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美國著名電影網站IndieWire趕在萬聖前夕,應景地選出了影史恐怖片Top100。

不少影迷表示,上榜的大都是曝光率高到讓人膩味的老面孔。比如歐美影評人一緻欽定的No.1 of all-time,用腰間盤猜也知道是《閃靈》啊!
呃,不好意思放錯圖了……
還有不少東亞恐怖片死忠,吐槽美版《午夜兇鈴》竟擠掉了地位空前的日版,簡直号稱年度冤案:
哪怕在外網上也是衆聲喧嘩,比如這位不滿《猛鬼街》才排到84位的仁兄:
抛開種種因審美隔閡引發的分歧和争議,在這份榜單中,有一部經典老片還是值得說道一下的。
那就是名垂影史的《月光光心慌慌》(1978)
榜單排名第5,将《驚魂記》、《異形》等一幹競争對手甩在身後。
從英文片名Halloween中,便能嗅到一絲玄妙的節日定制氣息。早在國人熟知的《電鋸驚魂》系列問世20多年前,該系列便已常年統治北美萬聖檔,掀起數次觀影熱潮,成為當仁不讓的類型扛把子。
而你們最愛的“華裔之光”溫子仁,那會兒還沒斷奶呢!
距首部上映40年後,全新續集《萬聖節歸來》現身今年第30屆多倫多電影節午夜驚奇單元,自開畫以來口碑一路走高,目前爛番茄新鮮度近80%,在恐怖片中算是相當好的表現。
票房方面,首周末三天即力克LadyGaga沖奧作《一個明星的誕生》輕松登頂,卷走7750萬美元,創下系列之最,在恐怖片首映吸金榜上更是僅次于去年的《小醜回魂》。
種種迹象表明,這将是近期又一部備受矚目的爆款恐怖片。
對它有些陌生?不要緊,我們先po出一段史前劇情介紹:
大概閱鬼無數、身經百戰的你,此刻會砸吧砸吧嘴說:“看上去也沒啥新鮮的。”
事實上,《萬聖節》系列剛推出時,也遭到了很多評論家的質疑。一部拍攝僅花了21天,預算高達32.5萬美刀的獨立電影,沒有殘損的肢體、血漿橫飛的場景,隻有一個從頭到尾戴着面具、瘋狂揮刀的精神病男子。
不論以當時哪種标準來看,都隻有淪為炮灰的命。
之後上演的逆襲,則再次印證了那句老話:是金子總會發光。
影片放映數月後,以《村聲》雜志的Tom Allen為首的一批影評人最先指出,這部作品打破了以往恐怖片靠販賣暴力血腥上位的格局,通過出彩的懸念營造,緊緊勾住觀衆神經,使其仿佛置身于冰窖一般,緊張得不敢喘氣。
片中蓄意模糊掉的殺人動機,配合以緩慢推拉的鏡頭,給人的感覺像是兇犯在步步靠近,甚至可能就站在你身後——這般極度滲人的效果,是以往流水線上的恐怖片所未曾達到的。
自此,面具殺人魔也從陰雲籠罩的哈登菲爾德小鎮走出,成了紅遍全球的巨星。
而這些亮眼成就,都要歸功于惡魔背後的制造者——約翰·卡朋特。
提起卡朋特,相信所有恐怖片的擁趸都無比親切,這個名字就像喬治·A·羅梅羅(《活死人之夜》)、達裡奧·阿基多(《陰風陣陣》)一樣,等于上世紀先鋒Cult片、B級片的代名詞。
硬核老卡:不會玩搖滾的編劇不是個好導演!
作為集導演、編劇、制作人、剪輯、作曲于一身的全才型恐怖大神,卡老爺子1948年出生于紐約,因為家庭環境的熏陶,從小便對西部英雄片、B級片興趣濃厚,并在20歲順理成章地升入南加大電影藝術學院就讀。
更讓人嫉妒的是,短短兩年後,他參與制作的《布朗科·比利的複活》便将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收入囊中(看看人家的22歲……)。
1976年,卡朋特第一部獨立完成的電影《血濺十三号警署》上映,并于1978年在芝加哥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影片提名。這部場面火爆的處女作為他賺足了名聲,也讓圈内人士開始對這顆冉冉升起的新星投以關注。
從處女作開始,卡朋特便保持着配樂親力親為的傳統
之後,受到獨立制片方邀請,老卡再度出山,開始按投資者要求構思一部“關于暗戀保姆的精神病殺人狂電影”。
自小對恐怖類型片的耳濡目染,加上拍片過程中累積的經驗,讓卡朋特對于一切邪靈兇物有着超凡的直覺力。很快,在他另類的腦洞創作下,麥克爾·麥爾斯這一經典的殺人狂形象就此誕生。
藍色連體工裝,白色乳膠面具,手持尖刀,便成了烙印在一代美國人頭腦中的夢魇,被粉絲們蓋章選入“影史三大殺人魔”之列。
另外兩位又是何方神聖呢?
分别是《十三号星期五》中手持砍刀、出沒于水晶湖的傑森·沃赫斯:
比比誰的面具更有範兒?
