭重問世,鮮榮(主編)等人負出了艱辛的勞動。今年,大橋鮮氏(含鄧氏)在鮮鑄昌、鮮丕軍的帶動下,也躍躍欲試,将編輯家譜的工作擺上了議事日程。

資料來源:

《同治增修南部縣志》

漁陽郡《鮮于氏大成族》

南部縣國公祠《鮮于氏族譜》

《鮮氏總譜》

林學遠《鮮于氏離堆記考辨》

采訪鮮義建、鮮鑄昌、鮮丕軍、鮮海清、鄧林昌等

作者劉松喬簡介:南部縣小元鄉人,網名小元山人。先後畢業于南部中學(老三屆)、南部師範(73級)、西南師院中文系(78級)。曾在多省擔任中學、中專、技工學校教師。從廣東佛山市技師學院退休後傳回南部,近十年寫作地方文史資料數十萬字,任南部縣政協文史員。出版著作《李鳴珂傳》(與人合作)、《雪泥鴻爪》,主編《革命老區南部縣發展史》、《南部縣文史資料》(連續五期)、《南部縣家長學校優秀教案》、畫冊《血凝豐碑》、劉氏、趙氏、尹氏等多部家譜,參編《南部縣民間傳統文化》(叢書一卷)、《南部家教》《我們的老家宏觀鄉》、《袁氏家譜》等。為縣域曆史文化默默無聞地作出了一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