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13日電 (記者 陳杭 杜燕)北京市統計局近日對1181位60歲以上居民開展電話和網絡調查。調查顯示,使用智能電子裝置的受訪者占比近九成。其中,每天使用時長在3小時及以上的占比達44%。
記者13日從北京市統計局獲悉上述資訊。
根據今年5月釋出的北京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資料結果,2020年11月1日零時,北京市常住人口為2189.3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429.9萬人,占比19.6%。
上述調查旨在了解老年人智能電子裝置使用習慣和态度。調查指出,智能電子裝置在老年群體中普及程度較高,多數老年人已經養成了日常使用習慣。
根據調查,88.7%的受訪者表示自己使用智能手機、平闆電腦、計算機等電子裝置。其中,每天使用時長在1小時及以上的占比為87.1%,使用時長在3小時及以上的占比達44%。受訪者最常用的智能電子裝置功能包括電話短信、社交聊天、網購、新聞資訊等。
北京市西城區社會心理服務督導專家組組長孫雅麗表示,當今社會正處于網絡時代,手機等智能電子裝置是老年人了解新聞、與家人溝通的主要工具。部分老年人出現了長時間低頭使用手機等情況,這樣會增加頸椎病等疾病發生的風險,影響老年人身心健康。
孫雅麗建議,老年人盡量不要低頭使用智能電子裝置,要選擇适合自己的老花鏡,每次使用手機等裝置的時間不要超過20分鐘。她還建議子女要多關心關愛老年人,有時間常回家看看,與老年人當面溝通。
此外,調查顯示,受訪者使用電子裝置遇到的困難主要表現在就醫和出行方面,部分智能電子裝置硬體和平台軟體(APP)适老化程度不高。
将于11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提出,要圍繞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事項,加強技術創新,提供更多智能化産品和服務,為老年人等社會成員提供便利。(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