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新征程中傳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

王和平:在新征程中傳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

偉大精神源于偉大實踐,又推動偉大實踐。一百年來,中國共産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各種困難挑戰面前不畏強敵、敢于鬥争、敢于勝利,始終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建構起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系。

傳承弘揚“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偉大精神,築牢思想之基,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上做到初心如磐。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中國共産黨之是以能在100年間成長為世界第一大執政黨,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黨有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是指高舉馬克思主義真理旗幟,為實作共産主義遠大理想、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懈奮鬥,揭示了中國共産黨人思想建黨、理論強黨的崇高品格。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

傳承弘揚“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偉大精神,頑強拼搏、奮鬥擔當,在實作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盡心盡力、盡職盡責。中國共産黨的百年曆史,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曆史,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曆史。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是指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揭示了中國共産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政治品格。

傳承弘揚“不怕犧牲、英勇鬥争”的偉大精神,提升素質,增強本領,沉着勇敢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和風險挑戰。敢于鬥争、敢于勝利是共産黨人的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産黨不可戰勝的強大精神力量。不怕犧牲、英勇鬥争,是指為實作理想和人民幸福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百折不撓,面對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敢于迎難而上、敢于鬥争、敢于勝利,揭示了中國共産黨人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鬥争品格。中華民族近代以來180多年的曆史、中國共産黨成立以來100年的曆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70多年的曆史,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新的征程中,要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居安思危,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沖突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沖突新挑戰,敢于鬥争,善于鬥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勇于戰勝一切風險挑戰!

原文連結:在新征程中傳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是建黨精神的基石和根本。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是中國共産黨建黨精神的基石和根本。馬克思主義真理是共産黨理想信念的靈魂,理想信念是共産黨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堅定的理想信念,必須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深刻了解和準确把握之上。要不斷用真理武裝頭腦、堅定信仰,把為崇高理想奮鬥的偉大實踐推向前進。

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是貫穿黨百年奮鬥史的一條紅線。我們黨的百年曆史,就是一部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曆史。牢記和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的初心使命,是貫穿我們黨百年奮鬥史的一條紅線。不忘初心方能行穩緻遠,牢記使命才能開辟未來。黨的初心和使命是黨的性質宗旨、理想信念、奮鬥目标的集中展現,激勵着我們黨永遠堅守,砥砺着我們黨堅毅前行。

不怕犧牲、英勇鬥争是黨精神譜系的鮮紅底色和革命核心。世界上沒有哪個黨像我們這樣,遭遇過如此多的艱難險阻,經曆過如此多的生死考驗,付出過如此多的慘烈犧牲。一百年來,在應對各種困難挑戰中,我們黨錘煉了不畏強敵、不懼犧牲、敢于鬥争、勇于勝利的風骨,這是我們黨最鮮明的特質和特點。

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是共産黨人的首要政治品質和鮮明本色。百年來,中國共産黨人堅韌執着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地堅守對黨和人民的赤膽忠心,秉承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和熱愛,在不懈奮鬥、不怕犧牲、勇于創造中推進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偉大事業,建立了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功勳,集中展現了黨的堅定信念,錘煉出忠誠幹淨擔當的政治品格。

原文連結: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刻内涵與時代意蘊

一是堅持高水準的“引進來”與“走出去”。順應我國對外開放階段的新變化和産業結構轉型更新的新要求,樹立統一的開放觀、内外協同的供給觀和需求觀,促進内外市場高度聯通、要素自由流動、産業鍊緊密融合。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共同組合國内國際資源要素,提高雙向開放水準。

二是以對接國際先進經貿規則深化改革。目前我國對外開放已經進入制度型開放的新階段。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也已步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面臨各種深層次的沖突和問題。以高水準自貿片區建設為引領,對接國際通行規則,對标全球先進标準,繼續發揮開放倒逼改革機制,形成與國際規則相銜接的高标準市場經濟體系,開展特色探索、制度創新、內建超越,深化投資管理體制、商事體制、國企、要素定價等關鍵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

三是建構中國全球價值鍊的網絡和闆塊。我國經濟已經深度嵌入全球産業鍊和供應鍊體系,貿易保護主義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雙重沖擊,暴露了全球供應鍊網絡的脆弱性,全球供應鍊向區域化和本土化轉移的趨勢将進一步明顯,全球供應鍊重組将深刻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方式。我國應順應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新趨勢,積極推動高标準自貿區戰略,推進自貿區建設擴圍提質。

四是堅持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進入新世紀,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增強,需要建構全新的制度優勢,以争取到更多、更大的全球經濟治理話語權。

原文連結:“雙循環”背景下如何發展高水準開放型經濟

王佐良(1916—1995)20世紀40年代在西南聯大讀書時,開始現代派詩歌研究與創作,同時進行翻譯研究與實踐,1949年在牛津大學獲得英國文學碩士學位後回國。其一生就英國文學史及編纂研究、比較文學研究、翻譯研究、文體學研究諸方面出版學術專著、譯著、文學選集及注釋、文學創作40餘部,是一代外語教育大家、學者、翻譯家。對其學術思想進行綜合梳理和總結,無疑具有重要的學術史意義。

王佐良在英國文學史研究及編纂方面成果卓著,出版了《英國文學史》《英國史詩》《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史》《英國散文的流變》《英國文學史論集》等标志性成果,展現出獨特的學術思量。王佐良的比較文學研究學術思想主要表現為“契合”論,展現在其英文比較文學專著《論契合——比較文學研究集》和其《英國文學史》第二十二章“英國文學與世界文學”中。

王佐良的翻譯研究學術思想宏觀上展現在翻譯的功用上,微觀上展現在翻譯準則、翻譯方法以及翻譯主體的選擇上。王佐良雖以英國文學史研究、比較文學研究和翻譯研究為主,但一直關注文體學研究。其文體學研究學術思想更多地與英語語言學習、文學研究及翻譯相關。王佐良在牛津大學完成的碩士論文《約翰·韋伯斯特的文學聲譽》于1975年由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英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出版單行本,成為該校編印的“詹姆士一世時期戲劇研究叢書”之一。此書受到國外行家的一緻好評,特别贊揚了王佐良把枯燥的考據寫得生動、富有文采和幽默感。

王佐良作為新中國一代外語界學術代表之一,對我國外語學科建設作出過重要貢獻,其學術思想具有很高的學術史價值,對其學術思想進行整理與歸納可以豐富和發展我國“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理論,對“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尤其是“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建設具有方法論上的啟示作用。

原文連結:王佐良學術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以來,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作了一系列經濟理論創新,特别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指導思想,也是其最重要的理論來源。目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程序中,我們要在學好這些理論成果的同時,還要用以不斷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第一,把中國共産黨創新形成的一系列經濟範疇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重要範疇。

第二,把中國共産黨創新形成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轉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線。

第三,把中國共産黨創新形成的經濟理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要内容。

第四,以核心範疇、主線和主要内容為基礎,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到更高水準。

原文連結:以黨的百年理論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來源: 光明網-學術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