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讓聾聽交流無障礙
——天津理工大學創辦中國聾人高等工科特殊教育30年
光明日報記者 劉茜 陳建強 光明日報通訊員 劉迎
剛剛落下帷幕的第七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天津理工大學鲸言創益團隊取得桂冠。走近這個團隊才發現,20名大學生都是聾人。
日前,天津理工大學迎來創辦中國聾人高等工科特殊教育30年紀念大會,師生、校友齊聚一堂。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副院長袁甜甜站在學校圖書館門口,展示着獲獎項目——《“鲸可語”——多模态連續手語自動标注識别系統》。據袁甜甜介紹,社會上有成熟的語音翻譯系統将語音翻譯為文字,使聽障人士了解健聽人(聽力健全人,也稱“聽人”)的意圖,但如何讓聽障人士準确将自己的想法傳遞給健聽人,就需要手語實時翻譯系統。2019年開始,袁甜甜和其他幾名老師帶領20名聾人學生開始了研發智能手語翻譯系統,終于奪魁。
人工智能架起聾聽溝通橋
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樓道裡挂着國歌國家通用手語方案。陳華銘,天津市聾協主席,就是方案研究小組的6名成員之一。
今年3月,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開幕會上,邰麗華委員用铿锵的手語“唱”起國歌,視訊一時間刷屏朋友圈。更多的人由此得知了此前釋出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國家通用手語方案》。陳華銘和其他組員一起,在不同字詞的手語打法間逐個比選,最終形成了那個讓全國人民為之淚目的标準版。
1992年9月,從山西太谷考入天津理工大學特教部讀書的陳華銘走進教室,他才意識到自己是同級11名聽障生中,唯一不會手語的人。後來陳華銘拜同學為師,很快把手語學成了。
這次返校參加紀念大會,袁甜甜團隊的手語實時翻譯系統,讓每個人都能輕松地看懂手語,當初陳華銘初入校園遭遇的那種尴尬和痛苦,随着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母校科研能力的提升已經一去不複返。
更令陳華銘欣喜的是,在此次母校創辦中國聾人高等工科特殊教育30年紀念大會上,天津理工大學與中國聾人協會、國家通用手語數字推廣中心共同簽署戰略合作協定,聯合成立了無障礙智能科技研發中心。
50後退休教師愛永恒
50後的汪美林老師早已退休,但在這次活動中,她是最難采訪的。散會後,衆多學生圍着她,擠都擠不進。
聽說汪美林有一本檔案,記錄着特教部剛剛成立時的6屆83名聽障大學生的點點滴滴,記者一定要等到她。
從1991年9月11日特教部成立,首批6名聾生入學;到1996年4月26日,《國務院批轉中國殘障人士事業“九五”計劃綱要的通知》釋出,“創辦天津聾人工學院”被明确列入中國殘障人士事業“九五”計劃綱要;再到1997年11月5日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正式挂牌,汪美林都是見證者和記錄者。
特教部的新聞剪報、重要檔案的影印件,學生的證件照和生活照、獎狀影印件,還有學生寫給她的信,她都留着。這本手工剪貼和标注的“檔案”比字典厚,不精美但非常真實。
陳華銘是汪美林得意弟子,翻到有陳華銘照片的地方,汪美林就停下指着說:“陳華銘和兩名同學從特教部大專畢業後,想轉入機械專業的大學班繼續就讀。很多人質疑特教部的學生和普通學生一起上課是否可行,但我堅持讓他們寫好申請,我來跑手續。”三個學生成功轉入大學學習後,特教部會抽調一位老師陪他們一起聽,有不了解的地方,回來再配合手語一點點教。
30年一晃而過,她對學生的愛,随着時間流逝并未減分毫。
80後輔導員愛更濃
80後的山東小夥王曉鷗是社會學的碩士研究所學生。今年是他在聾人工學院工作的第十個年頭。作為一名學生輔導員,剛開始他靠手寫和短信與學生溝通,近幾年因為娴熟的手語,他已經被年輕輔導員們“封神”了。
“相比較下,聽障學生更信任更依賴輔導員。很多家長與學生溝通都沒有我們順暢,學生外出就醫也經常需要我們陪伴,學生的信任讓我們必須更細心。”
王曉鷗每周要上兩堂思政課,學生黨務等日常工作也由他負責。聾人工學院在制定教學和幫扶計劃時,特别強調“一生一策”。“每個學生的情況,我們都要記清楚。”
王曉鷗說:“在聾人工學院,主要負責講課的叫老師,做學生工作的叫輔導員,所有人都時刻準備着為聽障生服務。”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25日08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