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結合這幾天這些讓人揪心的新聞來看,毫無疑問《不完美的她》就是對社會現實的寫照。
家暴、原生家庭、童年創傷、女性地位等等非常刺眼的社會問題全都被鋪開了呈現在觀衆面前,女性在成長過程中經受過的痛和傷害,以及遭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讓很大一部分觀衆感同身受。
對于這種集女性元素、現實主義為一體的作品,往往它傳遞的社會意義大于劇集本身。縱然有觀衆無法完全認同《不完美的她》的改編方式,但不能否認其對當下社會現狀的思考。
小女孩穆蓮生是一根線,牽引着林緒之等人徐徐出場,讓平靜湖水之下隐匿了許久的惡魔浮出水面,等這根線越扯越長,扯到母親穆靜面前的時候,觀衆的情緒瞬間被點燃了。
尚武對蓮生暴力相加的時候,她在邊上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尚武對蓮生有僭越之舉時,她選擇了視若無睹······
作為穆蓮生的母親,唯一的親人,她親手把自己的女兒推向了深淵。我們讨厭不好的事情發生,但更讨厭給魔鬼遞刀子的幫兇,尤其是這個人還是血緣至親。
「惡人」、「不配做母親」等等,觀衆用一切能想到的詞咒罵穆靜,對她的憎恨是真真切切的。
越到後期,穆靜越「壞」,觀衆也就罵得越狠。
也有人能換個更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壞背後的原因。究竟是在絕望時候抓住救命稻草不想放手,還是歸根結底就是個自私又不夠獨立的人,是以才一次次掉入匪夷所思的怪圈?
自開場到收官,這個女性角色一直處在風暴的中心。
1
不合格的母親
穆靜當然連個合格的母親都算不上,但蔡雅同卻足夠動人。
在看了很多網友對穆靜的「唾罵」之後,其中一條對她表示了解和心疼的評論格外引人注目。
沒有站在上帝視角或是冷峻分析視聽語言,隻是從普通觀衆角度感同身受,「演的太真實了」短短幾句話就是對演員和角色的最佳褒獎。
毫無疑問,這樣的「真實」是蔡雅同一開始就想要讓觀衆看到的内容。
在加入《不完美的她》劇組,出演穆靜這個角色之前,監制就告訴她演完之後可能會面臨什麼樣的局面。而她也并沒有一口就答應。于是,在拿到劇本後誰也不确定這個角色就一定會交給蔡雅同。
照常看劇本、做筆記,蔡雅同開始慢慢走入了穆靜的内心,喜歡上了這個不完美的母親。
比起可能會面臨的罵聲,她的顧慮在于「從來沒有接過如此複雜性的角色,我擔心我的表演沒有那麼精準或者是會比較單薄。」
母親是有厚度的,穆靜不能為了壞而壞。她母親的身份與女性的自我并不沖突,「雖然說起來挺自私的,但是不能因為成為了媽媽而抹殺了她原本應該能有的權利。」
蔡雅同在收官時分享的微網誌
和主創達成這個共識後,蔡雅同把表演的重心都放在了如何讓人物的轉變更加合乎邏輯。
電視藝術一定不是完美的,有一些劇本沒有直接呈現的内容需要演員的表演來彌補,兩方互相配合的表演才能夠是流暢的。
既要豐富人物層次,又要符合人物的行動邏輯,這為蔡雅同的表演帶來了難度。海邊遺棄穆蓮生的那場戲讓觀衆過目難忘,蔡雅同讓大家看到了一個糾結的母親形象。
坐在海邊的穆靜不知道到底該怎麼辦,但她看見别人的腳指甲時卻忍不住多看了幾眼,眼睛裡全都是落寞。
