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首發于皮皮電影
皮皮電影 / 每天一部精彩電影推薦
法國哲學家羅蘭·巴特認為攝影的真谛是“這個存在過”。
“我看到這個東西曾經在那裡,在無限與那個人(攝影師)之間的地方存在過;它曾經在那裡存在過,但很快就被隔開了;它絕對存在過,不容置疑地存在過,但是已經被移走了。”
這種觀點在電腦修圖和一鍵美顔橫行的今天,顯得不為可信。但在上個世紀,攝影就是真實的象征。

隻不過攝影的真實終究還是表層的真實,至于深層的真實,下面這部電影給出了一個完美的答案。
《無主之作》丨2018
Werk ohne Autor
導演 / 編劇: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
主演:湯姆·希林 / 塞巴斯蒂安·科赫 / 葆拉·貝爾 / 莎斯琪亞·羅森道爾 / 奧利弗·馬蘇奇
導演是有“德國李安”之譽的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名字很拗口難記,但是他的過往作品你一定知道。
處女作《竊聽風暴》,33歲時拍出,曾獲得第79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豆瓣評分高達9.1,穩居豆瓣Top44。
第二部作品《緻命伴旅》,典型的好萊塢商業懸疑片,2011年上映,男主德普,女主安吉·麗娜朱莉,雖口碑遠不及《竊聽風暴》,但也算中規中矩。
這兩部影片也是弗洛裡安從影前20年僅有的兩部長片作品。
一直到去年上映的《無主之作》。
弗洛裡安用個人第3部作品再次向全世界證明了自己超強的導演功力。
影片不僅在豆瓣上拿下了8.5的高分,還獲得去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威尼斯金獅獎的提名。
可惜在這兩大獎項的争奪中,《無主之作》都惜敗給了同一部影片《羅馬》,不過其本身散發的光芒也未被削弱分毫。
《無主之作》講述了現代德國從1937年到1966年之間30年來的劇變。
這其中包括希特勒政權的興衰、二戰、納粹種族政策、優生學、德國因戰敗被分為東西德、東德政府建起柏林牆等事件。
時間跨度皆為30年,時長同是3小時,這很難不讓人想起王小帥的《地久天長》。
如果說《地久天長》以一個家庭為載體講述時代變遷,那《無主之作》則是以一個藝術家kurt從幼年到中年的成長經曆為載體,講述了一段有關“真實”的曆史。
故事開始于1937年。
在德累斯頓的“頹廢藝術”展上,姨媽伊麗莎白指着康定斯基的一幅畫,待四下無人後對年幼的kurt輕聲說:“别告訴别人,我喜歡這幅畫。”
更令人詫異的是,藝術展的從業人員指着康定斯基的“點線面”作品告訴遊客:"這種畫小孩也能畫出來。"
而康定斯基是現代抽象藝術在理論和實踐基礎上的創始者,他的畫作被公認為藝術的象征。
這樣一位現代藝術的先驅者,為何在這裡被貶低得一文不值?
這就要聯系當時德國的社會背景。
20世紀上半葉,現代派藝術如日中天,納粹卻對此深惡痛絕,他們認為現代藝術是“病态的、違反道德的、猶太的、反德國的”。
甚至早在20世紀20年代,納粹黨就已經為現代藝術冠上了一個罪名:頹廢藝術(Entartete Kunst)。
在1937年,納粹黨搜集650多件現代主義藝術作品,專門在全國舉辦了“頹廢藝術”巡回展覽。
為了能讓群眾對現代派藝術産生厭惡,政府雇傭的解說員在解說中極盡各種污蔑之能事。
kurt跟姨媽伊麗莎白所看的,就是其中一場。
極權制度中,藝術沒有自由,約等于技能。藝術家也不再是藝術家,而是勞動者。
在這種大環境下,能夠坦然說出“我喜歡這幅畫”的伊麗莎白,無疑真正地懂藝術。
同時,她也是周圍人眼中的“瘋子”。
因為癡迷于音樂,伊麗莎白會在停車場請幾位大巴司機同時按響喇叭,而她自己則像一個指揮家一樣揮動雙手,沉迷于這場由高音“la”組成的音樂會中。
La,在伊麗莎白看來,是最進階、蘊藏着所有音樂力量、生命力量、宇宙力量的音符。
她裸露着身體,彈奏着鋼琴。
“人們在尋找構成世界的公式,可它就在這裡,在琴鍵上,在桌子上,甚至在我的腦袋上。”
伊麗莎白毫無顧忌地展示着美好的身體和面容,用煙灰缸不停敲打自己的頭部演奏出“la”,完全不在意順着臉龐蜿蜒而下的鮮血。
她找到了這個世界的真相,卻也是以被送進精神病院、被強迫絕育、被送進毒氣室殺死。
然而無論發生什麼殘酷的事,她始終對kurt重複着一句話:永遠不要把你的目光從真相上移開,所有真實的東西都是美好的。
對于《無主之作》188分鐘的時長來說,伊麗莎白所占的時間寥寥,但她卻是整部電影的核心所在,甚至可以說是藝術的精神所在。
伊麗莎白敢于面對自己,面對真實,在藝術中癡迷、癫狂。
就像李滄東《燃燒》中,女主在夕陽的光輝中裸身起舞一樣,伊麗莎白在停車場跟着喇叭聲揮動雙手、在鋼琴前一絲不挂地演奏,她們都抵達了生命最原始、最真實的狀态。
