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與神同行:罪與罰》:給予我們赦免的,是忏悔而不是牧師

世上皆有法,陰間也是如此。

《佛說壽生經》中寫道:

人死後成為亡者,會在陰間49天内接受7道審判,7位閻王進行謊言、懶惰、不義、背叛、暴力、殺人、天倫的審判,通過所有審判的人方得投胎轉世。

這便是佛教的生死輪回。以此為世界觀,2017年,南韓推出了一部科幻神作——《與神同行:罪與罰》。

《與神同行:罪與罰》:給予我們赦免的,是忏悔而不是牧師

今世之後,來生以前,七大判官,七重地獄,三名地獄使者與一位正義死者在地府開始了一場為期七七四十九天的審判之旅。

作為一部耗資400億韓元的科幻電影,《與神同行:罪與罰》改編自南韓熱門同名漫畫《與神同行》,它以1441萬的觀影人次位居南韓影史亞軍,僅次于《鳴梁海戰》(1761萬人次),堪稱國内第一科幻大片。

然而,盡管電影中打鬥場面行雲流水,各種特效眼花缭亂,但科幻外衣下,電影最終探究的,仍是人性的善惡。至于對“人性”充斥的感情色彩,抽絲剝繭之後,呈現給觀衆的,并非鞭撻而是褒揚。

佛教強調業因果報,正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與神同行》所建構的就是這樣一個講究因果循環的陰間世界。

金自鴻,消防員,在一次救援行動中不幸墜樓而亡,成為正義死者,即亡者中的貴人。

江林、解怨脈、李德春,陰間三使者。作為辯護人,金自鴻死後,他們帶領其前往陰間接受審判,與神同行之路就此展開。

不同于人世法官的能力局限,地府判官對凡人的一切了如指掌,在他們面前,不僅所有善惡之舉無所遁形,連一些虛妄之念也會被其察覺。

這就是上帝視角下絕對真實的世界,審判的,也是絕對真實的人性。

《與神同行:罪與罰》:給予我們赦免的,是忏悔而不是牧師

而将一位正義死者作為影片被審判的主角,算得上《與神同行》的最獨到之處。摒棄理想狀态下“善與惡的天然對立”,把善與惡融為一體,這樣一種演繹或許呈現得才是最完整、最寫實的人性。

金自鴻他并非一般的死者。他是貴人,是一個一生寫滿正義與勤勞的善良之輩,白天舍生忘死滅火救人,晚上馬不停蹄兼職打工。就是這樣一個人,雖因正義死者身份免于“不義、背叛”兩重地獄的起訴,但還是未能全身而退。

罪行由輕到重,他仍需依次接受“殺人、懶惰、謊言、暴力、天倫”這剩下五重地獄的審判。在這之後,一系列不為人知的過去逐漸被揭開。

《與神同行:罪與罰》:給予我們赦免的,是忏悔而不是牧師

殺人地獄裡,金自鴻曾因害怕危險擔心自身安全而錯過了解救同僚的最佳時間,間接害死同僚;懶惰地獄裡,金自鴻親口承認努力工作隻是為了賺錢,他信仰金錢,也甘願成為金錢的奴隸;

謊言地獄裡,金自鴻冒充死去的同僚給其女兒寫信,還一直以成家立室、幸福美滿來欺騙母親;暴力地獄裡,金自鴻曾在年少時殘酷毆打營養不良的瘦弱弟弟;天倫地獄裡,金自鴻更是一度想用枕頭捂死自己的母親,并在那之後離家出走至死未歸。

善良背後隐匿的陰暗,終随着一層層審判現于人前。

莎士比亞曾說:人生有如一塊用善與惡的絲線交織成的布;我們的善行必須受我們過失的鞭撻,我們的罪惡卻又賴我們的善行把它掩蓋。

《與神同行》裡也并沒有純粹的善與惡,有的隻是善與惡互相交織的沖突體。金自鴻既是一位英勇正義的消防員,也是有着陰暗面的“僞君子”。善與惡相交,并不沖突,因為這就是真實的人性。

至于影片中的七重地獄,與其說是來自地府的審判,不如說是每個人對自我一生的反思。神明知曉一切,作為行事主體的我們和他們一樣,也最能清楚自己内心深處不為人知的卑劣。謊言、懶惰、不義、背叛、暴力、殺人、天倫,作為看客的我們,又能經得起幾重審判?

呈現真實人性的善與惡,進而引起觀衆對自我的反思,這算得上是《與神同行》的深層意義,但又不僅限于此。

《與神同行:罪與罰》:給予我們赦免的,是忏悔而不是牧師

電影中,金自鴻所犯下的陰間五宗罪裡,殺人、懶惰、謊言這三項罪名都在三位使者的辯護下成功洗脫:

雖間接導緻同僚喪生,但同一時間,金自鴻救下8條人命;之是以信仰金錢,則是為了給母親治病,給弟弟金秀鴻交學費;寫信給死去同僚的女兒、欺騙自己的母親則是為了讓她們燃起生活的希望。

