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群嘲的爆款《十三邀》背後:許知遠是如何從反潮流者意外成為了潮流本身?從質疑中尋找了解更多精彩報道詳見本期新刊《青春崇拜:2019年度生活方式》,點選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作者:三聯生活周刊

本文刊載于《三聯生活周刊》2019年第52期,原文标題《許知遠:和世界對峙》,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許知遠有多重身份,是故事脈絡交錯複雜的文化人。他自嘲是“不靠譜”的作家卻花了五年時間寫完《青年變革者:梁啟超》第一卷;曾對新聞事業保持激進樂觀的心态,做過多年的新聞記者,和曾經《經濟觀察報》辭職的同僚一同創辦了單向街書店,幾經轉型成了文藝青年心中的烏托邦代表。許知遠如果待在自己的舒适區裡,對于大衆來說他應該僅是一個思索時代的知識分子形象。2016年由他主持的《十三邀》節目上線,因為其表現出對各類新生潮流事物的質疑,成為網友群嘲的對象,一個被推上風口浪尖的“反潮流”者卻意外地成為潮流本身。

文/卡生

被群嘲的爆款《十三邀》背後:許知遠是如何從反潮流者意外成為了潮流本身?從質疑中尋找了解更多精彩報道詳見本期新刊《青春崇拜:2019年度生活方式》,點選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許知遠

《十三邀》的争議背後

認識許知遠是三四年前,那時他的《青年變革者:梁啟超》第一卷寫了幾萬字,第一季《十三邀》剛錄了幾期,在網上播放量一般。他寫書寫得有些焦慮時,就出門見見老朋友,喝上一杯威士忌。那時的許知遠和現在沒有太大的差別,白色襯衣、牛仔褲,一頭有些淩亂的卷發一直是他的标配。酒過三巡,我們聊起了喜歡的女演員,他說很快要做一期節目,采訪很久沒有拍戲的俞飛鴻,他說這是他喜歡的一類女演員,尤其是《喜福會》中驚豔的少女以及《千年敬祈》中自我壓抑的女性,都給他傳達出一種疏離的詩意。許知遠從不吝啬贊美那些讓他覺得美好的女性,這是他的真實。

過了沒幾個星期,許知遠采訪俞飛鴻的這期《十三邀》在朋友圈裡頻繁刷屏,網友們一擁而上嘲笑起了這個表現生澀、不安的主持人。這或許是許知遠做第一季《十三邀》時最高的一次轉發量。仔細觀看這一段采訪,許知遠确實在鏡頭前表現得十分局促,某一秒鐘突然的臉紅以及試圖要讓對方放下戒備的努力痕迹,都被鏡頭無情地記錄了下來。網友已經顧不上仔細聆聽這場對話,許知遠登上了娛樂的熱搜榜。此番群嘲未停息太久,第二季《十三邀》裡許知遠采訪馬東、李誕的視訊才是成了爆款,真正成為衆矢之的。

此時,馬東的《奇葩說》和李誕的《吐槽大會》深受年輕人的喜愛。在許知遠的提問裡,他對新的語言體系發出的質疑和警醒變成了讀書人的食古不化,他對理想主義傳統的緬懷和對當今娛樂價值的追問變成了“想太多”的尴尬。時隔多年,我問起他當年的“偏見”來自何處,他說:“所謂偏見在我的詞典裡是一個中性詞,它代表的是一種審視與質疑,提出的問題确實是出于我本質的好奇心。我認為,所有的文化都應該透過審視的視角,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或是排斥。”

許知遠說自己是害羞的人,從來不會看剪好的成片,那些對談存在于和當事人碰撞時發出的瞬間。他很清楚,這種碰撞裡有自己笨拙的發問,也有尴尬的沉默。“我覺得真實的談話本身就是會存在摩擦的,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用流暢的表演來完成一場對話呢?”

