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或許就是你我的不經意,間接造成了單依純的兩場磨難

精神層面的追求需要理性支配嗎?

不好意思,不想談沉重的哲學話題,但理性的觸角早已伸進了我們的精神生活,并開始妨礙牽制我們的鑒賞力。

單依純的第一次挫折來自《為歌而贊》的2021年5月1日一期。(沒辦法,隻能從公開露面的活動中查證)。一曲《Soap》唱完,現場的網絡樂評人滅掉了十四盞點贊燈,這也是《為歌而贊》節目開播以來歌者演唱結束後滅掉的最多一次。現場霎時變得沉重起來,滅燈的樂評人紛紛起立述說滅燈理由。歸納一下,認為單依純的演唱沒有什麼突破;去除了原曲的動感,無法“嗨”動氛圍;泡泡音應該保留;歌曲演唱得沒有情感,太平淡;想突破就要付出代價......

或許就是你我的不經意,間接造成了單依純的兩場磨難
或許就是你我的不經意,間接造成了單依純的兩場磨難

說實話,從這一天起,筆者的内心世界就泛起了極大的厭惡。什麼是樂評人?他們是不是常年貓在廁所裡的無頭幼蟲啊?在現場,平劇大咖女老生王珮瑜說道:“從來就是有一些人,他們唱不行、演也不行,但就是會說。行當裡叫文藝批評,既然他們選擇幹這個了,咱們就得聽進去”。王老師講得沒錯,正确的、善意的、真能促進文藝大踏步向前發展的批評,得聽!那是财富,是經驗的總結,寶貴得很。若遇到胡說八道的批評該怎麼辦?孤獨可憐的單依純沒轍,隻好派出分身抵抗,哭呗,隻能用哭抗拒這一波的絞殺,這是徹頭徹尾的一次傷害!是毫無道德底線的傷害!甚至是天妒英才的一場爛秀!《為歌而贊》的初心是什麼?無非是對歌曲改編能力、演唱诠釋水準做個娛樂性的評判,讓一首歌曲再換個方式活下去。請問這兩點,跟初出茅廬的單依純有什麼關系?改編她會嗎?演唱能力表現有失水準了嗎?是走調了還是跑音了?她就是一個演唱者,尊重原曲的基礎上隻是删除了所謂的泡泡音,這可以算她的錯,如果她會跳舞泡泡音或許可以保留。但泡泡音成了這首曲子的靈魂嗎?可TMD那不是歌者用肉嗓子唱出來的,是生冷的機器,聲音效果器發出來的。若真那麼喜歡泡泡音,那幾位女樂評人幹脆回家裝個泡泡音軟體,天天去聽好了,你若不聽吐都不算樂評人。

有時候,理性的批評真需要先搞明白你到底活在感性中還是理性中。非讓所謂的理性去壓制自己的感性,這算什麼?就是近乎于大腦遲鈍小腦萎縮的前兆出現了,得去看病!

或許就是你我的不經意,間接造成了單依純的兩場磨難

現在的樂評人都是自我感覺良好,盲目地認為他們已經占領了樂壇的制高點,說誰唱得好就誰唱得好、說誰的作曲牛叉就誰牛叉,還真把自己當盤菜了!甚至還沒事閑地去大手筆分析解刨一位歌者的演唱技能,累死累活地勢要找出唱得好的所有依據。馬連良、梅蘭芳、言菊朋、王昆、郭蘭英等老藝術家,哪一位遭到過如此對待?任憑你去分析馬派的唱腔技巧,梅派的唱腔技巧?你是誰啊?試問,幾位老人家會怎麼回答你?“他們活得也不容易,都得有碗飯吃。随他們便吧。”因為老藝術家們清醒地知道一點,但凡藝術感覺的東西不可能被理性剖析出來,如果真那樣了,人人捧一本馬派唱腔技巧分析幾遍,讀一讀看一看就可以身體力行地傳承馬派了,這豈不成了天方夜譚!好的文藝批評都是先從感性認識入手的,放低鑒賞标準順乎民意,之後才可能挖掘一下藝術表現力方面的理性認識進而提升普通觀衆聽衆的鑒賞力。這也算審美範疇的彎彎繞,但沒讀過王國維,蔡元培,宗白華,朱光潛的美學著作理論,最好也不要涉及太高深的審美論述,造成貶低玷污“審美”二字。我知道一件事,美術界曾對齊白石老人的畫風做過多次探讨,小會大會、研讨會國際專家會等等,真是研究了個臭夠,可今天誰當了齊白石第二?有嗎?說白了那就是一種過于理性的摸索,試圖證明白石老人的畫作在取材方面多與生活曆程相關聯,不過如此。至于像他老人家那樣,從一個木匠燙畫、熨花一步步感受到構圖、色調、線條的創造力包括繼承手藝工筆描線等方面的自我感受,誰能搞明白?就算搞明白了,你就能當齊白石第二嗎?

