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的青春記憶裡,有沒有一條喇叭褲?

猶記得生命中第一次減肥,是因為得到了一條姐姐穿剩下的喇叭褲,那是我學生時代夢寐以求的衣服!不過當時已經開始發胖,于是每晚堅持做200個仰卧起坐,終于在一個月後穿上心愛的喇叭褲,傲嬌地走在大街上。

你的青春記憶裡,有沒有曾經非常渴望得到一條喇叭褲?甚至穿過那種可以拖地的誇張版型大喇叭?相當長一段時間,喇叭褲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流行記憶。

你的青春記憶裡,有沒有一條喇叭褲?

80年代在滑旱冰的喇叭褲青年

1979年開始,北京、上海等地青年,尤其是文藝青年,穿起了喇叭褲:褲腿上窄下寬,形似喇叭,裆短腰低,緊裹臀部。按褲腳尺寸大小,喇叭褲有大喇、小喇和微喇之分。大喇褲腳張開,最大可有二尺,褲長覆住鞋面,露出鞋尖,在鞋底與地面之間搖曳。

喇叭褲的曆史并不久遠。在整個服裝氏族中,它還屬于比較年輕的一代。然而,在上世紀60年代的西方各國,它卻曾蓋壓群芳,盛極一時,可謂出盡了風頭。

這是一種從水手褲褲型發展而來的闊腿褲。因為水手在甲闆上工作時間長,海水容易濺上來,沖洗甲闆時的水也容易流進靴筒。水手們想了一個改變褲腳形狀的辦法,讓寬大的褲腳罩住靴筒,免除了水花濺入靴筒裡的顧慮。還有一種說法是,喇叭褲由于褲腳肥大,還可以在人落水後增加浮力,進而為求生争得時間。

水手褲被服裝設計師發現,将它搬上了T型台。 1968年底,法國一位服裝設計師參照英國海軍軍褲的樣式,進行了誇張的設計:褲腰與臀部緊緊裹住,褲管下半部向外撇開,最寬處比鞋還長,呈現一副喇叭狀。

實際上,中國南方沿海區域的男女都穿這種肥肥大大的闊腳褲。隻不過漁民的肥褲質料較稀疏,而輪船或艦艇上的水手褲,質地厚密,用牛仔布就顯得很時尚的樣子。

曾有人在報上撰文,說喇叭褲源于中國魏晉,那時的男人就穿喇叭褲,并配上魏晉磚印壁畫照片,以借助形象來為論據增加砝碼。其實,那是由褲褶裝而衍生的縛褲,膝下以絲帶系紮,膝以上也肥大。喇叭褲卻是上部又緊又瘦,下部呈喇叭狀。

喇叭褲奇特、怪異,迎合了一些玩世不恭的嬉皮士尋求刺激的心理,因而流行了一陣子。1960年喇叭褲成為了美國流行的時尚服飾,後來歌星貓王将其推向了巅峰,随後流傳于日本和中國港台地區,許多明星在影視作品中就十分喜歡穿着喇叭褲。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對世界敞開了大門。這時,恰恰遇上西方流行喇叭褲的尾聲。于是,喇叭褲猶如一股旋風,迅疾吹進中國大地,而且以飛快的速度傳遍神州。

在當時流行的日本電影《望鄉》裡,由栗原小卷扮演的女記者穿過一條喇叭褲,栗原小卷俏麗的面容、優雅的氣質和優美的身體線條,把喇叭褲文化推向了令人神往的境界。日本電視連續劇《血疑》中的男主角身着夾克外套配牛仔喇叭褲的形象,受到我國青年人的喜愛和競相效仿,曾在影片《幽靈》中扮演夏征蘭的著名影星邵慧芳,身着喇叭褲的形象也出現在了《大衆電影》的封面上,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示範效應。

你的青春記憶裡,有沒有一條喇叭褲?

