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2年10月,抗美援朝進入決勝階段。美軍為了扭轉戰場上的被動局面,謀求在談判中的有利地位,片面宣布停戰談判無限期休會。10月14日清晨,美軍在北韓中部金化郡五聖山南麓村莊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向我軍發起瘋狂的進攻,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
△堅守在上甘嶺陣地上的志願軍戰士向敵人射擊
當天,美軍秘密集結在上甘嶺附近的18個炮兵營突然開火,一天之内向我軍陣地傾瀉了30萬枚炮彈,并出動飛機250架次,投下500多枚航空炸彈,密集的炮彈達到每秒六發。
△上甘嶺戰役中,我軍後勤人員付出巨大犧牲
電影《上甘嶺》
七連連長:什麼?什麼?我是七連連長,營長,你等一等,我的耳朵讓炮彈震聾了。指導員,你來聽!
指導員:是的。營長,我是七連指導員,我們已經把敵人的第十四次沖鋒打下去了,代價很大啊,現在我們隻有一個排的兵力了,是的,我們一定堅持到後勤部隊上來!
△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陣地的土石被炸碎了一至兩米
雖然雙方兵力懸殊,裝備差距極大,但在志願軍抱着必死決心的頑強抵抗下,陣地多次失而複得。雙方随後不斷向上甘嶺地區增加兵力和重武器,使上甘嶺發展為局部戰役規模。10月27日中午,奉命增援161高地的28歲的副排長孫景坤帶着9名戰士,扛着8箱手榴彈、2箱子彈沖上高地,他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孫景坤:上去以後陣地基本就沒有人,就有一個姓劉的是報話員。渾身都是血,我就準備要敵人上來以後,就一塊兒(同歸于盡)。和我一塊下來的就剩4個人。
△上甘嶺陣地一角
在志願軍兩個連防守地約3.7平方公裡的上甘嶺,美軍先後投入6萬餘人的兵力,出動3000架次飛機和170餘輛坦克,發射炮彈190餘萬發、投擲炸彈5000餘枚,如雨點般的炮火,把整個山頭足足削低2米。但是,志願軍防守部隊抵抗住了敵人的攻勢,激戰整整持續了43天,志願軍和美軍反複争奪陣地達59次,共擊退美軍900多次沖鋒。最終,志願軍守住了陣地,取得了勝利。
△志願軍戰士在坑道中接岩石上滴下的水
1956年電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号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在上甘嶺戰役中,湧現出黃繼光、孫占元、胡修道、牛寶才等衆多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1956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電影《上甘嶺》就取材于這次艱苦卓絕的戰役,為我們留下了抗美援朝戰争中一個個偉大而經典的瞬間。
△守衛在坑道口的戰士們
上甘嶺戰役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敵人的“金化攻勢”,此次戰役後,美軍再也沒有向志願軍發動過營以上規模的進攻,北韓戰局從此穩定在北緯38度線上。這一戰,不僅從軍事上打垮了敵人的攻勢,也打出了我軍的指揮藝術、戰鬥作風和團結精神,打出了國威軍威。以至于後來有人說,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
編輯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