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完這部電影,我再也不想有一顆“聖母心”!

在1959年的《納薩林》中,虔誠的基督徒納薩林在被兩位無知的女人認為是耶稣降臨後,雖然無法救贖她們和衆人的苦難,

但是至少在影片的最後,納薩林用“拒絕/接受”的兩次轉變暗示了他再次用信仰戰勝了懷疑,基督教雖然拯救不了衆生,但至少拯救了自己。

看完這部電影,我再也不想有一顆“聖母心”!

然而在1961年的《維莉蒂安娜》中,導演布努埃爾對于宗教的思考徹底陷入了懷疑的困境,

宗教信仰對于貧苦的衆生自然毫無用處,但是對于原本虔誠的修女維莉蒂安娜也不再“我主永恒”,她貌似連自己都拯救不了了。

看完這部電影,我再也不想有一顆“聖母心”!

這部助布努埃爾擒獲戛納金棕榈大獎的佳作,其實正是布努埃爾自己對于天主教一直以來的思考和認知。

他出生在西班牙一個叫做卡蘭達的小村莊裡,對于卡蘭達,布努埃爾曾在書中有這樣一個描述:

“在卡蘭達,是不會有人去改變什麼的,舊有的生活方式,舊有的秩序,所有的一切由父母傳給兒女,一代一代傳下來,沒有人知道什麼叫做變化、進步。”

看完這部電影,我再也不想有一顆“聖母心”!

停滞的童年回憶在布努埃爾那裡,和天主教的秩序和信仰分不開來,直到去馬德裡上大學之前,布努埃爾也一直浸染在天主教的文化中。

而這種導演自身的烙印恰恰投射到了影片《維莉蒂安娜》中。

在影片裡,主角維莉蒂安娜也是一個從小成長在修道院的女孩,她對于基督教的教義沒有絲毫懷疑。

然而叔叔突然想要見她,讓她平靜的修道院生活被打破。

維莉蒂安娜和叔叔并沒有什麼交往,盡管叔叔一直是她在修道院進修和生活的資助人。

懷着不情願和不解,她和年邁的叔叔相處了數天,在她即将要回修道院的時候,叔叔卻提出想要維莉蒂安娜永遠陪着他,并成為他的妻子。

看完這部電影,我再也不想有一顆“聖母心”!

布努埃爾在此處安排了一個亂倫和非正常的情欲關系,盡管這個人物關系在他此前的《少女》,以及此後的《白日美人》中都有所涉及,然而這次顯得更為令人不适,道德的沖擊力也更強。

在布努埃爾的影像中,年邁的叔叔盡管耽戀維莉蒂安娜,然而促使他這一行為的并不是精蟲上腦,而是對于前妻的懷念。

在他眼中,維莉蒂安娜的魅力在于她和前妻外貌極其相似,以至于他将妻子以前的束胸禮服拿出來試穿,在鏡子中,他如同李煜詞中暮年憶國的悲劇人物。

看完這部電影,我再也不想有一顆“聖母心”!

但在用盡手段依然留不住這位美麗侄女後,叔叔終于上吊自殺,他将自己所有的财産留給了以前的私生子和維莉蒂安娜。

他本以為可以用财富救贖自己的靈魂,讓維莉蒂安娜原諒他,然而作為修女的維莉蒂安娜卻做出了世俗的抉擇,她并沒有選擇原諒。

看完這部電影,我再也不想有一顆“聖母心”!

她将繼承的财産全部用來救濟流浪漢、乞丐、年邁的妓女和殘障人士。

她誤以為自己被叔叔迷奸過,失去了童貞,是以不能繼續做修女,但她依然選擇了修女的行為方式,成為一個世俗中的“聖母”。

看完這部電影,我再也不想有一顆“聖母心”!

可是布努埃爾在此并沒有選擇“烏托邦”的故事發展,讓維莉蒂安娜用“不義之财”救贖所有下層的“義人”,不僅讓他們可以衣食無憂,并且可以各盡其能,實作人生價值,建造一個以維莉蒂安娜為信仰中心的天堂。

看完這部電影,我再也不想有一顆“聖母心”!

布努埃爾選擇了讓世俗和宗教産生對抗,讓下層之“惡”侵略上層之“善”。

在布努埃爾看來,那些貧困交加、食不果腹的下層人有着慣性上的貪圖享樂,他們一旦從極度的貧寒品嘗到富足的滋味後,恰恰他們又碰到一個任其所為的良善“聖母”。

是以,他們隻需要裝模作樣地表示感激,表現上進,就可以為所欲為,因為他們有種天然的保護屏障:我是窮人。

當他們一旦抓住機會,比如片中私生子和維莉蒂安娜兩人都不在大莊園中,他們便開始胡作非為,利用宗教的漏洞像饕餮一樣胡吃海喝,過度補償自己貧困的過往。

看完這部電影,我再也不想有一顆“聖母心”!

為了将這種荒謬的救濟和過分的揮霍表現出來,布努埃爾選擇了将低俗的噱頭安插在高雅的戲仿上。

在片中高潮部分,這群饕餮為了紀念大家能在進階的餐桌上進餐,是以打算合影,而正當大家愁着沒有相機的時候,有個放浪的女人說:她的母親給過她天然的相機。

這時候畫面中出現了衆多流浪漢橫列在餐桌的一側,他們姿态各異,但是構圖卻和達·芬奇的名作《最後的晚餐》一模一樣。

正當我們感受到這種刺鼻的諷刺時,那位放浪的女人掀開自己的裙子,将下體的私處對着橫列的衆人,表示她的“天然相機”剛才已經打開了“快門”拍下了大家的合照。

看完這部電影,我再也不想有一顆“聖母心”!

這種當掌權人(維莉蒂安娜和私生子)缺席之後,下層群體表現出的無政府主義混亂,和布努埃爾早年的經曆分不開。

他年輕人的時候經曆過西班牙内戰,那時候西班牙共産黨、法西斯,以及無政府主義者互相角力,他作為一個超現實主義者,原本更傾向于無政府主義的群體。

但是随着這股勢力逐漸得勢,他們目無法律、肆意破壞的行為讓布努埃爾心灰意冷,從此對于所謂的“無政府主義者”深惡痛絕。

看完這部電影,我再也不想有一顆“聖母心”!

而《維莉蒂安娜》一片在最後部分所展現的混亂便是這種意識的投射。

但布努埃爾并不執意于要表現下層群體這種道德失衡的狀況,他更多是想借力打力,用這種天主教無可挽救的形象進行更為具象化的呈現,他真正希望聚焦的對象還是影片的主角維莉蒂安娜。

這位在最後差點被她所救濟的流浪漢強奸的女孩,成為最為悲劇的人物,她本來抱着終身作為修女的願景在修道院生活,然而卻被親叔叔的謊言打破了修女的起誓;

而但她願用自己所有的财富和精力救助貧苦人群時,她又被餓狼反撲,成為捂醒冬蛇的農夫。

看完這部電影,我再也不想有一顆“聖母心”!

是以最終,她以前所執念的荊棘環、十字架和禱告用的聖具都成為火堆中的焚燒物,她還有信仰嗎?

布努埃爾并沒有直面回答這個問題,而是讓她在失魂落魄中敲了敲叔叔私生子的門。

她和這位對她一直有意思的堂哥打算在晚間找點樂子,玩着撲克牌這類被稱為“世俗人”才會耽戀的阿堵物。

她最終被影像推得越來越遠,終于被無形的上帝丢棄在了俗世的一隅······

看完這部電影,我再也不想有一顆“聖母心”!

這次,宗教沒有拯救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