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為一名愛貓且愛畫貓人士,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大師歌川國芳将這種動物的神情和姿态描畫得淋漓盡緻。
談到貓,人們想到的更多是“冷漠”“疏離”……而不隻是單純的可愛。它們對于主從關系似乎不那麼認同,傾向的更多是互相之間的平等。它們需要建立自己的獨處空間,但偶爾撒起嬌來卻也讓人無法抗拒。正是如此,得到越來越多人,特别是藝術家或文學大師的傾心。
伶俐多變:
文學與繪畫中的貓形象
供圖、支援/大英圖書館
■ 19世紀英國著名插畫家路易斯·韋恩以愛貓和擅于畫貓聞名于世。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書本裡的“貓”</h1>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貓在西方文化中被認為是巫女的朋友、寵物,也被認為是撒旦的化身、地獄的使者,并不讨喜。很久之後,貓才被主流認可,成為絕大多數人家裡的一員乃至懷中愛寵。特别是一些文學藝術大師,更是視其為互相倚賴的人生伴侶。美國著名小說家厄尼斯特·海明威愛貓成癡早已不是什麼新鮮話題,日本的三島由紀夫、村上春樹,國内的錢鐘書、老舍等知名作家對貓也是情有獨鐘。可以看出,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無論貓在中西方文化中所代表的形象正面與否,以其為主角的書籍、繪畫、藝術品以及動畫電影等,越來越多,層出不窮,而且總是能獲得大批擁趸。
寫出了《灰姑娘》《小紅帽》《林中睡美人》等多部脍炙人口童話故事的“法國兒童文學之父”夏爾·佩羅(Charles Perrault,1628~1703),是17世紀法國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還有一部關于貓的經典童話—《穿靴子的貓》(Le Matre chat)為大多數人所知,流傳已久。
■ 童話劇《穿靴子的貓》海報,1887年。
這個創作于1697年的童話故事,語言簡潔生動,情節曲折離奇、引人入勝。故事講述了一隻名叫布斯(Puss)的貓兒,依靠一雙有“魔法”的靴子和非凡的智慧,破除重重困難,幫助貧困潦倒的主人—磨坊主的小兒子赢取公主芳心,最終獲得圓滿結局的故事。
■ 《穿靴子的貓》插畫,2016年,由弗雷德裡克·沃恩公司出版。
佩羅的童話廣受大衆歡迎的原因在于他善于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為讀者展開一個充滿濃厚夢幻色彩但又合情合理的美好情景,将普羅大衆的願望和理想置于幻想的背景之中,與現實相交,充滿生氣。他借布斯這隻機靈聰敏的貓咪,指代那些善用智慧對抗統治階級暴虐行徑的人群,贊頌他們為争取平等和自由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 《穿靴子的貓》插畫,英國維多利亞時代。
2011年《穿靴子的貓》還被美國夢工廠工作室改編為動畫電影搬上大銀幕,和原著中的角色稍有差別。電影中的布斯化身為穿着靴子、腰間佩劍、音色低沉的西部劍客,扮演了如佐羅(Zorro)一般劫富濟貧的英雄角色。劇中還有另一隻名叫軟爪妞(Kitty Softpaws)的雌貓,身手不凡,和布斯攜手經曆了一場冒險之旅。影片中的貓兒都極善于跳弗朗明哥(西班牙傳統舞蹈),有一幕是布斯和軟爪妞在節奏感極強的背景樂中拍掌、踢踏舞步、環繞交叉、眼神交彙的劇情,極富感染力。貓特有的柔軟體态在舞姿中展現得淋漓盡緻,觀者似乎已然忘卻它們貓的身份,而是驚呼兩位舞者高超的舞技和沉浸其中的情緒。
■ 動畫電影中,布斯和軟爪妞在音樂聲中踢踏起舞,充滿活力。