尼采從瓦格納的演奏中得到靈感寫下《悲劇的誕生》,謝林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豪普德曼也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世間很多東西看似無關,但藝術可以使之相通。
得到伊麗莎白追求藝術精神真傳的Kurt,長大後也在麥田中奔跑着、狂喜着告訴父親,自己發現了這個世界的奧秘。
即便去印刷廠工作,他不用模闆就能寫出一手标準的印刷體。
在下班時間用工廠的筆,偷偷畫着自己喜歡的畫。
後來考上了東德的美術學院,學習“社會現實主義”的畫作。
即使課堂上畢加索成為“不知廉恥的形式主義者”,即使畫的都是偉光正的寫實風格宣傳畫,kurt也能樂在其中。
在這裡,kurt隻領會了藝術創作的三分之一,即臨摹真實物體。
幸運的是,kurt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一名非常美麗的女子,和姨媽同名也叫伊麗莎白。
兩人男才女貌,天造地設,非常迅速地墜入愛河、上床、懷孕、結婚。
下一個三分之一的實作,則是由妻子伊麗莎白開啟的。
kurt攜妻子逃離東德,來到了藝術風氣更為開放的西德,進入了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遇到了人生中的指路老師。
教授Antonius告訴kurt藝術創作中最重要的兩點:自由和自我。
首先,藝術家“不要去選擇一個黨派,選擇藝術。
隻有在藝術中,自由才不是幻想。”
其次,藝術創作需要“個性”和“自我”,否則隻是“手工作品”。
教授告訴kurt:“笛卡爾(René Descartes)曾經懷疑一切,懷疑所有産生幻覺、欺騙、想象的事物,而最終這一切思考産生的不确定性,被他稱之為“我”。”
這段話啟發了kurt,他燒毀了從前的作品,開始尋找自我。
藝術創作剩下的最後那三分之一,則是由kurt在藝術上的啟蒙者姨媽伊麗莎白觸發的。
她的那句“所有真實的東西都是美好的”提醒了kurt,他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
即臨摹真實的照片,完成之後再用刷子模糊化處理。
kurt發現人們都不喜歡自己的照片,卻很喜歡自己的畫像,或許是覺得“照片的真實是複制的,繪畫的真實卻是内心的”。
故此,kurt也拒絕為自己的作品做出解釋,因為每個看客都可以是作者,都能把自己的經曆、情感投射到繪畫作品上。
這就是《無主之作》的由來和精髓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故事原型是藝術家格哈德·李希特。
格哈德曾創下在世藝術家最高拍賣價格紀錄,被譽為“最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
他的姨媽瑪麗安在1945年因由“精神分裂症”被納粹實行了絕育及安樂死,格哈德的第一任妻子也叫作瑪麗安。
像大多數被改編的真實人物一樣,格哈德先生對電影也不滿意,他認為這不是一部合格的傳記片。
其實格哈德不滿意是正常的,因為從人物、劇情角度來說,《無主之作》的确說不上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傳記片。
它太美了。
有人說,《無主之作》是一部“能把你釘在座位上三個小時不敢移開目光的傑作”。
這個評價可能有過譽之嫌,但客觀來說影片确實美得讓你挪不開目光。
光是演員長相就足夠“美”。
德國電影獎影帝湯姆.希林扮演成年後的kurt,不僅樣貌頗有年輕時的“小李子”之風範(劃重點,年輕時),演技也非常突出,将藝術家從迷茫到堅定的探索之路诠釋得非常到位。
還有葆拉·貝爾和莎斯琪亞·羅森道爾出演的兩個伊麗莎白。
兩位女演員全裸出境,美到“一切變得不浪漫起來,愛上你成為太容易的事”。
同樣,影片中攝影及鏡頭的調用也足以用美輪美奂來形容。
例如姨媽伊麗莎白在停車場時的360度旋轉鏡頭,把觀衆帶進情緒裡,讓一切瘋癫成為理所當然,成為極緻的真實,那一笑更是讓人沉醉。
再如kurt在繪畫時,鏡頭從外面拍進去,他瞬間成為了畫的一部分。
與那句“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别人的夢”有異曲同工之妙。
《無主之作》的攝影和光線随着劇情和内容的變化而變化,與影片的主題一樣,超越表層真實,進入深層真實,加入了寫意的部分。
這一切背後的功臣——攝影師凱萊布·德夏奈爾也不得不提。
從1984年的《太空先鋒》到2018年的《無主之作》,他已經六次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了。
然而無論是影片所借鑒格哈德先生的人生經曆,還是精緻的演員、攝影、光線、構圖,都不過是導演用來揭示藝術真相的工具。
“隻有藝術家才能在這場災難之後,讓人們重新獲得他們追尋的自由。”
時代所造成的悲劇終會随着時間過去,唯有人類借藝術追尋自由和自我的精神會永垂不朽。
文/皮皮電影特約作者:童雲溪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