十四盞燈滅了,這件事真得讓我無法忘卻。不是心系偶像不甘承受其苦,而是感覺到樂評風氣的不正常,帶來的後患無窮。

公衆媒體面對的是公衆,發出的聲音也不同程度地與媒體相聯。盡管聲音來自于某個人或某些團體,一再聲明不代表媒體官方意見,可閱聽人會辯證地接受嗎?觀衆們認為,你可以掐掉可以删除,你有這樣的權利,但你沒做。而是加勁鼓動、鞭策、提氣所謂的樂評聲浪,帶來的後果是什麼?争執,無休止地争執,認為對的堅持辯解,認為錯的傾力抵抗,所有人最後看到的隻有熱度,節目的熱度。可是非曲直在哪裡?公衆媒體踐行的培植觀衆鑒賞力還活着嗎?

或許就是你我的不經意,間接造成了單依純的兩場磨難
或許就是你我的不經意,間接造成了單依純的兩場磨難
或許就是你我的不經意,間接造成了單依純的兩場磨難

單依純的第二場磨難要算在《爆裂舞台》的頭上,與《為歌而贊》上遇到的痛苦相類似,就是文不對題,出題人随心所欲地設定修改命題概念,答題人無所适從。最後的結果便是,既然不在複習範圍隻好硬着頭皮去蒙去劃圈圈吧。好在單依純意志力夠堅強,從始至終堅持自己的答案,并工工整整地寫完了考卷。可出了考場後,内心不可謂不再生不公平、不公正的深切感受。我想象不出她會不會就此萌生出灰暗、洩氣、失望的念頭,但這一切的經曆也算難得的人生曆練。

或許就是你我的不經意,間接造成了單依純的兩場磨難

前院紅旗招展了,可後院卻彩旗獵獵。一衆人等圍繞單依純的答卷議論紛紛争議不斷。為什麼要唱小衆的歌曲?唱一些大抒情不香嗎?R&B曲風從來就沒生根發芽過,玩那個多吃虧啊?怎麼近一階段老是唱R&B啊?會不會把歌路唱窄了?不看重輸赢怎麼拿人氣?......

我們的國家有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其中最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中庸之道”。如果單依純的樂迷、關注人群等都是趨于所謂的理性,那提出上述系列問題一點都不奇怪。就如同家裡有位20歲的姑娘,想找對象、想實作自己的夢想,想抛開了父母的一切安排與設定,怎麼辦?中庸之道的精華就是求穩,求平衡、求對稱。于是經驗之談、閱曆資本、吃一塹長一智的諄諄教誨,粉墨登場。可結果呐?女兒和男朋友私奔了,大學不上了,财務專業不學了,公務員考試放棄了,兩人跑到天涯海角去倒賣椰子去了,兩三年後抱着孩子回來了,請問她是不是你姑娘?你不會不認吧?