電影《望鄉》劇照

喇叭褲最初在中國大街上被人穿着而且神采飛揚地招搖過市時,引起了當時很多中國人的恐慌,認為這是奇裝異服。其實,那時穿着喇叭褲時,上衣還很拘謹,隻是一般的襯衣或夾克。即使那樣,人們還是感覺上衣似乎比先前瘦了一些,好像也短了一些,下身的褲子膝以上也呈緊瘦狀,這簡直不像樣子。對于當年相對保守的中國人來說,喇叭褲樣式太怪。

喇叭褲是通常意義上的褲子的反面。它的外形與人體形體上大下小的走向背道而馳,采用上窄下寬的剪裁,臀部和股部緊縮,近乎貼身包裹,至大腿的下部或膝蓋以下開始逐漸放大、散開,在腳跟部達到極限,長度延及鞋跟,乃至拖到地上。視款式不同,褲腿末端的大小為數寸至尺餘不等,最大者可達二尺。這種逆反的剪裁,是喇叭褲的時尚秘密。

下半身是容易被忽略,同時卻又是禁锢得最嚴的身體部位。在布匹還需要憑票證購買的年代,喇叭褲過分膨大的褲腿,則近乎無緣無故的材料浪費,這顯然是對社會風氣的一種沖擊。與人體形體形成反差的剪裁,不僅造成了視覺上的不适應,同時還因過分凸顯了臀部線條,有嚴重的不正經嫌疑。過分窄小或過分膨大的服飾,都有傷風化。

第一批穿上喇叭褲的,在老人們的眼裡,無疑就是“男流氓”和“女流氓”。隻是,時尚出乎意料的強大力量還是使得喇叭褲在男女青年群體中流行開來,隻不過大多數普通群眾會将喇叭褲與襯衫、茄克衫和春秋衫等普通衣物搭配穿用,其附帶産物是從此發長過耳的樣式也成為部分男性鐘愛的發型。

穿喇叭褲的青年群體持續壯大,在社會上引發了一場關于着裝的争議。穿喇叭褲、戴蛤蟆鏡的青年人,帶着雙卡錄音機,常常聚集公園,錄音機裡高聲放着港台音樂,踩着音樂節拍、扭腰甩胯、跳着完全不合規範的迪斯科、交際舞。這場景活像美國“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傑克·凱魯亞克對他朋友們的描述,“燃燒的一群令人恐懼和顫抖的天使,一路拍翅而來”。然而在我看來,這種場景也像極了今時今日在各大公園裡拿着戶外KTV飙歌唱跳的老人們。

你的青春記憶裡,有沒有一條喇叭褲?

1981年,穿着喇叭褲在公園飚舞的青年們

大街上最“時髦”的人群是燙飛機頭或披肩發,穿喇叭褲加花襯衫,頭戴或者胸别一副鏡片上貼着商标的蛤蟆鏡、腳蹬尖頭皮鞋的男青年,稍後又有一些女青年加入了穿喇叭褲的行列。由于這樣的裝扮與過去的保守衣着習俗截然不同,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

反對者認為這是資産階級思想或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的反映,部分傳統人士甚至禁止子女和員工穿喇叭褲,乃至發展到拿剪刀強行剪褲腳的激烈程度。社會輿論最初對此也持懷疑、諷刺和保留的态度。1980年的《文彙報》就曾刊載漫畫《囡囡,不要怕!》,以諷刺那些穿喇叭褲的留着長發和胡子、戴麥克鏡的年輕人。

一些人斥責青年人公開宣揚資産階級生活方式,把他們的衣着打扮标簽化,打上“社會不良青年”的标記,喇叭褲也遭到批判。這個上小下擴褲裝,把男人女人的臀部、腿部的線條表現得淋淋漓漓,在一些人眼裡就有了引誘之嫌。

青年人喇叭褲沒穿幾天,大家就發動了輿論攻勢。1980年,天津《大衆生活報》發表文章稱:

