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同樣是“減肥”生意,為啥代餐粉賣的好,輕食卻舉步維艱?01科幻照進現實 02代餐産品搶了誰的生意?03光鮮的表面背後,争議不斷

導讀:代餐和輕食都是千億級的市場,奈何兩者重合得太過厲害。

本文2507字;需7分鐘閱讀;閱讀建議:先收藏後細讀

<h1>01</h1>

<h1>科幻照進現實</h1>

1973年,一部名為《讓地方!讓地方!》的美國科幻小說,被改編成了電影,另取名叫《超世紀諜殺案》。

電影講述的是2022年未來世界的故事——人滿為患,食物短缺,一家被稱作Soylent的食品集團開始生産人工合成食物,這種以黃豆和“兵豆”制成的食品,大大緩解了了未來人民的食物危機。

雖然類似講述未來世界因食物缺乏,而不得不依賴某種人工合成食物的科幻電影并不少,但《超世紀諜殺案》的确可以算是先行者。

同樣是“減肥”生意,為啥代餐粉賣的好,輕食卻舉步維艱?01科幻照進現實 02代餐産品搶了誰的生意?03光鮮的表面背後,争議不斷

▲《超世紀諜殺案》劇照

而比電影更科幻的,是在46年後的今天,“Soylent集團”不僅從電影裡走了出來,還成功進駐全美4378家沃爾瑪超市,而銷售的産品,也被媒體稱為“食物終結者”和“未來食物”。

而說到Soylent的成立,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人。

2013年,電氣工程師羅布·萊茵哈特(Rob Rhinehart)厭惡了總是吃不健康的快餐,偏偏他又是個不喜歡做飯的人,于是他突發奇想:“既然維持我們身體正常運轉的隻是食物中的營養成分,而非事物本身,那我為什麼不直接攝入營養成分呢?”

于是他開始在亞馬遜上購買各種營養素,并按照營養學書上的比例進行調配,嘗試着用它們來代替自己的正常飲食。

這樣堅持了一個月,羅布感覺十分良好,不僅如此,他還從中看到了商機。

他把這一個月的體驗發表在部落格上,标題為《我是如何停止吃食物的 (How I stopped eating food)》。

文中描述了這種飲食方式使他身體産生的種種“積極”變化,并如何改變了他的生活。

這篇文章讓他在社交網絡上迅速走紅,吸引了一大批粉絲,羅布趁熱打鐵,在2014年建立了Soylent公司,毫無意外地,Soylent獲得了大筆的衆籌和風投資金。

同樣是“減肥”生意,為啥代餐粉賣的好,輕食卻舉步維艱?01科幻照進現實 02代餐産品搶了誰的生意?03光鮮的表面背後,争議不斷

▲ Soylent此前的全線産品(圖檔來源:Soylent官網)

得益于網際網路的發達,羅布和他的Soylent很快風靡于各種減肥、健身圈子,不少明星、網紅和營養達人都紛紛加入進來,并把自己隻依靠代餐生存的體驗做成視訊或寫成文章放在網上分享。

這不僅僅是羅布一個人的勝利,也拉開了代餐産品風靡全球的序幕。

<h1> 02

</h1>

<h1>代餐産品搶了誰的生意?</h1>

2019年6月釋出的《廣東省人工智能大健康管理藍皮書》顯示,90後近兩成超重肥胖,近四成尿酸超标。“減脂”及“健康生活”已成為該人群中的高頻詞彙。

在代餐産品出現在之前,對于減肥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認知:管住嘴,邁開腿。

而“管住嘴”的做法,并不是說什麼都不吃,而是少吃鹽、糖、脂肪含量高的食品,以卡路裡更低的蔬菜、粗糧、水果等代替。

有沒有很眼熟?對,這就是曾經紅火到不行的輕食餐飲品類。

據歐睿國際資料統計,2017 年,全球輕食代餐市場達到 661.6 億美元,中國達到 571.7 億人民币,預計2022 年中國輕食代餐市場會達到 1200 億人民币。

不得不說,很湊巧的是,同樣為歐睿國際資料統計,到2020年中國代餐市場預計也将達到1200億元。

同樣是千億市場,但不湊巧的是,兩個千億市場的消費者,很可能是同一批人。

且輕食品類相比起代餐食品來說,劣勢也比較明顯。

1.成本較高

線下普遍的輕食品牌大多依托外賣平台,通過小面積的操作檔口生産食品。

但不管檔口再小,也依舊逃不出房東的五指山,該交的租一分不能少,再加上原材料的采購成本,以及外賣平台的分成,輕食産品的成本也不可細算。

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成本轉頭就會加在消費者頭上。

辦公室白領薛小姐表示:“現在一份簡單的包含生菜、牛肉、雞蛋和水果的沙拉,基本都要30元以上,加了海鮮的價格更貴。花着吃肉的價錢‘吃草’感覺太不劃算了,還不如買幾根黃瓜吃。”

