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招源自明朝的“神技”,竟能保一張紙千年不壞?

作者:手望Sowarm
這招源自明朝的“神技”,竟能保一張紙千年不壞?
這招源自明朝的“神技”,竟能保一張紙千年不壞?

——

紙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古法制作的宣紙細膩柔韌、紙質優良,唐朝大詩人李白書寫的《上陽台帖》至今都完好儲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館内。可想而知當時的造紙技術有多強大。

反觀如今的造紙公司多不勝數,工業紙張滿街飛。制作效率是快了,品質卻不如人意。

這招源自明朝的“神技”,竟能保一張紙千年不壞?

唐代詩人李白真迹《上陽台帖》

在中國的一個邊陲小鎮裡,古法造紙依然倔強地在工業化前掙紮,那裡産出來的紙,能保持上千年不變色。他們稱為“紙壽千年”。

這個地方就在雲南騰沖市新莊村的龍上寨,其地出産的宣紙極其細膩、柔嫩。曾經每年産量、品質、出口量均居全國第二位,暢銷全國。

在工業化來臨後,與其他傳統手工藝一樣,被時代浪潮狠狠埋沒。

這招源自明朝的“神技”,竟能保一張紙千年不壞?

雲南新莊村龍上寨

一切要從新莊村傳承了近五六百年的古法造紙術說起。

根據族譜的記載,許多年前,龍上寨手工造紙匠人的祖先從湖南遷入,并将技藝從中原帶入騰沖,準确時間雖已不可追溯。

但《騰沖縣志稿》中寫到:“清初江西人到騰沖制造白紙,小西人習得此藝,鳳鳴因産構皮,亦多習此。”

鳳鳴就是指新莊村的龍上寨一帶。也有另一種說法是明代已有商人從湖南帶來技術,為軍政人員處理公務用。

這招源自明朝的“神技”,竟能保一張紙千年不壞?

之後,騰沖造紙大約在明末清初期間發迹,利用龍上寨一帶多産的構樹皮制造出白淨細膩、吸水性能好,可保管千年不變的騰紙。

這種紙廣受書畫界推崇,而騰紙的買賣自此開始蒸蒸日上,供不應求。

1980年,國家工商管理局正式準許命名騰沖宣紙廠所産書畫用紙為“雪花牌”宣紙,行銷全國各地及出口國外。

騰沖造紙一時達到巅峰,一些國内的文人墨士驚歎紙張的柔韌古樸,紛紛聞名去往騰沖,隻為了一睹騰沖造紙的技藝,襲起一陣“紙風”。

這招源自明朝的“神技”,竟能保一張紙千年不壞?

工商局準許命名的“雪花牌”滕宣

當時整個新莊村的人都以造紙為生,這個古老技術改善了小山村的生活水準。村裡流傳着一句話,“若要富,造紙織白布”。

好景不長,九十年代工業化到來後,洶湧的改革浪濤便把這一句話徹底沖垮。機器印紙的影響,原料的減少,手工藝者的稀缺加上造紙匠人的老齡化,騰紙的買賣每況愈下。

這招源自明朝的“神技”,竟能保一張紙千年不壞?

沒有生意的村民們

這些以造紙為生的村民們整日憂心忡忡,他們把希望放在了一個叫龍占先的造紙匠人身上,龍占先是被公認為最了解市場的人。

村民希望他能讓騰紙重回巅峰,于是龍占先開始從造紙法尋找方法。

這招源自明朝的“神技”,竟能保一張紙千年不壞?

造紙匠人龍占先

騰紙制作有九道大工序,三十多道小工序。制作騰紙的原料是一種生長在雲南的植物皮“滇結香”。

每年三至五月的時候皮質最好,村民們上山砍下樹枝,取外皮和樹幹中間的那一層纖維,那是最好的原料“構皮”。

這招源自明朝的“神技”,竟能保一張紙千年不壞?

“削構皮”

首先,村民在近乎零度的河裡反複用雙手揉搓,雙腳踩踏構皮,目的是為了去除雜質,直至将構皮踹出清水,才算幹淨。

這招源自明朝的“神技”,竟能保一張紙千年不壞?

“洗構皮”

然後将幹淨的構皮放入高溫蒸煮,降低纖維的緊實狀态,就可以撿構打漿了。為了保證構皮的純淨,煮好的纖維還需要手工嚴格挑選。

這招源自明朝的“神技”,竟能保一張紙千年不壞?

“撿構皮”

村裡的老婆婆一天隻能挑出五斤左右的構皮。這些構皮要經過1440下的捶打,才能把構皮中的果膠和雜質分離出來。

這招源自明朝的“神技”,竟能保一張紙千年不壞?