和《猛鬼街》中揮着一雙惡魔“鋼爪手”的弗萊迪叔叔:
雖然我知道你的關注點全在德普的盛世美顔上:
跟後面二位相比,麥爾斯的外形或許不夠兇煞猙獰。但可别忘了,按輩分來算,他可是三大惡棍中排在C位的那個。是以從70年代末橫空出世以來,這個沒有感情的殺手就被影視作品以各路花樣輪番緻敬。
譬如去年燃爆暑期檔的《極盜車神》中,便植入了一段讓人啼笑皆非的劇情:大佬道哥說要買麥克爾·麥爾斯的面具,結果因為“Michael”與“Mike”發音相近,最後買來的是《王牌大賤諜》主演麥克·麥爾斯的面具。
從不斷冒出的惡搞案例中,足可窺見《萬聖節》系列在美國流行文化圈的影響力。作為殺人不眨眼的屠夫,“麥爾斯”的形象打造無疑是成功的。
數十年來,人們一直試圖弄懂,他那張面具究竟何以擁有讓人汗毛倒豎的能力?除了全系列關鍵的道具符号,它更像是一種人格扭曲的隐喻,投射出麥爾斯病态陰暗的内心世界,也象征着那些和他一樣極端反社會、妖魔化的邊緣族群。可以說,正是它賦予了惡魔以神秘詭魅的氣質。
正為萬聖cos創意發愁的你還不趕緊入手?!
有趣的是,拍片時由于團隊資金吃緊,卡大爺雇傭了一個街頭青年——湯米·李·華萊士來擔任美術指導、制作設計總監、選景員等多個角色。麥爾斯的無瞳人皮面具,便是他在街頭一家小店花1.98美元買來并塗白的。
這位當時默默無聞的華萊士,後來成為系列外傳(第三部)的導演,又在1990年拍出了斯蒂芬·金原著改編的《小醜回魂》,被封為無數人的童年陰影。
去年新版上映後,一舉打破多項北美票房紀錄,堪稱當之無愧的現象級赢家。
除了嗜血狂徒麥爾斯,《萬聖節》系列的另一經典角色無疑是苦命女主勞瑞,也就是殺人狂的妹妹。在第一部中,17歲的她在萬聖夜驚險逃出失心瘋老哥的魔掌,一聲凄厲的慘叫讓人記憶猶新。
正如西格妮·韋弗之于《異形》,米拉阿姨之于《生化危機》,飾演勞瑞的傑米·李·柯蒂斯也憑借這一看家形象奠定了自己影壇“尖叫皇後”的名号。盡管她隻參演了系列中的三部,卻仍備受粉絲追捧,而柯蒂斯也在演完該片後一夜爆紅,榮膺巴黎科幻影展最佳女主角。
不知又有多少人知道,在《驚魂記》中貢獻出傳世尖叫的老牌女星珍妮特·李,就是科蒂斯的媽媽呢?(可達鴨皺眉.jpg)
看來尖叫基因也是可以遺傳的
母女二人還在系列第七部中同台飚戲,算是兩代“海豚音女王”世紀相遇了。
盡管在《月光光心慌慌》大獲成功後,卡氏恐怖電影的輝煌仍在延續,包括1980年的《午夜時刻》和“啟示”三部曲(《怪形》(1982)、《天魔回魂》(1987)、《戰栗黑洞》(1994))等作品,同樣在cult迷中流傳甚廣。
卡朋特“啟示”三部曲
但論及影史知名度和投入産出比,再無一部可超越當年麥爾斯在萬聖夜收割的成就。
影片全球總票房突破7000萬美元,堪稱以小博大的典型。此後卡老爺子便全身而退,投入其他拍攝項目。而2到10則未能跳出續集必爛的怪圈,品質參差不齊,口碑最低的是那部外傳,imdb評分隻有可憐兮兮的4.8……
這片名取的……凱奇大叔打了個噴嚏
相較之下,最新作的導演大衛·戈登·格林為近年美國獨立電影圈新銳,曾在2013年憑《雪崩王子》拿下第63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足以為影片成色保駕護航。
當然,更讓影迷們激動的是女主柯蒂斯時隔多年的回歸,加上老卡操刀配樂,勢必引發旋風般的集體懷舊,為年底大片紮堆上映前的疲軟影市注入一針強心劑。
英國權威科幻期刊《SFX》的編輯史蒂文·奧布萊恩曾這樣評價道:
“《月光光心慌慌》是後代恐怖電影類型的鼻祖,它是随後20年恐怖電影的标志性作品。”
但,就像此前外媒盛贊的《寂靜之地》、《遺傳厄運》等“神作”資源流出後惹來的争議,對一味推崇感官尺度的國内觀衆來說,我們對恐怖片的觀影預期,多數時候仍停留在表面的驚吓效果,也就是所謂的jump scare,而非層層浸透、滲入的陰悚氣氛。
這多少能解釋,為什麼《月光光心慌慌》這一進制老級ip在國内除了真·恐怖片迷外,總是處于不溫不火的尴尬境地,以至于多數人對它僅有的印象,是那個乍一聽有幾分浪漫的譯名(霧)。
在豆瓣上,該片的評價人數迄今也不過才6000多,分數就更一般了。
無論何種類型的電影,其表現形式都該是多樣的。哪怕畫面不夠刺激,驚吓度不夠爆表,但凡借力于巧妙的鏡頭和叙事,都能讓人收獲到難忘的心理體驗。當我們放下偏見和苛刻遵循的标準,才能真正走近,甚至愛上這一大洋彼岸的變态殺人魔。
你pick的影史頭号殺手是? 單選
0人 0% 麥叔
0人 0% 拔叔
0人 0% 豎鋸
0人 0% 傑森
0人 0% 弗萊迪
0人 0% Penny Wise(小醜回魂)
0人 0% Leather Face (電鋸殺人狂)
0人 0% 裡昂(犯規了吧…) 投票
預祝各位萬聖快樂(~ ̄▽ ̄)~
*本文作者:仲夏之門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