享譽世界的童話故事《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是英國作家路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1832~1898)的一部作品,這部童話中也有一隻奇異的貓咪—柴郡貓(Cheshire Cat)。它是一隻幻化無常的短毛貓,總是咧着大嘴微笑着飄來蕩去,碩大的綠色雙眼和鋸齒般的尖牙讓它的笑容優雅而略顯詭異,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看,但柴郡貓卻是整個故事中最受青睐的角色之一。特别是它可憑空出現又會随時消失,消失後笑容還懸挂于半空中的場景更讓人印象深刻。如今很多西方人還會把露齒傻笑的人稱為柴郡貓。
■ 1871年,英國漫畫家和插畫家約翰·坦尼爾(Sir John Tenniel)為《愛麗絲夢遊仙境》創作的插圖,圖中柴郡貓露出标志性的笑容,俯視着樹下的愛麗絲。
《特别的貓》(Particularly Cats)是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1919~2013)的一部非虛構類代表作。多麗絲也是出了名的愛貓之人,曾寫道:“在我與貓相知、一輩子跟貓共處的歲月中,最終沉澱在我心中的,卻是一種幽幽的哀傷,那跟人類所引起的感傷并不一樣。”
多麗絲對貓的觀察細緻入微,将自己對這種小動物的情感融于書中,用細膩的筆觸和語言将人與貓之間的動人故事細細道來,向讀者講述一隻隻讓她歡喜也讓她憂愁的貓。這些貓兒構築了一個生命力十足的世界,通過它們讓人審視并深思背後所隐藏的人性。
美國作家艾莉森·納斯塔西(Alison Nastasi)曾出版過一本有趣的攝影集《Artists and Their Cats》(藝術家和他們的貓),在其中收錄了包括巴勃羅·畢加索、阿涅斯·瓦爾達、薩爾瓦多·達利、馬塞爾·杜尚等50多位知名藝術家與他們貓咪的珍貴合影,讀者從中能看到這些大師和自己貓咪相處時所呈現出的另一種神情和狀态。在艾莉森心裡,貓和藝術家一樣都充滿了神秘色彩,特立獨行。貓和狗雖同為寵物,和人類也相處了千年之久,卻似乎從未被完全馴化,它們并不渴求從主人那裡獲得很多關注,是以與藝術家之間能保持一種互利共生的關系,既可以激發主人的靈感和創作力、增添生氣,又可以享受各自獨處時光,不會互相打擾。
■ 1865年,路易斯·韋恩為輕音樂作曲家P·布卡羅西(P.Bucalossi)繪制的三隻在跳波爾卡舞(Polka,一種捷克民間舞蹈)的虎斑貓。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傳奇“韋恩貓”</h1>
19世紀英國著名插畫家路易斯·韋恩(Louis Wain,1860~1939),以愛貓和擅長畫貓聞名于世。1860年,韋恩出生于英國倫敦東北部的克勒肯維爾(Clerkenwell)。因患有唇腭裂,醫生建議他在十歲之前先别去上學,以免年紀太小無法承受周遭的嘲笑和欺辱。但這之後造成了韋恩在學校十分孤僻,無法和老師同學正常相處。逃學、在街頭徘徊是他度過大部分童年時光的方式,直至後來他進入西倫敦藝術學院,也就是現在的倫敦藝術大學學習後方才找到了一件他喜愛而能全情投入的事情—繪畫。
23歲那年,韋恩和妹妹的家庭教師艾米莉·理查森(Emily Richardson)成婚,艾米莉養了一隻小貓彼得(Peter),一開始韋恩以它為模特畫了很多素描,在這個過程中他漸漸迷上了這種小動物。艾米莉還建議他多創作一些以貓咪為主題的畫作并給報社投稿。1886年,韋恩為《倫敦新聞》聖誕版畫了一幅《小貓的聖誕晚會》。這是他第一幅把貓咪拟人化的作品,畫中150隻貓被賦予了人的動作和神态。它們自如地站立行走,穿戴考究、舉止優雅,在晚會中聊天、唱歌、跳舞、玩樂,每一隻都各有不同,十分有趣。這幅作品讓韋恩一舉成名,大獲成功。
■ 路易斯·韋恩所繪的《小貓的聖誕晚會》一畫中,100多隻貓咪穿戴考究、舉止優雅、姿态不一,但個個活靈活現。
從此以後,韋恩的貓咪畫風靡坊間,廣受歡迎。這些貓在他的畫作裡身着時髦衣衫,品茶、飲酒、打高爾夫、賞歌劇、打牌、釣魚,雖然舉手投足和人類并無二緻,但又沒有丢失貓的天性和習氣。人臉有千萬種神态,而從這些貓兒臉上也能尋覓到豐富的神情:優雅、自信、狡詐、陰郁、冷漠,是每一隻“韋恩貓”特有的氣質,它們或許不是正常意義上的可愛,但卻能牢牢抓住人們的目光。韋恩曾在《紐約時報》上說:“當一個人在畫貓的時候,他的注意力必須更多集中在畫紙上而不是動物身上,由此他才能不斷形成新的想法。”