是當時這個非常細微的眼神「出賣」了穆靜的心思,原來在大家都批評她的不負責任時,鮮少會有人記得她也是個女性。
當然這無法成為她遺棄孩子的原因,蔡雅同也明白這點。沒有刻意在表演上找技巧,而是補上穆靜沒有被觀衆看到的那部分,盡可能的将人物弧光更完整。
2
普通女性穆靜
既是老闆又是兄長的陳坤也給了她很多切實可行的建議。
拍海邊丟孩子的那場戲時恰逢陳坤來大連探班,他就坐在螢幕旁看着蔡雅同拍戲,「那場戲坤哥給我的建議是再多一些想丢掉孩子,但是幸好孩子沒有丢的慶幸」隻是多了幾個眼神和動作,穆靜就又飽滿了一些。
從播出效果來看,這個方法是奏效的。觀衆看到的不是簡單的不負責任的母親,是一個不想前進,也退無可退的女人形象,隻不過這個人物并不讨喜。
和穆靜一起生活的4個月,蔡雅同的情緒也經曆了幾重變化,有時候在各種情緒的擠壓下她時常需要跳出角色喘口氣。
同為女性,她氣穆靜的不負責任,「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就生下了這個孩子,但不是生下孩子就是媽媽了」。也是女性的同理心,她開始去感受人物的身不由己。
在拍拘留所和蓮生見面的那場戲時,蔡雅同多了幾分對角色的了解。
小演員忽閃忽閃着大眼睛,怯生生的對她說「你不是我媽媽」,「我的眼淚一下就在眼眶裡打轉,我就感覺不行了」,情緒到了完全是真實的表演。
千辛萬苦找到的女兒對自己說這樣的話,這種撕裂感讓她無所适從,直到後期配音時她還沒有走出情緒,眼淚止不住的流。
她也還記得劇組殺青錄視訊時候自己的情緒,面對鏡頭有好幾秒都沒有說話,「鼻子一酸就哭了,這個女人太不容易了,我很心疼她,她其實也是值得被愛的那麼一個女人」。
随着時間的推移,蔡雅同每走一步,穆靜就更豐盈一些,最後就變成了讓觀衆又恨又可憐的樣子。
這或許也能解答開播後部分觀衆的疑問。
單親母親的艱辛沒人了解,生活的苦悶也無人訴說,在日複一日的窒息中穆靜隻能兀自走向更自私更極端的境地。現實和外界的冷漠把她逼到了牆角。
采訪時話題自然會從表演談到女性,「大家對年輕媽媽的了解跟包容度還沒有那麼夠」,蔡雅同坦誠她想要更多的人看見媽媽的重要性和不容易。
在拍完《不完美的她》之後,她看了擅長寫當代女性處境的日本作家角田光代的《坡道上的家》《對岸的她》,對女性現狀的思考也随之增加。「我們都應該更加獨立自主一些,不管是經濟還是精神。部分人雖然成為了媽媽,但是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利,大家都是一樣的」。
3
苦情戲專業戶
在穆靜之前,蔡雅同的上一部戲是《下一站是幸福》。她在其中飾演依舊非常苦情的楊小雨,一個在懷着二胎時被丈夫出軌的女性。
劇播出後,楊小雨獲得了非常高的關注度,連帶着演員也被越來越多的觀衆注意到。大家在diss渣男的時候也被蔡雅同的表現力驚豔了一把。
楊小雨也是一位母親,但卻與穆靜截然不同。她敢愛敢恨,被家庭和朋友的保護的很好,更像是個追着陽光走的向日葵。
這兩種母親形象都讓觀衆印象深刻,一個向陽生長,一個生在溝渠,但究其本質,都是被傷害的女性形象。
看過兩部戲的觀衆很難想象這兩個角色居然出自同一個演員,還有人感歎怎麼換了部戲蔡雅同的角色還是這麼苦。
兩個角色都沒有光環加身,卻讓觀衆一眼就看出了本質的差別,蔡雅同在表演上是怎麼區分的?