因為我們的一切安排都抵不過年少時光的夢想,她就想天天吃到椰子汁,看到高大的椰子樹,在她們的腦海中,你的任何設定都不存在,旭日陽光才是年輕人該有的生态!她們的逆反恰恰是推動曆史向前的真正動力。至于生存品質高不高、怎麼活着才叫幸福那也是留給後代去評說的,從來就沒有這一代能決定下一代命運的事情,有了也遲早會遭到客觀規律的反噬。記住那句老話,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

或許就是你我的不經意,間接造成了單依純的兩場磨難

由此可見,過于理性的追粉行為并不足取。原本愛上一名歌手,都是從感性上手,慢慢地進入到理性的誤區。就拿單依純來說,最早喜歡她是源于歌聲,沒有那種聽覺疲勞的爆發性高音,也沒有情感釋放過猛而忽視掉許多細節處理的遺憾,簡簡單單平平凡凡的就入耳了,受聽了,舒服了,直覺告訴我,這是一個難得的好歌手。你開始粉、開始追,達到詩詞歌賦都無法描述出你的狂熱。可是追着追着你就想搞明白,這一切到底為什麼?你如此理智的人怎麼就突然喜歡上一個小姑娘和她的歌聲?這便開啟了理性占據上風的第二階段,你拼了命也想知道有沒有一種理論能支撐你的喜愛,樂評家恰如其分地上線了。從他那裡你似乎找到了所有的理論依據,消化過後,你就會自然而然地萌發出指導、幹涉、勸阻的欲望,包括做人做事的道理都想一股腦地告訴她,第三階段來了。因為隻有這樣做,你才覺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自己風雨多年的感悟。其實,你已不知不覺地把偶像當成了自己的那個二十歲就倒賣椰子汁女孩的父母了。何苦做這麼累的歌迷?

這世上就沒有不透風的牆,單依純不一定看到聽到,可她周邊的人、公司、團隊、姐妹、朋友就不好說了。良言相勸、消息透露、善意提醒都會跑進單依純的耳朵裡。就有了上周日的《我們的歌第三季》上那一番感慨“我和過去的自己和解,打開自己,在檢討中蛻變成更好的自己。”

檢討什麼?跟什麼和解?難道說,之前的一年中,她做錯了什麼嗎?《照片》《在夜裡跳舞》《分身》《喂》記錄下自己美妙的青春印記不對了嗎?人能有幾個青春?用歌聲緻青春是多少人的夢想,多美的事情。太自我了?本人沒感覺到,我隻感覺到後院一群嗡嗡的喧鬧聲要破門而出,試圖打擾青春。直說吧,截至目前我也沒看到聽到李健、胡彥斌、袁娅維、譚晶、周筆暢、韓紅、法老等等衆位前輩歌手說過單依純的一年是失敗的、選擇歌曲曲風是不對的,聽得最多的都是鼓勵她,按照自己的真實想法走下去唱下去,珍惜機會相信自己。這些人都是歌者,有着相同的經曆感受,絕非所謂理性的勸言者,活在自己構架的虛無當中自娛自嗨。

或許就是你我的不經意,間接造成了單依純的兩場磨難

精神層面的追求就應當徜徉于感性的大海,一台大型的國家慶典,耗資上億,難道說就要為所謂的理性讓步,不搞了?不閱兵了、不放焰火了?把錢送給那些急需用錢的老百姓?那尊嚴、體面誰來呈現?老夫子的“禮”就該退出“六藝”?說到家,精神層面的追求還是要在精神層面去解決,感性占上風的時候就尊重感性的直覺去做就OK了。現在依然喜歡單依純那就做好下面幾件事:

1、在網絡世界裡刷好你的存在,用獨特的心靈感受去感染其他人,然後召喚他們一起聽單依純的歌;

2、點贊、鼓勵、支援、贊許、打榜、分享、傳播......

3、在平靜的生活中期待她的下一次驚喜,能近距離贊美絕不山那邊搖旗呐喊。克服困難,學着唱一兩首她的歌,切身體會一名歌者的不易。

4、過自己的小日子,該上班上班該掙錢掙錢,不要完全困在沉迷中,搞砸了家庭氛圍和關系。在她釋出的所有歌曲中,篩選出你最愛的那一兩首,适當循環,留下你自己的那份美好。

5,别瘋掉,保持好精神狀态,千萬别瘋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