尴尬是真實的,好奇與不解似乎也是真實的。

《十三邀》裡的嘉賓大多是各自領域裡的傑出人物——小說家、哲學家、成功的商人、國術名家、導演、演員,對于被采訪的人物許知遠有着不同程度的沖突感,一方面這帶有某種功利色彩,他們可能帶來的影響能對知識分子日漸邊緣化的趨勢做出某種報複,另一方面他也認為這群人是這個社會裡不同視角的切片,通過他們可以側寫出這個時代不同的風貌。這也是《十三邀》取名的原因,十三不靠,包羅萬象,人物是時代的鏡像,無論何種情态皆為真實。

曾經在一個采訪裡許知遠說起對自己的希望,希望自己既老辣又天真。這種沖突感很天然地給《十三邀》帶來了爆款的潛質,反抗、質疑、好奇和不解一并呈現。《十三邀》現在已經到了第四季,人們似乎已經開始聽到除明星外越來越多各類文化名人的聲音,西川的詩歌、王建談論巴赫、項飙談論人類學,在對娛樂化提出質疑的同時,許知遠似乎更願意把各類文化傳統帶入到大衆文化平台的系統裡。許知遠的主要觀點裡,偏見的産生某種程度上是我們世界裡的稀缺,我們因為太希望和諧,而放棄了自己的觀點。

在第四季,許知遠對話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項飙。在五分鐘的時間裡,這場談話從理論走進了我們日常面臨的生活。許知遠問,現代社會裡,“附近的消失”對人本身的改變是什麼?項飙從附近的消失到我們對抽象系統例如支付寶的信任,推導出對社會關系和愛的信任的消失。這個過程的邏輯對大衆來說是難以了解的,但又似乎解釋清楚了我們目前的處境。在這場對話裡,我看到了許知遠史無前例的松弛感。“其實我想傳遞的是一種概念,如果我們的時代開始在大衆傳播領域讨論考古學、實體學、人類學……,我們的娛樂方式會不會變得更豐富多彩?我們是不是可以不讓娛樂那麼狹隘?”

2018年,在戊戌變法120周年之際,《十三邀》出了譚嗣同的節目,從一個已故之人的視角串聯一個時代的變幻風雲。他還提起,未來也許可以做一期節目,和窦唯在小館子裡一起吃面,“也許我們一句話都不說,就坐在一起吃一碗面,錄完吃面大家各自散去。有時候沉默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許知遠覺得節目制片人李倫和團隊是信任他的,還能在“娛樂至死”的年代做出各種自由的嘗試。

群嘲帶來的熱議,讓越來越多的人慕名來看他的節目。節目組并沒有剪掉那些大段的沉默,反而是來一個更大的特寫,放大了許知遠臉上的不安。這招很奏效,年輕人喜歡看到這種尴尬,因為它比一般的綜藝節目真實。《十三邀》在豆瓣上從第一季8.3的評分到第四季的8.8,單集播放量平均達到3800萬次。《微網誌2017年白皮書》顯示,《十三邀》已成為一線城市最受歡迎的文化類視訊節目,其中閱聽人群體集中在21~35歲的白領人群。我不禁在思考一個問題。《十三邀》被群嘲的鼎盛時期主要源自許知遠在節目裡對潮流文化的不解和質疑,然而,今天《十三邀》的觀衆群體卻是那些他最不能了解的青年們。那些認為許知遠是售賣“偏見”的觀衆為什麼要為這種不合時宜的偏見買單?三年時間裡,是觀衆的心态變了,還是這檔節目變了?

第三季,許知遠做過一期和二次元世界的對話,當許知遠和兩位宅舞藝人坐在同一輛車裡時,他神情裡的局促不安讓他無力掩飾,當行走在動漫展看到花裡胡哨的cosplay年輕人,表現出的驚愕和茫然讓他覺得“沒法說”,這期節目最大的看點是誤闖進二次元世界的許知遠。這種場景很有代入感,很多無法了解二次元的觀衆一下子了解了許知遠的處境。越來越多的了解,讓一個反潮流者成為潮流本身,這顯然是這個時代的荒誕所在。

我和許知遠聊起他現在越來越像一個主持人了,不犯錯,還很正确而體面時,他露出了慣有的羞澀表情。“我挺懷念以前更不熟練的時候,那是一種生澀的摩擦,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應該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訪談裡過去的突兀就是一種和世界對峙的方式,沒了它,我反而覺得是一個問題。”

