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聖保羅号炮艇》中的美國炮艦原型,居然被彭德懷用火炮擊中過

《聖保羅号炮艇》(The Sand Pebbles,1966)是一部少見的以中國北伐戰争為曆史舞台的美國電影,影片講述1926年,為了保護美國在長江中下遊的商業利益,美國工程師傑克·霍爾曼(演員史蒂夫·麥奎因,1963年二戰電影《大逃亡》中的那個騎機車的美國大兵主角)登上了剛下水的聖寶羅号(USS San Pablo)炮艦,前往長江流域巡邏。在巡邏過程中為了營救被中國群眾包圍的傳教士,炮艦與岸上群衆之間發生了激烈的沖突。

《聖保羅号炮艇》中的美國炮艦原型,居然被彭德懷用火炮擊中過

電影《聖保羅号炮艇》

影片改編自美國小說家理查德·麥肯納(Richard McKenna)寫于46歲時的同名暢銷小說,他本人18歲時曾在美國長江艦隊的内河炮艦關島号(USS Luzon,舷号PG-47)上打工,因而對于30年代的中國社會環境和長江内河炮艦十分熟悉,不過可惜的是在這本小說出版僅僅兩年後,麥肯納就因心髒病發作而去世。

不過小說《聖保羅号炮艇》寫的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故事,但考慮到該書的成書年月,現在一般認為其實際上在影射越南戰争,在這場戰争中,美國人派出了更多更輕便的内河炮艇,在湄公河三角洲的河流與叢林裡與北越遊擊隊較量。導演羅伯特·懷斯也證明道:“這部影片向世人展示了多年來美國軍方在世界各地可能一直都不受歡迎,俚語“揚基佬滾回去”不光存在于二戰時期,也存在于當今時代。”

《聖保羅号炮艇》中的美國炮艦原型,居然被彭德懷用火炮擊中過

《聖保羅号》炮艇

雖然本片在劇情有虛構的成分,但也并非完全信手拈來,最接近片中聖保羅号的原型的是美國内河炮艦比利亞洛沃斯号(USS Villalobos,舷号PG-42)。該艦是美國長江艦隊的第二代艦船,于1900年以後加入。1927年3月北伐軍攻占南京後,發生了一些騷亂,該艦曾配合在南京登陸的日本海軍陸戰隊保護美國僑民撤退。

比利亞洛沃斯号排水量274噸,艦長47.6米,武器包括4門3英寸口徑艦炮和2門1英寸口徑艦炮,該艦原本是西班牙海軍建于1896年的内河炮艦,在美西戰争中被美國海軍俘獲,後與其他三艘西班牙炮艦一起被編入長江艦隊,是以這艘老爺艦在北伐戰争結束後不久即退役,并在中國近海被美國海軍作為驅逐艦靶艦擊沉。

《聖保羅号炮艇》中的美國炮艦原型,居然被彭德懷用火炮擊中過

PG-42手繪,注意其高聳的單獨煙囪

考慮到比利亞洛沃斯号年齡太大,與劇情中26年下水的内河炮艦相差太大,導演懷斯在将小說改編為電影時,将聖保羅号的原型改為了美國内河炮艦關島号,即作者麥肯納服役過的那艘船,以示對其的紀念。

關島号是美國長江艦隊的第三代内河炮艦六艘中的一艘,同時也是關島級炮艦的第一艘,排水量350噸,艦長不到50米,艦上除了裝備有2門3英寸口徑艦炮外,還裝有8挺機槍,更适合對付長江沿岸那些冷槍冷炮的土匪軍閥和紅軍遊擊隊。值得注意的是,該艦還是在上海江南造船廠建造下水,雖然是來料拼裝艦,不過對于一窮二白的民國來說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聖保羅号炮艇》中的美國炮艦原型,居然被彭德懷用火炮擊中過

1927年12月在上海吳淞口的關島号

不過嚴格的來說劇組還是搞得不全對,因為關島号于1926年11月才完工,到1928年6月才正式投入使用,不可能出現電影中1926年就前往中國的情況。此外關島号是雙煙囪,而聖保羅号卻仍是早期内河炮艦的單煙囪模式,當然這種細枝末節的小問題基本無傷大雅了。

有趣的是,當這部電影在拍攝的時候,關島号依然在役,你猜的沒錯,是在共和國紅海軍服役。這艘内河炮艦的經曆比較曲折,它一開始改名為威克号(舷号PR-3),在太平洋戰争初期被日軍俘獲,并被更名為多多良号。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又被移交給民國海軍,更名為太原号。1949年該艦在渡江戰役中又參與了林遵上司第二艦隊起義,不久即被國軍轟炸機炸沉,因損毀較大而被遺棄。

《聖保羅号炮艇》中的美國炮艦原型,居然被彭德懷用火炮擊中過

《紅色搖籃》中彭總調整火炮角度

看過《彭德懷自述》的同學可能都記得,1930年紅三軍團攻占嶽陽後,彭總曾和金武亭親自操炮,炮擊一艘美英炮艦并擊中數發,迫使其停止挑釁。這艘被擊中炮艦其實就是關島号,據美國海軍在海外傷亡人數統計表記載,1930年美國海軍有一人在嶽陽江岸斃命,這個倒黴的哥們就是關島号上的一名水手。

令人不解的是,這麼一個傳奇性的故事,作為彭總傳記劇的2013年電視劇《彭德懷元帥》居然隻字未提,2010年電視劇《紅色搖籃》裡雖然有提到,但把嶽陽改成了長沙,金武亭也被自動屏蔽,真是瞎改。

《聖保羅号炮艇》中的美國炮艦原型,居然被彭德懷用火炮擊中過

《聖保羅号炮艇》中單煙囪的Nola D

最後,由于美國長江艦隊的六艘第三代内河炮艦都已經作古,為了拍攝影片《聖保羅号炮艇》,劇組專門在港島定制了一艘柴油動力駁船,影片的拍攝在寶島殺青後,這艘被命名為Nola D的船隻幾經易手,最後于1975年在新加坡報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