當下某些時髦青年,頭發留着大鬓角,唇間蓄着小黑胡,上身花襯衫,下身穿着喇叭褲,足踏黑皮鞋,手提放着鄧麗君甜蜜蜜情歌的雙喇叭收錄機,招搖過市。這些青年人是在盲目模仿西方資産階級的生活方式。今年,上海某服裝廠做了幾萬條喇叭褲,男不男,女不女,怪模怪樣,又難看,又俗氣,甚至從背後看已經難以區分男女了,是以,上司批示不準出售。各地方動員起來,團員、青年上街糾察,禁止青年穿喇叭褲。若是遇到不聽禁令的,可以動剪子強剪。

然而,主流的斥責聲從反面表明,青年人試圖掙脫社會秩序限制的反動,獲得了階段性的成功,因為主流社會感受到了他們的對抗。隻不過,大部分中國鄉村青年未必知道喇叭褲究竟代表着何種反抗、叛逆、個性、頹廢的朋克意識,他們僅僅知道這是一種流行。當他們被情感召喚,認為進入流行的浪潮就可以收獲同齡人驚奇而豔羨的目光,由此獲得一種長久的對于身份認同匮乏的滿足時,喇叭褲就被建構為一種象征符号。

你的青春記憶裡,有沒有一條喇叭褲?

1984年,福建長樂青年農國樂隊的演出照

喇叭褲直接和道德品質挂鈎。老師拿着剪刀,在校門口剪學生褲腿的并非個别。當時,一名留長發、穿喇叭褲的青年勇救落水小孩的事件,居然引起社會廣泛讨論,而讨論的内容就是:大衆眼中的“不良”青年怎麼成了英雄?

穿喇叭褲,蓄長發的男人很容易給人不安全、不可靠的印象,自家女兒找對象,一看小夥子蓄長發,穿喇叭褲,父母很少有同意的。1979年,某歌舞團的手風琴手,乘坐貫穿北京長安街的1路公共汽車,他用表弟的月票上車,被售票員一眼看出,事後他回憶,: “售票員是女的,本來沒發現我用表弟的月票。我穿的喇叭褲,梳個大背頭很惹眼,可能她覺得我看起來不像好人,一下就有警惕性,注意我了,檢視了門票,還要帶我到公交總站處理。”

出人意料的是.在去公交總站的路上,這位女售票員忽然對他說:“你好英俊,像《巴士奇遇結良緣》中的男主角。長那麼好看,為什麼穿得像個小流氓。下次出門别穿喇叭褲了,你也不用去總站了。”看來,在這位售票員眼中,逃票這個欺騙行為,遠不及穿喇叭褲惡劣。

喇叭褲的潮流從宏觀上來看确實是一場時代變革的濫觞,青年在青春時期迫切渴望建構自我的主體意識,期待掙脫束縛,走向美好愛情和遠大前程,喇叭褲就是這一切的代表。然而,當一切都被解放後,喇叭褲也終究會離我們遠去。

喇叭褲在中國引進西方服飾上可謂起到了開先河的作用。但它在中國流行的時間沒有幾年,取而代之的依次是簡褲、蘿蔔褲、老闆褲等。時至 20 世紀90年代末,喇叭褲卷土重來。這時的中國人早已見怪不怪了。長了短,短了長,一陣兒上邊肥,一陣兒下邊肥。人們不但司空見慣,而且一種款式流行長了,沒多久又會有新款式。因為人們穿衣思想已經掙脫束縛,設計師們也開始大膽創新了。

​喇叭褲的流行,與其說是那個年代青年人的叛逆,倒不如說是國人在穿衣思想上的一次解放。現在回頭看,并不覺得那時的拖地大喇叭褲多麼時尚好看,隻是在當時,我們在為其背後的離經叛道歡呼雀躍。

參考資料:《衣不蔽體 20世紀中國人的服飾與身體》赤桦;《服飾》華梅;《百年時尚 海派時裝變遷》 卞向陽;《符号工廠中的房間 流行文化關鍵詞》張闳​;《試論20世紀80年代記憶中作為象征符号的喇叭褲帶來的身份認同問題》王初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