我一直覺得《十三邀》的存在很像是許知遠的“曲線救國”,對潮流的不解出于好奇,對更遙遠詩意的追問才是這個節目最終的本意。陳沖最近在接受許知遠《十三邀》的采訪後,在微網誌上回憶了那場淅淅瀝瀝雨中的專訪。“我們是為了同一種精神而欣喜,同一種人格而堅持,同一種逝去而悲哀,同一種情操所感染……”許知遠的初心并未表明,但有人懂得他。時代變遷,你知道終歸會有共情的相逢。

“勉強的商人”

曾經在豆瓣上流傳着一個文章,出自許知遠單向空間的年輕同僚。其中寫道:“看《十三邀》最大的樂趣,就在于看這些人精們怎麼把許知遠怼回去。因為繼上次我們情不自勝地辱罵了老闆之後,單向街書店内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老闆本人終于第一次向基層投來關切的目光,又發紅包又送水果,讓奮鬥在一線的我們受寵若驚。”聽上去,許知遠是一個不錯的老闆,年輕的同僚就算怼了他,他的反應卻是開放、包容的。

許知遠聊起商業,不加掩飾地依然持有質疑。同是創業者,在《十三邀》第一季裡許知遠和羅振宇有過一番時代與商業的對話,許知遠在面對大談特談商業模式的羅振宇時,表現出了很多不适。他在《偏見》一書裡這樣評價羅振宇——“頗感不适”且“備感好奇”。他不适的是一個文化人最終為什麼用一種可疑的、大雜燴式的知識抛出“U盤化生存”之類似是而非的概念,好奇的是那些被資訊、資本、名聲所造就的新浪潮的沖浪者,是如何在壯碩身材中保持了某種輕盈的姿态?

是以當我們談論單向空間的營運時,他毫不忌諱地評價自己是一個“勉強的商人”,雖然努力想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卻又不完全相信商業上的邏輯。商業讓他妥協了嗎?他說,或許有,可能和歲數漸長有些關系,越來越了解個體的不易,況且公司要養活百來号人,無形中多了一份責任。

在創業前,許知遠是一名媒體人,在《經濟觀察報》做主筆。據單向空間現在的首席營運官,也是當年他報社同僚的張帆回憶,要開一家書店的念頭是在工作間隙産生的,看書的年輕人都希望有一個自己的烏托邦書店。那年許知遠29歲,正是意氣風發的年紀,他在離職信裡寫道:“盡管它對我沒有直接影響,但我想在一些時候,總是要捍衛一點基本的立場吧!”

2005年,幾個同僚一起在圓明園東門咖啡館旁邊一個帶院子的小屋裡開了單向街書店。名字來自本雅明著作《單向街》,許知遠說要“把巴黎的左岸搬到北京的圓明園”,希望單向街書店成為一個思想上的沙龍客廳……張帆回憶,那時候老許交遊很廣,開了書店招來很多的朋友做沙龍嘉賓,讓單向街沙龍很快就出了名,随後趕上了房租上漲,最後書店關門大吉,第一次創業就這樣黃了。

後來有朋友推薦把書店開到藍色港灣去,有一段時間可以免房租,後來單向街除了賣書,也開始經營咖啡,初步實作了收支平衡。2014年是單向空間的轉折點,正好趕上那段時間風投正盛,公司融資千萬,開始轉型為以内容為核心,以線下文化空間、沙龍活動策劃和文創衍生産品為主營業務的機構,同時開始發展新媒體業務,有系統地做自己的出版MOOK雜志書《單讀》,還開發了相關的衍生産品,例如文藝青年必入手的單向曆。

商業之外,許知遠的“任性”并沒收斂,他自己喜歡穿人字拖,他認為人字拖代表着一種開放和不被束縛的自由,是以單向空間出品了“十三拖”,正兒八經地賣起了拖鞋來。喜歡喝酒的許知遠在出版了《青年變革者:梁啟超》後,還出品了“變革者”的小瓶裝黃酒。在張帆看來,許知遠總說自己不是好的商人,是因為他極具好奇心和創造力的個性,害怕重複自己和重複别人。許知遠把思考商業模式和營運的工作分給了值得信任的老同僚,自己承擔的更像是保持文化品質的角色。許知遠很清楚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讓單向空間在一幫懂商業的人手中反而有了更快的發展。

