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鋪天蓋地的西安美食攻略裡,除了網紅餐廳,被推薦得最多的就是回民街了。但是當你真正到了回民街,你會發現這裡有全國許多城市美食街的影子;人聲鼎沸,來往着全國各地的遊客,同時販賣着全國同款小吃。對于會吃的西安土著來說,回民街顯然不是他們會經常光顧的地方。

而回坊附近,延伸出去了多條深巷小道;那裡鮮有外地遊客光顧,安靜而充滿生活氣息,也擁有豐富的道地美味。比如我們今天要介紹的灑金橋,外地遊客光顧得不多,旅遊團更是不會來;但是這條南北走向的800米老街,距離回民街直線距離隻有1公裡,是名副其實的寶藏美食街。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0">灑金橋名字的由來</h1>
灑金橋位于蓮湖區的回坊内,北起蓮湖路南至新寺巷,全長800米。對照《唐西京長安城圖》,灑金橋所在位置在唐代屬于含光門大街的其中一段。曆史上灑金橋幾易其名;宋元時期,這裡是鐵爐街,明代改為鐵爐坊。到了清代,這裡姓沙的人很多,又有一座橋,是以改名沙家橋。1966年此地曾稱前衛路,1972年恢複為現名。
不過,灑金橋還真的流傳着“灑金”的故事。根據《唐書•玄宗本紀》的記載,唐朝開元盛世時,唐玄宗突發奇想在城門上抛灑金币,落到下面的橋上,文武百官搶作一團。這成了曆史上最早的“獎金”。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9">人文與美食的混搭</h1>
在外旅行,非常喜歡這種接地氣的美食、生活街區。坐在路邊休息的回族老人,表情慵懶的攤主,悠閑覓食的食客們,以及路邊來來往往的自行車與電瓶車,構成了灑金橋最生動的一面。就算不吃美食,這裡也是拍攝當地人文題材的好地方;帶上一個定焦鏡頭随手捕捉,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美食攤位深處,還藏着曲徑通幽的清真古寺。網上資料顯示,古寺是明朝時修建的,不過看樣子經過了現代人的重修。和街上的人來人往相比,綠樹掩映的清真古寺就像另一個世界,人迹罕至。
現在,灑金橋成了頗受當地人歡迎的美食街。由于就在西倉花鳥市場附近,上午逛完集市,來灑金橋吃個午飯剛剛好。集市周四、周日開,是以這兩天灑金橋的客流會比較多。我們剛從西倉北巷拐到灑金橋時,還沒到中午最熱鬧的時候;有的店鋪還沒開,有的店鋪正在準備新一天的生意,還有幾家“勤勞”的店鋪門口已經開始排隊了,看樣子開門好一會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2">老饕們如數家珍的美食街</h1>
相較于回民街的官方與繁華,灑金橋的巷子很窄,僅能容下兩輛車勉強交錯通過,兩邊的老字号卻是一家接着一家,讓當地老饕們如數家珍。這裡幾乎都是西安本土美食,比如羊肉泡馍、蛋菜夾馍、甑糕、涼皮、酸湯水餃、biángbiáng面等等;如此眼花缭亂,一時間讓我們有點選擇困難。不過,這裡的美食都以面食為主,非常紮實;想要多嘗試幾個種類,千萬不要點多了。
除了餐廳食肆以外,灑金橋街上也有許多賣馕餅、糕點、當地特産的鋪子。看到許多當地人熟門熟路地過來采買,估計味道還不錯。
羊肉泡馍
泡馍是來西安必吃的,雖然我們并不餓,但還是直奔灑金橋上一家評價還不錯的老字号泡馍店。點了羊肉泡馍,帶湯的那種;湯汁确實濃郁,馍咬上去很筋道,羊肉也煮得酥爛;另外還有木耳、豆幹等其他食材,口感很豐富。不過,這個量對女孩子來說特别大,最後沒吃完。
出來後買了一杯冰奶茶,在西安那幾天差不多每天一杯,據說是西安版的“茶顔悅色”。
甑糕
西安知名小吃,就連酒店的自助早餐裡都有。第一次聽說甑糕是在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裡面,經常被劇中女主提及。甑糕是一種用糯米、蜜棗以及芸豆做成的糕;棗泥的味道融入到了糯米裡,芳香四溢,口味軟糯香甜,是甜點控的最愛。不過吃一小塊就好了,多吃會有些膩。
灌湯蒸餃
留着肚子主要是為了吃上過“西安必吃榜”的蒸餃。店面是老國營餐廳的風格,中午店裡座無虛席。點了招牌蒸餃、涼皮、醪糟;蘸料是店員們按桌發的,有點神秘。牛肉韭黃餡的蒸餃确實好吃,個大、皮薄、味鮮。吃的時候先要開口喝湯,再吃蒸餃,有點像吃湯包。湯汁鮮美,蒸餃裡的肉配上秘制醬料,簡直是天作之合。
胃口有限,這些隻是灑金橋美食的冰山一角,挑的還都是自己感興趣的;就算從早到晚一天六頓,也不可能把灑金橋的美食吃完。老街深處煙火升騰,每個字型鮮明的招牌背後都少不了一段創業的故事,也構成了灑金橋這活色生香的美食地圖。大家滿足口腹之欲的同時,也為老街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如果你也來西安尋找美食,不妨走一趟西倉+灑金橋,感受道地老西安的一天。
交通:地鐵1号線灑金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