韋恩并不隻是單純地迷戀創作中的貓,他作為一名愛貓人士還活躍于多個動物保護組織和團體。在1898年至1911年期間,他還擔任了國家貓協會(National Cat Club)的主席。
■ 創作中的韋恩和他的小貓。
但艾米莉後來患上癌症不幸去世,這對韋恩打擊很大。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整個社會對藝術作品的需求急劇下降,他的經濟狀況一天比一天差。而作為家裡的唯一男性,一直與5個妹妹一起生活的韋恩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雪上加霜的狀況讓他的精神開始出現問題,情緒極不穩定還偶有暴力行為,最終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幸好在一些英國名流的資助下,成立了一個專門幫助韋恩治病以及生活的基金。1930年韋恩住進倫敦北部赫特福德郡(Hertfordshire)的一家醫院,度過了人生最後的十幾年。那裡景緻優美,還有一群貓兒與之相伴。雖然飽受疾病摧殘,但韋恩筆耕不辍,并且還是以貓為繪畫重心。雖然也許因為病情的緣故,畫中的貓咪越發抽象,似乎迷失了方向,漸漸看不出形态,最後甚至變成了如萬花筒中的碎片一般,繁複零亂,但喜歡的人卻覺得是一種病态美,有着别樣的感官刺激,他們稱這些貓為“萬花筒貓”。韋恩不同時期的作品風格與其精神狀态高度吻合,它們之間所激發的關聯奇妙、讓人沉溺。這些作品日後也被當成心理學和精神病教科書的案例,反複研究。
■ 在生病初期,韋恩貓雖風格和此前有所不同,但還能看出貓的形态。
■ 随着韋恩病情加重,畫筆下的貓咪越發抽象,漸漸無法分辨形态。
■ “萬花筒貓”充滿強烈的視覺感官刺激,在不斷的層疊中幻化出越來越豐富的線條和圖案。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日本 “貓文化”</h1>
在日本的很多文學作品和繪畫作品中,貓的身影屢見不鮮。自公元6世紀中葉跟随船隻從中國進入日本後,貓便以其獨特的氣質進入日本群眾的生活,獲得喜愛。日本平安時代散文集《枕草子》和長篇小說《源氏物語》等書中都有關于貓的描寫,它們是日本貴族的寵物,直到江戶時代才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中。因其“貴族氣質”,日本人對貓可以說非常癡迷,對貓的感情已成為這個島國文化的一部分,所謂的“貓文化”在日本的文學繪畫和動漫影視作品中都多有展現。
■ 正在洗漱的貓兒,一舉一動與常人無異。
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大師歌川國芳(Utagawa Kuniyoshi,1798~1861)便是一位愛貓人士。他不僅在居所四處養貓,據說就連作畫時懷中也抱着貓。這一動物最日常的生活狀态在歌川國芳精煉的筆觸勾勒下靈動盡顯。在其畫作中,貓咪并不以可愛示人,它們或偷魚耍賴,或撓頭搔癢,或哈欠連天,或盤踞角落中懶态畢現。除此之外,歌川國芳也将貓描畫成人的形态,以其為載體來表現江戶時代普羅大衆的日常生活。貓咪們身着日式衣物,體态多樣,細看會發現它們服裝上的紋飾都是小魚、鈴铛等标志性的、貓喜歡的東西,心思頗為巧妙。這些貓如人一般或醉酒起舞,或抱琴低唱,或頂球雜耍,或聚集遊街。歌川國芳還在旁邊加以幽默诙諧的注解,使畫作更富蘊意,可見其對貓的癡迷非同一般。
■ 歌川國芳把他對人的觀察借由貓咪展現出來,所呈現出的貓的姿态細膩多變,筆觸敏銳而精煉,每一隻還加上了幽默的注解。
夏目漱石(Natsume Soseki,1867~1916)是日本著名小說家,有“國民大作家”之稱,其代表作、長篇小說《我是貓》倍受好評。這部花費兩年多時間完成的小說,是以一位家境貧寒的教師家中的貓為主角,把它拟人化後幻成一隻愛思考而又有見識的貓,以貓的視角來觀察人類心理的故事。淋漓盡緻地反映了20世紀初日本中小資産階級的思想和生活,對明治“文明開化”給人們精神世界帶來的不好影響進行了尖銳的批判。
