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于研學中品人文之美

嚴格意義上的研學課程,是基于學科體系的研發,是在學術方法與深度廣度上對學校課程的拓展和補充。在研學教育性的基本原則上,注重系統性、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目前研學領域主力軍是旅行社,它們利用常年經營的經驗,在旅遊産品上疊加一些知識學習,将原來的導遊切換成研學導師。事實是,旅行社沒有學術基因,尚不足以完全支撐研學的教育性要求。學校在組織學生研學、購買校外服務時,應充分考慮所選機構的學術能力和管理能力。

我們以“文學之旅”兩天線路為例,探讨人文學科研學設計的幾個要點。

線路設計背後的教育邏輯。研學一路走來就是一場時空大挪移,一條線路上的時空轉換,看似場地的位移,背後則是文化設計和主題設計。

兩天的文學之旅選擇了故宮、恭王府、大觀園和國家植物園作為研學地點。乍一看,幾處研學點找不到其中的邏輯關聯。實際情況是,一部《紅樓夢》串聯了四處研學基地。

在故宮,學生将體驗曹雪芹家世中最富貴的一段。故宮是明清兩朝的皇家宮殿,其中兩位皇帝與《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家族興衰有着直接關聯。曹雪芹的爺爺在康熙年間擔任江甯織造的肥差。康熙南巡時,隻有一次沒有住在曹家,曹家與康熙皇帝的私交是曹家的幸運密碼。《紅樓夢》中元妃省親建造大觀園,源于曹家多次接駕的經驗。我們從榮甯二府最鼎盛的時期,也可以窺到曹家的高光時刻。在故宮的皇家威嚴中,學生感受曹家被命運之神眷顧,體驗那個時代的皇恩浩蕩,定位曹雪芹身世中的富貴基因。唯有如此,才更能體會曹雪芹在荒郊野外的黃葉村寫《紅樓夢》時的落魄。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恭王府與一條胡同相隔的阿拉善王府,據說是《紅樓夢》榮甯二府的原型。從恭王府或許可以尋覓到昔日曹家府邸的樣子。大觀園的設計源于恭王府的花園,熟悉紅樓夢的中學生将在恭王府裡窺到大觀園的影子。而旁邊的花枝胡同,據說是賈琏給尤二姐置辦的住所所在。在恭王府,學生将從《紅樓夢》中學習文學作品的原型理論。人類的文學創作皆有迹可循。所謂靈感,不過是厚積薄發後的噴薄而出。

大觀園的了不起在于,它是第一座根據文學作品建造的古典園林,為中國園林史增加了一個新品類。在大觀園的研學設計中,我們根據實地的特點,将學習的重點放在每處院落的名字、風格、格局與人物命運關系的挖掘,學習中國古典文學寫作中的寓意表達,感受昔日少男少女生活的理想國。

國家植物園中的黃葉村,是曹雪芹寫作《紅樓夢》的地方。從黃葉村的小徑,循着水系探尋至櫻桃溝的水源頭,找到“木石前盟”的真實所在,學生将再次了解《紅樓夢》中寶玉和黛玉前世姻緣的現實寫作依據。已經走過了皇宮、恭王府、大觀園,忽而轉至黃葉村的偏僻角落、低矮門戶前,曹雪芹家道中落的心路曆程和《紅樓夢》寫作的依據,在此将深深印在學生心頭。

這樣一條文學之旅,從曹雪芹家世的盛極而衰一路體驗過來,再到文學作品創作的原型依據,給學生帶來的震撼體驗,非純粹的課本講解所能達到的。這就是學術團隊設計課程的魅力。

人文學科研學中的形式設計。人文研學現場教學的困難在于人多,新鮮環境中,學生好奇心盛,注意力分散,很難集中心神于探究性的學習,研學效果大打折扣。我們在開發課程時,充分考慮到中國小生的這一特點,設計了“前置學習+遊中學學中悟+課後總結”的閉環方式,讓研學不流于走馬觀花。行前,我們為學生準備了目的地的基本資料和研學内容預習;正式出發前,研學導師将以圖文視訊等方式把當天的研學重點講授一次,加深印象;研學中,為了讓學生集中精力體驗,導師隻在關鍵點處提醒印證;研學結束後,以日記或半命題的方式有獎征集研學成果,鼓勵學生反向輸出。這樣一個學習的閉環,讓眼耳鼻舌身意在不同的節點發揮不同的作用,進而達到研學教育性的目标。實踐證明,每次研學結束後,取得的效果要遠遠好于現場導師不停灌輸的方式。

人文學科研學設計的比較視野。人文教育強調的是以思考、理智、判斷能力為主要特征的智識,不是某領域的知識;它要求學生進行以“常識”和“普通知識”為本,以親近智慧為目标的知識活動。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人的心智解放和成長。這就需要把視野放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下來建構思維,而不隻是局限于本國本民族,自說自話。

在一個開放多元的世界裡,我們如何培養一個具有文化自信、理智的愛國少年。在比較視野下,把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并置,尋找人類共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更好地凸顯中國文化的優勢,讓文化自信更自然也更自覺。

具體到人文學科研學設計中,橫向把同一主題放在世界文化中進行對比聯系,縱向建立曆史感,在時間的長河裡考察事件的發展全貌。一句話,把研學主題放在古今中外的次元裡去設計,提供多元視角的思考。

研學在中國仍然是新生事物,尤其是人文學科的深廣複雜,各個研學團隊對它的了解各有側重,這也正是人文教育百花齊放的魅力所在。人文教育的研學如何建立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承擔文化複興的功能,仍需要學校、政府和社會方方面面共同探讨推進。

(作者系北京語言大學教授)

《中國教師報》2021年10月27日第12版

作者:張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