采訪快結束時,我問他:“你覺得現在你還是一個‘刺頭’嗎?”他笑着說:“我覺得我從來不相信平和這個概念,我覺得人一生是一個永恒的掙紮,但它掙紮的方式可能更深沉了,或者說更有力量,沒有必要随時随地展現出來。”

被群嘲的爆款《十三邀》背後:許知遠是如何從反潮流者意外成為了潮流本身?從質疑中尋找了解更多精彩報道詳見本期新刊《青春崇拜:2019年度生活方式》,點選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行走在美國舊金山的許知遠

<h1 class="pgc-h-arrow-right">從質疑中尋找了解</h1>

三聯生活周刊:在《十三邀》裡,你當時對馬東人生底色的追問,是你真的覺得《奇葩說》這樣的形式不應該存在嗎?

許知遠:當時采訪馬東,是我好奇為什麼會有一種新的語言方式的興起,大家為什麼會喜歡《奇葩說》這樣的形式存在。有時候我想,和他們的聊天是為了幫助我更了解他們,但我後來發現是不是我們在面對現實的時候,我們有了更多的無力,這樣的節目是為了我們的無力感而找到辯詞。

三聯生活周刊:你覺得你了解年輕人嗎?

許知遠:年輕人的生活是由現在的熱搜構成的,什麼樣的東西是熱的、潮流的,你就去關注它,我認為他們失去了分辨能力。在《十三邀》處于風口浪尖的時候,很多人認為我是和年輕人有沖突的,但最終證明他們在我的尴尬中看到了自己的境遇。他們比任何一個時代的人都表現得更像是刺猬,害怕自己受到傷害,用尖銳的語言包裹自己,這樣的姿态反而是脆弱的标志。實際上在我們目前的語言模式裡,缺乏溫暖更缺乏了解,這都是現在年輕人内心更真實的渴望。

三聯生活周刊:你常在訪談裡聊起時代精神,你認為什麼是時代精神呢?

許知遠:此時此刻我們的語言是由技術、消費、娛樂構成的。過去的語言思想體系某種程度上已經消失。實際上,那些被普遍認知的事物,我們都應該保持懷疑,當你加入到大合唱的時候,你已經選擇了安全,但同時也是懶惰和膽怯的象征。當你害怕和别人不一樣的時候,你正在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所謂時代精神,它是一種超越時代的精神,說得實在一些,是一種當下會受到誤解,但你勢必要提出問題的精神。

三聯生活周刊:你花了五年時間寫《青年變革者:梁啟超》,你是覺得自己和他有某些共同之處嗎?

許知遠:梁啟超在當時的時代是一個反叛者,他應對變革時的勇敢與迷惘,激發了我強烈的共鳴。我相信書寫曆史的人永遠是那些關鍵的少數派,而我一直對這樣的少數派充滿了好奇。在寫這本書之前,我閱讀了大量的資料,雖然日常的寫作十分枯燥,但在千頭萬緒的思路中一旦找到了事件的關聯,就像破案的過程一樣有着意外的驚喜。

三聯生活周刊:你如何看待那些曾經群嘲你的說法?

許知遠:那種攻擊其實不是說對我,它的目标是一種很強的反智浪潮。已經積累了很久了,我可能在那個時間正好是個靶子。反智浪潮它代表了一套知識的話語系統,大家都非常不喜歡。沒有人會接受完全的批評,但是我相信個人内心的節奏和秩序。誤解是一種常态,然而我堅信的是少數派提出的問題。

<h1 class="pgc-h-arrow-right">更多精彩報道詳見本期新刊《青春崇拜:2019年度生活方式》,點選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h1>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pc 樣式*/ .pgc-card { box-sizing: border-box; height: 164px; border: 1px solid #e8e8e8;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 overflow: hidden;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display: block; 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 height: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76px; top: 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62px; height: 162px; top: 0; left: 0; background-size: cover;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relative;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color: #222; line-height: 1; font-weight: bold;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color: #444;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padding-top: 9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1.2em; display: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color: #f85959; padding-top: 18px; line-height: 1em;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50px; color: #406599;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height: 23px; width: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 url(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pgc/v2/pgc_tpl/static/image/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

【三聯生活周刊】2019年第52期1069 青春崇拜 2019年度生活方式 ¥15 購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