■ 畫中演員動作滑稽、表情幽默,腳邊的小貓兒似乎也跟随他左右擺動、上蹦下蹿。此畫大約創作于1755年至1810年之間。
日本著名繪本作家佐野洋子(Yoko Sano)在2004年出版過一本《活了100萬次的貓》,也是她的代表作。書中講述了一隻經曆了100萬次生死的虎斑貓的傳奇故事。這隻貓得到過100萬個主人的寵愛,有國王、有小偷、有老人、有小女孩,每一次他們都因得到這隻貓而歡喜,也都因為這隻貓的離去而傷懷。相反這隻貓卻毫不在意,不動情不流淚,就這麼孤傲地活了一世又一世。直到它愛上一隻白貓,才第一次有了心動的感覺,找到了活着的意義。而當心愛的白貓死去,這隻100萬年都未動情的貓咪失聲恸哭,而後也安然離世。佐野洋子用樸實簡潔的圖畫和文字探讨了一個關于生命的永恒主題:生、死與愛。這是一本适合大人看的寓言故事,而孩子們也能從中獲益,認識愛、付出愛、得到愛。
■ 日本民間故事書中的插畫,屏風上的幾隻貓兒尤為搶眼,1905年。
日本攝影師荒木經惟(Araki Nobuyoshi)的《愛貓奇洛》一書中,除了記錄他對亡妻的追思,還收錄了上百幅他的愛貓照片,細膩溫柔地捕捉着這隻小生物每一個鮮活的瞬間,讓這些時光影像陪伴他度過多年歲月。
此外,大衆熟知的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村上春樹和谷崎潤一郎等也都是愛貓之人,他們一生中大部分時光都與貓為伴,互相依偎。日本學者鈴村和成在《村上春樹·貓》一書中,對村上春樹的作品進行分析,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妙趣橫生的“村上春樹·貓”的世界,其中還一并講述了三島由紀夫和貓以及谷崎潤一郎和貓之間的故事。
■ 歌川國芳對貓咪神情姿态的把握源于他“愛貓成癡”的個性。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4">熒屏銀幕上的“貓”</h1>
相較于那些書籍繪畫作品中或優雅迷人或狡黠多變的貓,有隻名叫湯姆(Tom)的貓卻以其笨拙滑稽的形象陪伴了好幾代人的童年,它和那一隻名為傑瑞(Jerry)的小老鼠彼此視為最強勁敵,每時每刻都在鬥智鬥勇,即便多數時候總是湯姆被傑瑞愚弄,黴運不斷。這一對冤家時而水火不容、打鬥不斷,時而又握手言和、稱兄道弟的故事,各種整蠱對方的花招層出不窮,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笨貓”和“機靈小老鼠”啼笑皆非的劇情。
美國好萊塢動畫界“傳奇人物”,動畫導演約瑟夫·巴伯拉(Joseph Barbera,1911~2006)和另一位動畫大師威廉·鄧拜·“比爾”·漢納(William Denby“Bill”Hanna,1910~2001)在1940年所打造的這部《貓和老鼠》,多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和艾美獎最佳動畫短片獎,堪稱一部極為成功的佳作。雖然故事的主角是一對貓鼠,但所呈現的并無真實動物界中适者生存的殘酷,雖互為天敵,但這兩位“鄰居”也隻是為了一些瑣碎和紛争追逐打鬧,加上大量诙諧幽默情節的注入,總能令人捧腹大笑,是一部難得的老少皆宜的經典動畫劇集。
■ 約瑟夫·巴伯拉讓湯姆和傑瑞這對“歡喜冤家”成功地成為大小朋友都喜歡的經典動畫影像。
不過湯姆貓可不是第一隻出現在動畫裡的貓。1919年《菲利克斯貓》(Felix The Cat)面世,這隻充滿好奇心、喜愛惡作劇的小黑貓是美國20世紀上半葉最受歡迎的動畫角色。其創作者是被稱為“菲利克斯貓之父”的漫畫家奧托·梅斯莫(Otto Messmer,1892~1983)。作為第一個有思想、有主意、有作為的卡通形象,同時也是第一個成為商品的卡通角色,菲利克斯貓在當時可謂風靡全美,連美軍第二戰隊都把它選作吉祥物。雖然後來它的光芒被“後來居上”的米老鼠所掩蓋,但對很多已上年紀的觀衆、特别是美國觀衆來說,它富有活力又時常焦慮踱步的經典形象依舊深植腦海中,不曾散去。時至今日,菲利克斯貓依舊風頭不減,不僅是美國海軍航空兵某中隊的幸運徽章,在各大遊行上也常常能見到它的黑色身影。
