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進注:各類“美國衰敗了”的文章很多,有些分析是事實的陳述、邏輯自洽;不過,有些判斷則可能失之偏頗(如最近因涉非法吸儲被捕的某“财經大V”的一系列文章)。恰好我和龐忠甲先生在10年前合著的《美國憑什麼》(2012年出版)介紹了美國的經濟、科技、軍事、教育、營商、民生等方方面面,現在看來并不過時。那就從4月2日開始,特選摘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

4-3-6 金融帝國崛起,遊戲規則大備
(接上)約翰 S.戈登(John Steele Gordon, 1944-)在他的著作《偉大的博弈》中這樣寫道:“惠特尼的醜聞徹底改變了原來的力量均勢。道格拉斯(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和證交會迅速抓住了這個保守主義集團土崩瓦解的好時機。紐約證交所有了新的章程,交易所總裁成為一名拿薪水的職業經理人而不再是交易所的會員。”
惠特尼的覆滅,使得衛道士的勢力土崩瓦解,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在此之前,華爾街上的所有改革都從未觸動過交易所自身會員的利益,而這一次則完全不同了,它徹底改變了交易所的運作方式,使其開始真正為公衆 投資者服務,并為即将到來的華爾街巨大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陷入經濟大蕭條中的美國再一次被發生在大西洋彼岸的戰争所挽救,這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上次大戰的經驗證明,戰争給美國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是以與一戰初期不同,二戰的開始并沒有立刻将美國股市帶入低迷。相反,道瓊斯指數還略微上漲。但很快,随着戰争初期希特勒的節節勝利,悲觀情緒開始彌漫開來,華爾街陷入了長達三年的低迷的市場,交易量也嚴重萎縮。
但事實上,在股市下跌的同時,美國的經濟正經曆着新一輪的高速增長,公司盈利從1939年的64億美元激增到1942年的209億美元。除了戰争所創造的巨大需求以外,民用經濟也持續增長。而在戰争期間被嚴重壓抑的民用需求,如住房、汽車、家電等,即将催生戰後美國經濟的大繁榮。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随後的經濟繁榮、鞏固了華爾街作為美國和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華爾街從梧桐樹下交易開始,現在這裡是美國金融機構巨頭的所在地,集中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證券交易商、投資銀行、信托公司、聯邦儲備銀行、各公用事業和保險公司的總部;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财團開設的銀行、保險、鐵路、航運、采礦、制造業等大公司的總管理處,以及棉花、咖啡、糖、可可等商品交易所,真正成了美國和世界的金融、證券交易的中心。熙熙攘攘,盛況空前,無愧為環球第一通衢。
在這個曆史時期,有兩個人對華爾街的未來影響深遠,一位是美林(Charles Merrill,1885-1956),一位是格拉漢姆(Benjamin Graham,1894-1976)。
美林革命性地将連鎖店的營運模式引入經紀業務,建立了美林公司,使之成為一個觸角遍及全美甚至全球的超級金融機構。他同時嚴格教育訓練他的客戶經理們,使他們成為具有金融知識和誠信意識的新一代經紀人,進而一舉改變了華爾街經紀人的形象。更為重要的是,正是這些經紀人将股票第一次引入到美國中産階級家庭。
在格拉漢姆之前,華爾街沒有股票定價的标準,人們隻知道坐莊和投機,格拉漢姆通過自己的成功向人們證明了基本面研究的重要性。他使得“投資”這個概念最終在華爾街出現,并逐漸取代“投機”而成為主流。他開創了現代證券分析業,首次提出公司營運資本和現金流等概念,這些概念使得理性投資成為可能,現在已經成為全世界所有的股票分析師們分析上市公司價值的基本工具。格拉漢姆是以被譽為證券分析之父、“華爾街院長”。
這一切,都為華爾街新的起飛奠定了基礎,華爾街一向被認為是美國主體經濟“主街”(Main Street)的附屬品,然而,随着華爾街在美國經濟生活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為:“華爾街就是主街”。
圖4-3-7 紐約證券交易所大廳内景
1954年,華爾街再一次迎來了長達十年的大牛市。股市經過多年滞後,終于反映了美國實體經濟在戰時和戰後的高速成長。而更具有重要意義的是,包括一大批養老基金、共同基金在内的機構投資者開始在證券市場出現,并逐漸占據主導地位。也是在這一時期,科技的發展使得交易所的技術裝備日新月異,新的股票自動報價機和數字計算機開始使用。
1962年至1963年之間,商品投機商安吉利斯精心組織了一場豆油囤積活動,但以失敗告終,華爾街上與他有關聯的兩家大經紀公司随之陷入困境。随着經紀公司的資産被清盤,公衆開始對他們存在經紀公司賬上的證券的安全性産生擔憂;雪上加霜的是,肯尼迪總統突然遇刺,于是恐慌像瘟疫一樣在華爾街上蔓延開來。最終,華爾街的經紀公司團結起來,采取了果斷的自救行動,交易所出面為這兩家經紀公司的破産承擔責任,才使得這一次金融恐慌得以平息。
為了防止今後單一金融風險再次擴散為金融系統風險,紐約證券交易所與投資銀行于1964年第一次建立了風險基金。在華爾街的曆史上,交易所和經紀人委員會曾一緻采取行動抑制過度的投機行為,投資銀行也曾一緻要求上市公司出具年度報告和獨立的會計報表,這一次,華爾街的參與者們再一次團結一緻,他們意識到有着超越各自利益的共同利益,需要大家共同維護。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後期到七十年代初期,美國經曆了一個充滿不确定性的時代。越南戰争、通貨膨脹、石油危機以及伴随而來的股市低迷,使得華爾街再一 次陷入困境,“華爾街即将滅亡”的論調再次出現。但是,在這一片哀聲之中,那些将會給華爾街帶來巨大繁榮的變革正在悄悄地發生。(待續)
2011年10月寫于紐約哈德遜河畔
(思進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為思進原創。【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原作者個人的論述和觀點,敬請讀者自行判斷。内容或者資料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具體投資建議、不作任何商業用途、更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