「相比穆靜,楊小雨天真爛漫的東西會更多一些」,生活環境和成長經曆決定了兩個角色的差别,她要做的是突出各自本身的痕迹。
但事實上,不管是穆靜還是楊小雨,都是蔡雅同本人在表演。在她塑造的角色身上,觀衆看到的是一個演員的職業素養。
如果仔細觀察蔡雅同的演藝之路,會發現她大多受一些制作精良作品的青睐。
從早前的《步步驚情》《風中奇緣》到近期的《天盛長歌》,再到待播劇《心動源計劃》,角色層次越來越有豐富,她正在得到更多的認可。
聊到這一點,她很謙遜「出演這些戲可能是我運氣比較好,但這樣也挺好的。我更願意去接一些更具自我挑戰的角色,這樣雖然可能創作過程中會比較痛苦或者是有壓力,但最後呈現的結果一定是自我的一個進步」。
逼自己一把的結果是進步飛快,表演上越來越娴熟,蔡雅同也能更快看到自己的另一種可能。
接連幾部戲之後,她開始突破原有的表演方式,把觸角伸向更遠的地方,向外拓展的也越遠。
最深切的體會來自穆靜,「從表演上來說,她能破掉很多以前我演戲的架構。整個人物的邏輯、架構就會全部重建立立。母親的角色也沒有讓我那麼害怕,反而是幫我打開了另外一個視角。」她能明顯感受到自己的變化。
4
溫柔飒
但往前看幾年,蔡雅同并沒有這麼沉靜,她也曾經曆過等待的日子。
她還記得楊小雨上熱搜的那天。她給陳坤發了資訊,感謝大家的信任,但對方的回複卻讓她銘記在心。
「坤哥當時說了一句話,到現在我都忘不了。他說演員挺難的,不可控的東西又非常的多,但唯一可控的就是你的表演,鏡頭不會說謊,好的表演一定會被看到的。」
不要着急,這句話她聽到心裡去了,并且開始讓自己沉入到表演更深的世界中去。
而蔡雅同的改變陳坤也看在眼裡。
《不完美的她》看完片之後,陳坤找到她兩人又聊了一次,「坤哥都不敢相信這是我演的,他覺得很驕傲」。不敢相信的意思是蔡雅同帶來的表演超出他的預測,并且已經開始有自己的見解。
這給足了蔡雅同力量,要知道平時别人看到的她與鏡頭裡的她簡直判若兩人。
生于重慶,川渝地區的飒爽在她身上并不是十分明顯,反倒讓她多了幾分冷靜,「我很平和很慢熱,可能女兒都随爸爸,我爸爸也是外冷内熱的那麼一個人,我還挺像他的」。
不明顯不代表不存在,蔡雅同的明朗來自于觀衆看不見的生活中。
不似演過的那些苦情角色,她的生活堅定有力,清晰透亮。
她在家的露台上種了一棵樹,空檔期每天都會澆一次水,樹被照顧的非常好。心情不太好和特别好的時候,她都喜歡在樹下面坐着,「我就躺在椅子上看着它,就覺得好像它都能夠明白。」
類似這種時刻讓蔡雅同感到甯靜,「内心的創作好像多了一塊幹淨的地方,能夠提供我力量的地方。」
這種體會越多,心态也被練就的越穩,「鏡頭不會說謊,你内心浮躁的話,就算掩藏得再好,透過鏡頭也會被觀衆看到。」現在的她越來越明白演戲是一輩子的事。
雖然現在偶爾還是會有焦慮的情緒,但她在努力調整,看書看電影,一切能為表演帶來幫助的事情都是養分來源。
就像家鄉的鴛鴦火鍋,一半代表着熱氣騰騰的生活,一半則是清亮的玲珑心。這讓她的表演有了底氣。
誠如陳坤所言,好的表演和演員都會被大家看到,在《下一站是幸福》之後,蔡雅同又和宋茜合作了《心動源計劃》(原名:《掮客》)。
這次别人口中的苦情戲專業戶能帶來什麼樣的表現無人知曉,但毋庸置疑,這部戲她将又會讓觀衆看到另一個自己。
鏡頭不會騙人,蔡雅同在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