從上帝視角來看,金自鴻的确有罪,但,凡是不以滿足個人私欲的過錯,在神明那裡,均可以得到原諒。

然而在“暴力”與“天倫”地獄裡,金自鴻卻是十足的犯罪者。

母親重病難愈,弟弟營養不良,一家人生活難以為繼,為了免于苦難,金自鴻決定先捂死母親,再與弟弟服安眠藥。拿着枕頭猶豫不決時,弟弟發現了,極力勸阻,金自鴻發洩似的毆打弟弟,之後帶着愧疚離家出走。

《與神同行:罪與罰》:給予我們赦免的,是忏悔而不是牧師

舉心動念無不是罪,即便事出有因,但觸犯的依舊是“弑母之罪”。更何況,對于這一切,兄弟倆以為不知情的母親,原來從頭到尾都知道。為了增強故事的沖突性,《與神同行》在每一層審判中都設定了反轉,而關于母親的知情,則是影片的最大戲劇性看點。

當真相全部攤開,罪行也昭然若揭。比起曾經妄動的“弑母之心”,讓無辜的母親飽受錐心之痛卻從未懇求原諒,這才是金自鴻最大的罪孽。此時此刻,他該何去何從?

影片最後并沒有僅僅停留在“引發世人的自我反思”這一層面,如果這樣未免過于狹隘。反思過後,如何自我救贖?這才是更為重要的主題核心。

借助金自鴻,《與神同行》給予了我們答案。

得知母親一直明白自己的負罪感,也一直在等待自己回去,金自鴻十分懊悔。

“我願意接受懲罰,什麼懲罰都可以,拜托讓我見我媽一面,我要跟我媽說我錯了。”

“活着時沒做的事死了才想着做麼,我已經給了你足夠的時間,足足15年。”

很遺憾,遲到15年的真心道歉,人世的母親未能聽到,金自鴻,也未能得到母親的原諒,面臨着定罪判刑的後果。此時,使者江林、解怨脈,幫助也已成為死者的金秀鴻進入了母親夢裡,代替哥哥說出真相。

《與神同行:罪與罰》:給予我們赦免的,是忏悔而不是牧師

《與神同行》的設定很殘忍,意外死亡的不隻是哥哥金自鴻,即将退伍的弟弟金秀鴻也在哥哥死後不久被戰友“誤殺”,成為了冤魂。作為影片的支線劇情,“金秀鴻的冤死事件”雖獨立發展但卻服務于主線,弟弟最終在母親的夢裡向母親坦誠了當年的事情,解釋了哥哥的愧疚與自責。

“我的孩子,你們沒做錯任何事,都是媽媽的錯,知道了嗎?是媽媽的錯,對不起,我的兒子,我愛你們。”

《與神同行:罪與罰》:給予我們赦免的,是忏悔而不是牧師

原本不會說話的母親在夢裡開口了,她深知兒子的無奈,是以她知道真相卻從未怨恨。即便在看到眼前的枕頭時有過驚慌絕望,但她最終選擇的,仍然是原諒自己的孩子。

“人類都是有罪的,但隻有少數的人能鼓起真正的勇氣祈求原諒,而少數中的更少數人,能得到真心的原諒。”最終,閻羅大王做出判決,金自鴻因得到人間母親的真心原諒,陰間不再進行審判,他将得以輪回轉世。

真心忏悔,方得赦免,這是《與神同行》裡地府判官對已故罪人的最後恩賜,也是對電影之外觀衆們的指引。

正如《聖經》中所說:“我們若認自已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我們若認自已的罪,神必要赦免我們一切的罪孽,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不同的是,對于觀衆,對于我們,忏悔并不是終點,改過才是。

反思、忏悔、改過,這是《與神同行》所彰顯的人性的純善,也是對現實的期待。

有人說,《與神同行:罪與罰》披着科幻的外衣,販賣着親情的眼淚。的确,影片從頭到尾都構築了一個神化的世界,閻王、判官、使者、亡者、冤魂,因果報應、輪回轉世,這些都是僞科學的存在,是虛幻的、天馬行空的。

但就是在這樣一個臆想中的絕對上帝視角下,我們看到了一場名為親情的救贖。背負愧疚卻不敢明說、唯有用一生贖罪的兒子,心知肚明卻選擇原諒、一心等待孩子的母親,在前世之後、來生以前,雙方無法放下的心結終于得以解開。

這樣一種結局,既是親情所緻,因為血濃于水、母子連心。與此同時,更是人性使然,因為忏悔與寬恕都是人類向善的本能。

很奇怪,明明是“罪與罰”,影片最終卻以溫情、圓滿收尾,七重地獄裡,所有“因惡而起”的罪行也都“以善結束”。沒有謊言,沒有暴力,沒有殺意,有的隻是足以化解所有惡念的忏悔和原諒。

在這場善與惡的對決中,很明顯前者勝利了。而這樣的安排,恰恰也證明了相比較譴責人性的陰暗卑劣,《與神同行》最想要傳遞的,是生而為人的美好善良,最想要褒揚的,也是人類敢于忏悔的真心與勇氣。

而當我們看慣了各種譴責人性的電影,借助《與神同行》,我們重新對這個世界心存期待。

很高興與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歡迎關注自媒體:無物永駐,多平台同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