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10日電 題:出圈之作與一劇之本 專訪《叛逆者》導演周遊
中新社記者 高凱
建黨一百周年,此間大小螢幕頻迎主旋律爆款。電視劇市場中,諜戰劇《叛逆者》首輪播出期間,連續20日黃金時段收視穩居第一位,全網熱搜累計428次,微網誌相關話題總閱讀量突破200億,成為一部頗具新意的出圈之作。
該劇導演周遊于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回望《叛逆者》創作現場,這位年輕導演談及最多的,是劇本的打磨。

周遊。受訪者供圖
取舍
談及《叛逆者》的出圈,周遊直言,“我覺得最主要因素是講了一個味道純正的足夠吸引人的故事。”
《叛逆者》根據畀愚的同名小說改編,原作隻有四五萬字,劇版《叛逆者》最終以43集的長度與觀衆見面,劇本達到四五十萬字的體量,周遊表示,整個改編擴充了很多人物、事件,故事跨越的曆史階段比較多,改編體量很大。
“我們大的方向和原則一直非常明确,那就是保留原著的架構、格局,原味呈現它冷峻隐忍的氣質,盡可能避免任何強勢、直白的價值觀輸出,這些正是原著當時最吸引我的,是以這些原則應該說是從一開始就定死的,絕對不動搖。”周遊說。
據周遊介紹,第一版劇本出來後,他與編劇團隊花了近兩年時間投入其中,對劇本進行全方位的打磨,“原著給我們留下了極大的發揮空間,幾位職業編劇有很多精彩的創作,而我們在其中的取舍标準很簡單,就是它是否符合我們最初定下的基調。為此很多時候一場戲我們會推翻三四稿。”
正是這樣的标準,讓《叛逆者》遠離了浮于表面的設計。
劇中男女主人公一場同時中槍的戲,從情感的積累到劇情的關鍵性而言都有條件進行濃描重畫,甚至煽情處理,但螢幕上最終呈現給觀衆的僅僅是一個飄雪中簡潔的俯瞰鏡頭,冷峻而凄美。
“我們确實刻意選擇了更克制内斂的表達方式,這與我最初講到的取舍标準是統一的。”對此,周遊說。
作為一部着力描畫主人公心路曆程的作品,《叛逆者》對于旁白、獨白的完全舍棄多少有點特立獨行,周遊說:“我們看了很多資料,發現這些隐蔽戰線上的革命先輩,特質就是孤獨、隐忍。我傾向于使用更天然的表達方式來表現這種悲傷的氣質,而不是加入創作者主觀的解釋。”
推敲
《叛逆者》播出後,其不落俗套又邏輯必然的多個關鍵節點的設計頗得觀衆贊賞,尤其是最終令主人公徹底成為“叛逆者”的《論持久戰》的出現,令不少觀衆大呼“驚豔”。
豆瓣上,一位觀衆寫道,“《論持久戰》很熟悉,但是這裡呈現出來真的讓人熱血沸騰,密布的黑暗中的光,我和林楠笙完全能達到共情。”
對此周遊說:“對我們而言,這個戲前面對于林楠笙這個人物經曆的那麼大體量的鋪排,就是希望能給他的心路一個令人信服的必然。至于這個情節上的落點落在哪裡,我們在創作劇本的過程中進行了反複讨論、推敲。林楠笙在香港雖然頹廢、悲傷,但他的内心并沒有死掉,而是每時每刻都更想找到一個能呼吸的縫隙,把它豁開了之後,就去擁抱陽光和希望。這時,他聽到了延安的廣播,聽到了《論持久戰》,其實也是扣合了我們整個的象征的東西。”
“很多觀衆在網上說到這裡很激動,我真的很開心,證明觀衆完全感受到了我們反複推敲确定下的這個點。”周遊說。
細節
《叛逆者》播出過程中,從女主人公的大學校服,到當年的不一樣的籃球場,從不同場合的槍支型号到不同時間點的貨币品類,衆多劇中經得起考據的細節頻繁在觀衆中引發熱議。
周遊坦言,“我們在細節的處理上确實花費很大精力,《叛逆者》的故事很有傳奇性,同時它和曆史的節點扣得很緊,這要求我們把戲盡可能做‘實’。而這個工作,從劇本創作就具體到了幾乎每個細枝末節。”
周遊介紹說,從每場戲出現的錢币到槍械,人物衣着到街景招牌,尤其是和劇情相關的細節,都是根據具體年份去考據确定,“這些基本都寫在定稿劇本裡,各個部門再根據這些去執行。”
凡此種種,無論大小。
對于這種近乎不計成本的“細摳”,周遊表示,“可能有些細節觀衆沒有注意到,但是我覺得都很值得,事實上,我們各個部門的辛勤工作都加強了全劇的整體質感。這個就像是質變量變的關系,我們做的很多細小的工作,花費的心思,一個兩個可能你覺得可以拿掉,但是整部劇的氛圍品質其實正是靠這一個個的細節給營造出來的,怎麼細摳都不為過。”
一段時間以來,此間電視劇創作經曆了流量逝去、IP冷卻,甚至電影巨星“下凡”小螢幕也難獲觀衆青睐,究其根源,或與創作之初的舍本逐末相關,此番跟随周遊重回《叛逆者》的創作現場,或者從某種角度再次證明了“一劇之本”的分量。(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