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協作互助組”振興鄉村教育

“俺最怵頭的是送孩子上學,年齡大,眼花耳聾,不會騎三輪車,這下好了,我們這個協作互助組的其他家長能幫我接送孩子了”“我不識字,也不知道孩子寫得對不對,他們有時候糊弄我也不知道。在協作互助組裡,孫子的小老師就幫着我檢查督促了。我兒子也不埋怨我了”。說這些話的家長都是鄉村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他們的孫輩就讀于山東省樂陵市朱集鎮中心國小。這一切都源于學校實施的協作互助組。

協作互助組怎樣運作

所謂“協作互助組”,是指家校密切合作,多個家庭成立聯合組織,将孩子集合在一起,在相同的時間裡一起學習、一起展示、一起遊戲、一起成長,通過互相幫助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協作互助組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玩伴問題,有效防止孩子沉溺于網絡、電視、手機,讓學生在團結互助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同時,也讓多個家庭因孩子結緣,密切了鄰裡關系。

為破解鄉村留守兒童教育難題,我們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啟動了協作互助組。協作互助組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學長型協作互助組。這是協作互助組最基本的形式,可以是同村同年級的學生,也可以是不同村同年級的學生,還可以是同村不同年級的學生(學長制),還可以是不同村不同年級的學生。二是導師型協作互助組。從鄉賢中募集愛心人士教授孩子相關技藝。三是政府型協作互助組。政府相關部門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來,共同陪伴孩子成長。

我們要求協作互助組導師嚴格按照規定時間、地點、目标引領學生,關注養成教育;每次活動内容及學生精彩瞬間及時發到家校交流群共享;每周活動結束後及時與班主任聯系,彙報本周學生活動情況,及時解決問題。

在實際運作中,我們注重對協作互助組進行過程管理。協作互助組活動必須“五定”。定人員:召開家校交流會,同村或鄰村家長自由組合,班主任登記組員名稱、組長名稱、活動地點、聯系電話等,每組3-5人;定時間:每周六、日上午8:30-10:30;定地點:活動地點要確定優雅的學習環境;定内容:教師學期初制定學期目标,分解到每周,具體為知識性、活動性和展示性三部分;定評價:教師不定期到活動地點抽查每個小組,周一學生到校後了解學生活動情況,對學生評價以活動小組為機關。

學長型協作互助組,一般由3-5名學生組成,可嵌入1名高年級優秀學長共同引領活動,1名監護人監督,可以輪流接送學生。就導師型協作互助組而言,成員家庭中懂得教育教學理論知識的監護人或鄉賢人士嵌入協作互助組,發揮餘熱,服務鄉鄰,為學生提供輔導或技能服務。就政府型協作互助組而言,要在師資、内容、場地等方面納入學校統一管理,真正把關愛留守兒童落到實處。

與協作互助組配套哪些舉措

在實施協作互助組基礎上,我們還采取了相關配套措施。一是建立“三清三多三平台”。“三清三多三平台”是指對留守學生基本情況、留守學生監護人情況、留守學生父母外出務工去向及聯系電話等弄清楚;多與留守學生談心,多與家長電話微信交流,多到留守學生家中家訪;建立手機交流平台、學校視訊電話交流平台、合作化組織平台。要求留守兒童與家長必須做到天天、周周利用電話、短信、視訊等方式進行交流。學生交流的主要内容有:關心父母工作與生活狀況、感謝父母、彙報個人情況、向父母表明學習态度等。父母交流的主要内容有:關心關愛孩子,根據彙報了解孩子狀況,并及時與老師交流溝通,感謝學校及老師……

二是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我們教育訓練、培養心理健康教師,增加留守兒童心理咨詢、心理矯正等教育内容,加大疏導力度,創造條件開設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課,創設咨詢信箱、親情熱線電話等,及時發現留守兒童的心理壓力,并進行合理的疏導。

三是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關愛活動。開展文藝活動、寫字比賽、寫給父母的一封信、“真情告白”親情電話、參觀冀魯邊革命紀念館、經典誦讀比賽等活動,讓留守兒童幸福成長。

四是建立留守兒童之家。每個班級的多媒體視訊系統,在課間和班會時間為留守兒童開放,供學生與外出務工的父母視訊通話。目的是為了讓這些孩子能經常看到父母,也為了讓在外工作的父母放心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學校計劃采集家長在外務工經商的圖檔和視訊等資料,剪輯制作後讓孩子觀看,進而讓孩子了解父母在外務工、經商的工作生活狀況,體察父母的辛勞。

五是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全鎮各學校開展“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專題教育訓練,從文明禮儀、路隊紀律、衛生習慣、學習習慣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統一要求與部署。每年的清明節組織緬懷先烈活動,三八節感恩母親……目的是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溝通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養成健康、獨立的人格。

協作互助組改變了什麼

協作互助組不僅赢得了廣大家長的高度評價,而且促進了學生的生命成長。學生王夢婷,一個文靜秀氣的小姑娘,是一年級(2)班5名小朋友的導師。通過在協作互助組中的學習,王夢婷頗有感觸:“協作互助組給了我自信和勇氣。在幫助小弟弟小妹妹學習的過程中,我突然發現自己敢于大膽講話了。想偷懶時,我就告訴自己,‘老師’怎麼能管不住自己呢,于是趕快調整自己。現在的我不僅時常受到爸爸媽媽的表揚,而且受到了小弟弟小妹妹的敬重。我覺得自己好棒!”

協助互助組破解了鄉村留守兒童的教育難題,讓他們不再孤獨,有了學伴和玩伴,生活充滿了樂趣;改變了鄉村孩子的學習方式,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生活化、碎片化學習的問題;使學校教育向家庭延伸,讓孩子不再沉迷于遊戲,而是期待和夥伴同學習、齊展示、共提高;整合了教育資源,讓家長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來,鄉賢參與到教育中來,社會力量參與到教育中來,各種資源的整合使教育更加完美;修複了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村民睦鄰、互助,和諧了鄰裡關系。

(作者系山東省樂陵市朱集鎮中心國小原校長)

《中國教師報》2021年10月27日第14版

作者:李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