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紀錄片《王朝》采用電影一般的叙事和鏡頭,展現了動物世界的殘酷鬥争,令人震撼。我們發現,伴随網生時代的到來,為了“遷就”觀衆口味,如今的爆款紀錄片明顯不再高冷嚴肅,二次元風、綜藝氣質日濃,不停收割流量和口碑。由此,年輕觀衆的品位也在逐漸提升。
《王朝》内容“震撼”獲高評分
由騰訊視訊與BBC聯合打造的自然類紀錄片《王朝》對紀實愛好者非常有吸引力。目前,它上線三集,獲得逾1.2億次播放量,參與打分的觀衆中超過85%的給出五星評價,總體評分9.7分,使得它成為今年又一部紀錄片佳作。而看到制作人是出過很多經典作品的邁克爾·岡頓,我們就知道這個成績在預期之中。
該片花了4年時間拍攝,主要通過大量短焦鏡頭捕捉動物主角的微表情,用電影式的角色設定和配樂展現黑猩猩、帝企鵝、獅子、老虎、狼等動物世界的戲劇性。許多人看了表示非常震撼,“這就是所有動物的本質,仿佛人性就是從這裡面進化而來的”。
紀錄片如何變網紅?
2018年,紀錄片頻頻受到關注。呆萌有趣的《如果國寶會說話》,用燒烤比照人生的《人生一串》、“舌尖”之後再掀美食熱的《風味人間》,甚至還出現了借鑒紀錄片拍攝手法的明星真人秀《奇遇人生》,這些都得到了年輕使用者的青睐。不難發現,這些紀錄片多半由網絡平台制作和推動——從傳統電視平台自制自播,到電視台制作、台網聯播,再到網制網播——中國紀錄片的制播模式日益多元化,逐漸契合了年輕使用者的審美,增強了互動性。
縱觀各大視訊平台,騰訊視訊在自制紀錄片上投入更大,成績更為亮眼。前央視制片人陳曉卿加盟以後,負責旗下所有紀錄片工作室的品質把控。截至目前,除了已經播出的《紀實72小時》《風味人間》《風味人間2》,與BBC合作的《行星》等也都是明年紀錄片中的重頭作品。
而今年,優酷參與的紀錄片品質呈現也不錯。《了不起的匠人》第三季播放量更是達到了1.1億,其精編版登陸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成為網生紀錄片向國家電視台輸出内容的先例。
而愛奇藝目前則更側重于購買獨播權,如《貝爾的生存學校第二季》《狂野之河》《生門》《人間世》《最後的棒棒》等都在該平台獨播。
值得一提的是,在紀錄片領域最早弄出水花的是B站。在觀衆以往的認知中,紀錄片普遍側重于嚴肅性和文化性,很難與二次元文化産生交集,也可能不會與“網紅”“自來水”等網絡現象聯系在一起。其實不然,當初《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首播時的關注度并不高,而在B站上線後卻能走紅。
正在B站熱播的《鳥瞰中國》第二季收獲評分9.7分,吸引了大量使用者觀看,并留下彈幕評論。稍早之前,《如果國寶會說話》因為每一集隻有五分鐘,被使用者調侃為“泡面”紀錄片,人頭壺、陶鷹鼎和鸮尊等成為文物網紅,靈活多變的文案也成為網絡金句。更重要的是,讓文物“開口”說話的創意符合使用者的收視喜好,适應了新媒體傳播的需求。
不止如此,B站已經不局限于對優秀紀錄片進行播映推廣或購買版權,而是直接參與到出品環節。其中,《人生一串》被稱為“中國版深夜食堂”,又是一檔高流量、高口碑作品。有分析說,這部作品其實就是記錄了青年人都參與過的一種社交活動,代表了青春。
相比之下,接檔《人生一串》的《曆史那些事》“玩得更開”,非常诙諧,不僅加入了漫畫、網絡熱詞、段子等細節,還展現出對傳統紀錄作品的“解構”,既像真人秀,又像情景劇、曆史穿越劇,還有紀錄片的影子,在着力迎合年輕人的口味。
1 2>
又一個趨勢: 綜藝節目紀錄片化
此外,在今天的創作環境下,紀錄片制作與其他影視形式相“結合”越來越常見,比如将“紀實”概念植入綜藝節目。
近日收官的《奇遇人生》意外成了小爆款。該節目主打“紀錄片+真人秀”,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觀衆對綜藝節目的認識,評分高達9.1分。節目出自趙琦以及歐大明等人之手,該團隊有着非常豐富的紀錄片制作經驗。在片子中,毛不易等人的旅行經曆秉持真實、追求自然,給人帶來諸多人生思考。
還有一個例子是曾爆紅的真人秀節目《侶行》,後來催生了紀實真人秀《我們的侶行》,将紀錄片與真人秀的特點相結合,從開始平鋪直叙地呈現兩個人的旅行感受,到通過特定的“任務”驅動情節發展,不斷制造懸念、強化危險感,更新觀衆體驗。
此外,《野生廚房》《我家那小子》等綜藝節目也具有了紀錄片的特性。
實際上,視訊網站在促進着網生紀錄片的快速成長,紀錄片為了收割流量,在創作方式上迎來了變化,從視聽、語言、題材等方面“遷就”觀衆,用接地氣、年輕化的形态吸引觀衆,進而成為“爆款”和“網紅”。紀錄片制作人也開始放低姿态,不再隻是懷揣理想,而是努力獲得市場認同。
然而,爆款紀錄片制作和投資成本很高,在觀衆觀賞習慣快速變化的情況下,創作者能否通過成本更低的紀實内容抓住使用者,這是一種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