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更殘酷的原因導緻了二戰的爆發

更殘酷的原因導緻了二戰的爆發

二戰前的德國

​一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簽署了<<凡爾賽合約>>,放棄了國外殖民地,割地并給付戰争賠款,為了不讓德國快速的恢複元氣,英法大力消減德國的工業體系,造成大量人員失業,由于國内資源被英法控制,加上賠款,使得民生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物價飛漲,産生了通貨膨脹。納粹黨作為一戰後德國的一個民族主義小黨,憑借着讓群眾都有面包吃的口号,僅僅用了10年左右的時間就成了執政黨,由于發展工業體系受阻,納粹黨大力發展基建,解決了群眾的就業,經濟欣欣向榮。

二戰前的日本

​作為戰勝國日本躲過了一次世界列強的分割,重工業發展技術成熟,造船業發展位居世界第三,接通運輸業發達,民用科技水準比較高,人民生活水準大幅提高,高速增長的GDP之後,随之而來的是經濟危機,1931年的經濟危機使日本群眾生活品質直線下降,失業率猛增。

​二戰前的意大利

​意大利工業體系一戰前就比較發達,雖然經曆過戰争,工業恢複相當快,直到二戰都在為日本提供現成的武器。

二戰前的美國

​一戰後美國作為協約國成員,獲得了大量的賠款和殖民地,而且還給戰敗國提供貸款,同時美國國内産生了很大的剩餘價值,這些價值無序的滋生,産生了經濟泡沫,到二戰前美國經濟已經到了前所未有的輝煌,由于經濟的周期性,二戰前美國股市出現了暴跌,經濟危機出現了,進而蔓延到全球。

更殘酷的原因導緻了二戰的爆發

一戰的爆發并沒有解決帝國主義重新劃分世界的問題,反而增加了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沖突,關稅戰、傾銷戰,貨币戰導緻資本主義世界的不斷分化,出現了各種貨币集團和經濟集團。民族主義上台執政,​為了轉移國内就業和經濟沖突,1931年日本發動戰争侵略中國東北,1935年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亞,1936年日本與德國,意大利簽訂反對共産主義協定,幹預西班牙内戰,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争,1938年德意志帝國吞并了奧地利,至此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