捶打構皮去除雜質

纖維經捶打後失去果膠的粘合,就可以倒入清水攪拌。待兩者之間混合均勻,用竹簾抄起浮遊的纖維,使它們交織成紙張的雛形。

這一步非常考驗功力,稍不注意纖維就會成團,掌握紙的厚度不需要力度卻要求心靈手巧,是以一般都由女性操作。

這招源自明朝的“神技”,竟能保一張紙千年不壞?

“抄紙”

由于造紙過程都在水裡完成,這時候的紙全身上下都還浸透着水分。是以當紙張成型後,造紙匠人便會将紙張堆疊起來,用石頭或者木頭将紙張水分壓榨出來。

龍占先從修車工具得到啟發,利用千斤頂改良成壓榨工具,加快工作程序。

這招源自明朝的“神技”,竟能保一張紙千年不壞?

“榨紙”

最後一步就是幹燥紙張,匠人稱為背紙。龍占先利用蒸汽取代柴火烘烤,讓背出的紙張更加光整平滑,提高成品率。

随着龍占先從蒸汽闆上撕下紙張,一張完整的騰紙就此誕生。

這招源自明朝的“神技”,竟能保一張紙千年不壞?

“背紙”

造紙工具改變了,效率相對提高,紙的品質依舊完美。光滑如絲,遇墨而不暈染,這就是騰紙享譽于世的特點。

1941年底的時候,著名畫家徐悲鴻大師從東南亞經由騰沖回國的時候,曾經特意買了三卷騰沖宣紙。

他對另一位畫家稱贊說:“騰沖宣紙不僅有頭宣(安徽宣紙)的種種長處,而且還有一個頭宣所沒有的好處,就是作畫後别人無法偷揭。”

這招源自明朝的“神技”,竟能保一張紙千年不壞?

徐悲鴻

龍上寨流傳着一句話“紙壽千年”。用古法制作的紙張,比工業紙的壽命多出整整十倍以上。但是工業紙便宜,制作簡單。

古法的制作原料貴,如今人工費也貴,沒人願意做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即使國内不止新莊村在用古法造紙,但很多都已向工業化投降,淪為表演性的技藝。

這招源自明朝的“神技”,竟能保一張紙千年不壞?

龍占先肩負着村民們的期望,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到安徽考察。看到了當地的花紙。他萌生了用家鄉油菜花做紙,打通市場的想法。

這招源自明朝的“神技”,竟能保一張紙千年不壞?

油菜花的花瓣柔軟,放入紙中不會影響質感,成為了當地代表性的紙樣。2008年的時候昆明舉辦世博園,大力宣傳雲南茶葉,這讓做過供銷員的龍占先嗅到了市場的氣息。

花紙質地透氣,包茶葉不會黴變,十分适合茶葉商。龍占先就把他的電話留在紙張裡面,用紙的人看到聯系方式就會打來詢問。

由此打通了市場,為龍上寨的村民找到了一條生存的路。

這招源自明朝的“神技”,竟能保一張紙千年不壞?

花紙

2013年的時候,這個在生存和傳承中蕩搖的邊陲小鎮吸引了一群熱心傳統工藝的人,為了改變龍上寨村民的生活品質,也為了将這項技藝重制社會。

他們在新莊村建了一間手工造紙博物館。

這招源自明朝的“神技”,竟能保一張紙千年不壞?

手工造紙博物館

這座博物館記錄着這座小鎮古老的造紙技術文化,甚至整座建築物都是采用當地杉木、竹子、手工紙等低消耗材料建造,迎合了騰沖造紙的自然制作理念。

建築内部設有工作空間,有茶室也有客房。

這招源自明朝的“神技”,竟能保一張紙千年不壞?

博物館内的工作室

這座建築不僅僅是小村莊經濟利益的來源,它同時也是對文化的一種保護和傳承。

或許對很多手藝人來說,傳承手藝是他們的人生目的,不在乎能不能賺錢。

但對于龍占先和龍上寨的人們來講,古法造紙是他們的生活,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技能,他們需要利用古法造紙這項技能來賺錢養活自己。

其實他們都是傳統手藝的傳承者,隻是追求的東西不一樣。

但終歸一個信念,他們都需要與時代同步,讓中華幾千年的傳統手工藝能夠适應現今社會日新月異的改變。

資料來源:

了不起的匠人 第二季 騰沖大神的求生之路

騰沖古法造紙—一紙文脈相傳

你不知道的雲南——神秘造紙術

這招源自明朝的“神技”,竟能保一張紙千年不壞?

内容為『手望Sowarm』微信号原創并首發

這招源自明朝的“神技”,竟能保一張紙千年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