反觀代餐産品,雖然目前線上下的覆寫面很窄,許多知名的超市、便利店很難尋到蹤迹,但架不住人家線上上賣得好。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雙十一,紐西蘭代餐品牌Smeal單品賣出100萬瓶,銷售額突破1150萬元。日前粉絲數已将近100萬。而Smeal今年5月才在天貓旗艦店開售。代餐于線上的火爆由此可見一斑。

與此同時,在任何一個網購平台上搜尋“代餐”,康寶萊、Smeal、Nutrilett、WonderLab、艾蘭得威、康比特、理想燃料等品牌就會立刻出現在眼前,月銷量從幾千到十萬不等。

同樣是“減肥”生意,為啥代餐粉賣的好,輕食卻舉步維艱?01科幻照進現實 02代餐産品搶了誰的生意?03光鮮的表面背後,争議不斷

▲圖檔資料來源:淘寶

除此之外,微信朋友圈中買賣代餐産品的也并不少見。

2.沒有頭部品牌

輕食品類到目前為止,都并沒有一個品牌能堅持到全國聞名。

此前處于風口階段時倒是有不少品牌拿到過融資,但随着時間的推移,或是因為經營者管理不當,或是因為輕食本身存在緻命缺點,一些曾經紅火的品牌也逐漸銷聲匿迹。

反觀入局代餐産品的品牌,不僅有億滋、瑪氏這樣的國際食品巨頭,還有康師傅、香飄飄、湯臣倍健這樣的“國民”品牌。

同樣是“減肥”生意,為啥代餐粉賣的好,輕食卻舉步維艱?01科幻照進現實 02代餐産品搶了誰的生意?03光鮮的表面背後,争議不斷

▲康師傅推出的代餐食品(圖檔來源:康師傅天貓旗艦店)

一個全靠散兵遊将,一個有各種食品大牌背書,孰強孰弱一目了然。

3.“起效”快

不論是輕食還是代餐,吸引消費者的都是其能帶來“健康”、“營養”,更關鍵的是,能讓自己瘦。

相對于每天啃草,再苦哈哈地運動,代餐産品宣傳的效果明顯更符合急需減重人群的需要。

“大學畢業以前,我以為自己永遠不會長胖。”忙于應酬,28歲的公司銷售胡天體重達到人生巅峰。

“但這次沒焦慮,我吃了半個月的代餐,瘦了10斤。”

而且在很多消費者眼中,大品牌的代餐食品還意味着“安全”。

再加上目前代餐食品口味衆多,水果系列、堅果系列,五花八門還可以随意組合,比起單調的生菜薏米雞胸肉,代餐食品可能會更勝一籌。

<h1>03</h1>

<h1>光鮮的表面背後,争議不斷</h1>

雖然目前代餐食品的确顯現出了不凡的生長力,不少資本也對這塊“千億”級的市場蠢蠢欲動,但不得不順嘴說一句的是,這個市場依然存在着很多争議。

首先是關于代餐到底能不能減肥的疑問。

讀sir的大學室友曾經做過減肥藥微商,如今也順勢轉行賣起了代餐粉。

“野莓和紫薯金瓜味的各一半混合,再加一點兒牛奶,一天三頓吃不膩。”、“堅持一個月,臃腫的身材就會有實質性的改觀”、“xx明星都在使用”等宣傳語是她最最常用的宣傳話術。

而按照她的說法,代餐産品其實已經發展成了新類型的減肥藥,大家知道吃減肥藥對身體不好,但為了瘦得快,年輕女孩子總是沉迷其中。

不過國内知名醫療自媒體丁香醫生卻無情地指出,代餐産品雖然能讓人瘦,但也極其容易反彈。

因為代餐食品根本不像其所宣傳的那樣,提供跟日常膳食對等的能量與營養,長期食用,不僅無法達到健康的目的,反而會患上一些營養不良的小毛病。

其次,由于目前國内代餐品牌魚龍混雜,加上尚未有明确的監管制度,這也導緻代餐産品的品質無法保證,存在非常明顯的安全隐患。

甚至在今年還出現了消費者因長期使用代餐食品,而導緻了全身多處器官衰竭的負面新聞。

不過也有業内人士表示,随着巨頭的入局,以及國家監管部門的介入,相信代餐市場将逐漸完善,真正做到為消費者的健康身體、苗條身材負責。

你支援代餐食品的發展嗎?

在評論區唠唠呗~

本文作者:小白

點選下方卡片“進入專欄”!和圈内的餐飲人一起學習,共同成長!

看“那些沒落的餐飲大佬們”,吸取前車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