■ 一支菲利克斯貓的遊行隊伍。數十名身穿印有菲利克斯貓經典形象衣服的遊行人員拉着一隻巨型充氣菲利克斯貓穿街而過,煞是壯觀。
1978年誕生的美國連載漫畫系列《加菲貓》(Garfield),由詹姆斯·羅伯特·“吉姆”·戴維斯(James Robert“Jim”Davis)創作。這隻總是一副好吃懶做模樣的大貓,以其标志性的橙黃色皮毛和慵懶肥胖的形象風靡全球,自誕生以來收獲了諸多粉絲,作為動漫角色可以說十分成功。“加菲”這個名字源于作者詹姆斯的祖父,一位脾氣暴躁、憤世嫉俗的大個子,這和脾氣古怪、虛榮自戀,以諷刺别人為樂的加菲貓極為相似。
■ 加菲貓以其标志性的橙黃色皮毛和慵懶可愛的形象風靡世界,自誕生以來收獲了諸多粉絲。
詹姆斯在前期創作時着力塑造加菲貓搞笑而又常以自我為中心的形象,後期加菲貓開始以兩腳行走的形象出現後,它的心理和行為特征越來越接近人類,漫畫主題也逐漸加入情景喜劇的成分,并更傾向于諷刺及黑色幽默。時至今日,加菲貓漫畫已連載40餘年,一天一幅,不曾間斷。
■ 在電影《加菲貓2之雙貓記》中,加菲跟随主人到了倫敦,開啟了又一場傳奇冒險之旅。
而在日本,将貓作為主角的動漫作品也不在少數,改編自日本著名漫畫家葵漫畫作品的電影《貓的報恩》便是其中代表之一。這是日本知名工作室—吉蔔力(Ghibli)于2002年推出的一部奇幻動畫電影。故事是從一名叫吉岡春(簡稱小春)的17歲女高中生在放學回家途中,意外救下一隻差點被車碾軋的貓兒開始的。被救下的貓咪居然以人類禮節向小春緻謝,有模有樣的樣子令她驚訝不已。原來這隻看似普通的貓咪居然是貓國王子,至此,貓國上下均視小春為大恩人,以貓咪特有的方式向她報答恩情。比如在小春的儲物櫃中放上精心包裝的老鼠,又或是在她家庭院栽滿貓尾草等,令小春哭笑不得。除了溫文爾雅的貓王子、睿智沉穩的貓男爵、體型碩大的肥貓胖胖、柔弱良善的白貓小雪、蠻橫無理的貓國王以及相貌不一但各有特點的大小貓咪們,在這部隻有75分鐘長的動畫影片中展示出了貓的多種個性,加上那些在動畫中被一一誇張并放大的戲劇化情節,使得整個故事趣味頗多。
■ 《貓的報恩》中呈現了相貌不一但各有特點的大小貓咪們,引領觀者進入一個神奇的貓咪國度。
此外還有風靡了半個世紀的“藍胖子”機器貓,那隻長相奇異卻俘獲了數量龐大粉絲的貓型機器人。據說當時,漫畫家藤子·F·不二雄家中突然闖入一隻小貓,踢倒了不倒翁玩具而使他産生靈感,把二者結合在一起,創作了一隻獨一無二的“貓咪”。而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卡通片《貓怪麥克》也是陪伴“80”“90”一代孩子成長的傑出動畫作品。還有奇幻動畫《夏目友人帳》中人氣極高的貓咪老師、《甜甜私房貓》中人見人愛的虎斑條紋小貓等,雖然這些貓角色大多隻是虛構,但它們不僅是孩童們的兒時伴侶,也是成人念念不忘的舊日回憶。
■ 2008年3月19日,哆啦A夢和大雄出席在日本東京舉行的“日本外務省動漫文化大使就職典禮”,哆啦A夢成為首位向海外推廣日本流行文化的“動漫文化大使”。
>>> End <<<
本文原刊載于《文明》雜志2019年06期
掃描封面右下方二維碼,關注《文明》雜志公衆号:WENMINGZAZHI,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文明》雜志淘寶店訂閱:打開淘寶app,複制連結并搜尋進入店鋪,即刻訂閱各期文明雜志https://shop177692594.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
版權聲明:《文明》雜志所使用的文章和圖檔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随時與我們聯系及時處理。版權作品,未經《文明》雜志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将被追究法律責任。客服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7135553/671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