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自己,追随你的心,做自己命運的主人,你就是自己生命的主宰。But,真的是這樣嗎,你真的是一直在掌控自己的人生嗎,每個決定都是出于你的自由意志嗎?
可是有一天,有個人告訴你,你不過是一個機器人,你隻是基因為了延續和複制下去的一個載體,你隻是一個機器人。基因才是人類真正的主人。
為什麼明明知道吃糖會發胖,你還會不容自主的買甜點?你可能受到基因的影響;為什麼明明某個咖啡也不錯,你還是選擇了星巴克,你可能受到了模因(文化基因)的蠱惑;為什麼前浪後浪并不能直接影響你的生活,你還是一次一次樂此不疲的刷屏彈幕,你可能是不有自主被安裝了傳染性模因。
聽起來有些魔幻是嗎,還有一點點颠覆。在翻開基思·斯坦諾維奇《機器人叛亂--在達爾文時代找到意義》這本書之前,我也沒有想到,原來基因、模因才是人類的主人,而人類所做的種種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為了基因和模因的代代傳承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很早以前就聽陽志平老師推薦過《機器人叛亂》這本書,在此之前也讀過斯坦諾維奇《超越智商》這本書,當時确實是颠覆了自己的認知。

基思•斯坦諾維奇(Keith E.Stanovich)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在論文被引用調查中,他位列被引用的TOP50心理學家行列,他也是25位最高産的教育心理學家之一。
進化心理學告訴我們,基因傳遞是進化的标尺,大多數時候,基因、模因和載體也就是人類的利益是一緻的。但是基思•斯坦諾維奇告訴我們,某些時候,對基因有利的情況未必對載體有利,模因有時比基因更可怕,基因至少會讓載體活到可以繁殖下一代的年紀,而模因更冷血無情,他可以通過洗腦的方式感染載體無視其死活繼續傳播下去。通過《機器人叛亂》這本書,作者想要告訴我們,如何逃離基因的陷阱模因的噩夢,如何批判性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信念以及外界的資訊,進而嘗試清除自己頭腦中的木馬程式,把健康的模因保留保護起來,進而發動一場有效的叛亂,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
客觀的說,呃,主觀的說,這本書看起來還蠻難懂的,書中很多進化心理學、哲學以及邏輯學等專業術語和名詞,到目前為止,通讀了兩遍書籍,有些地方還是懵懵懂懂。但确實有些觀點和理念讓人反思、深思,或許可以給我們的思維和行動帶來一些轉變。
<h2 class="pgc-h-arrow-right">人類有一顆和自己作戰的大腦</h2>
路怒症,經常在不同的國家不斷上演。記得曾經做同僚的車下班,一路上她都像快燃爆的氣球 ,一會說這個大車司機怎麼不守規矩,又一會說這個計程車司機太氣人了占道亂串;坐她的車真是提心吊膽。還有的人在生活中内斂克制,可在網絡上卻有可能戾氣沖天,出口傷人,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如果有時間反思,這些人常常也覺得自己當時的行為不合理,他們似乎也知道思考和行動的正确方式,可就是很糾結就是做不到。因為根據認知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鄭振,我們大腦在運作時存在兩種不同類型的認知:自發式系統和分析式系統。這兩種系統經常沖突。
圖檔來源網絡,侵删
自發式系統,面對誘發刺激,自發地做出反應,比如看到蛇,發出尖叫,突然跳開。由比如每天的洗臉刷牙,不需要太多思考自動自發。自發式系統的好處就是快速、自動化擁有速度優勢。
分析式系統,需要較高的計算能力,需要調用路基思維、抽象、計劃、決策和認知控制等子產品,更像是一種軟體。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掘地蜂的例子,掘地蜂捕獲到蟋蟀之後,放在洞穴口,進入洞穴檢查確定安全再把蟋蟀拉進去,一系列的動作看起來相當複雜,而當科研人員考察後發現,這一切行為背後不是反思的結果,而是一系列精心設計的程式化反應。而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也像一個掘地蜂一樣勤勞忙碌而不自知,也許稍微反思一下,換個視角,就可以改變工作方式進而提升工作效率,不至于陷入了這種自發式系統中,無形中消耗了帶寬消耗了自己。
蘇哥拉底曾經說:未經審視的人不值得過。
我們也要時常調用自己的分析式系統,對接觸的資訊觀念做過濾判斷,讓分析式系統駕車,把我們人放在第一位,不讓基因和模因悄悄控制我們的行動和思想。
<h2 class="pgc-h-arrow-right">如何逃脫模因的龍潭虎穴</h2>
《機器人叛亂》一書中,有個隐喻貫穿其中:人是基因的機器人,人也是meme的機器人。
meme,譯作模因,被定義為文化基因,也即觀念、符号、行為的機關,經由文字、話語、動作、儀式或任何其他可模仿的方式傳播。從觀念的流行到文化的傳播政治的變遷,從meme的角度,一切都是經由人這種宿主的自我複制。
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蕪雜的時代,一個網際網路繁榮的時代,微信、微網誌、抖音、快手各個平台各種資訊鋪面而來,如何分辨真假,如何識别哪些是有害的模因,是需要我們時刻警醒的。
類似傳銷、傳教、恐怖組織等,往往都是通過傳播感染性的模因,讓部分人陷入非理性的境地,進而開啟自發式系統做出一些瘋狂的行動。斯坦諾維奇在書中提到了四條原則性指引:
第一,拒斥那些會傷害人身的模因。
第二,選擇那些能如實反應真實世界的模因。
第三,拒斥那些排他的模因。
第四,拒斥那些拒斥檢測的模因,沒有什麼能免于理性的反思與檢測。
第一,也很好了解,比如很多廣告商家都會宣傳,喜歡就買,随心而動,輕則傷錢包重則傷心,不見網絡很多孩子因過度消費而陷入各種網貸中,進而身心受傷;
第二,選擇真實,直面真實,不要自欺欺人。比如面臨這場突如起來的疫情,隻有坦然的面對,采用分析式系統全面的真實地研究病毒,直面生活不逃避,才有可能保持相對的安全。
第三,如果有人告訴你,信仰了A就不能信仰B,喜歡了葡萄就要放棄山竹,那你最好離他遠一點。生活中往往沒有那麼多非此即彼的選擇。
第四,如果有些模因,拒絕接受檢測,不接受任何反駁,那也要小心喽,騙子是經不過起底的。
<h2 class="pgc-h-arrow-right">生活中有比錢更重要的</h2>
如果數百年後的未來,你兒子帶回來一台高科技的體驗機,隻要帶上頭盔,連上電腦,開啟享樂模式,就可以把愉悅的感受傳遞給你的兒子,你希望他一直生活在這種狀态嗎?
如果你的回答是,你不想兒子隻擁有“快樂體驗”,而是要他體驗生活,讓他帶上頭盔開啟了生活體驗模式,然後一口氣又體驗了五六個小時,包括:交友、蹦極、沖浪、滑雪等等,但凡他想到的,就可以體驗到,那麼你認可這種方式嗎?
大機率上,你不認可,也許你認為那是一種慢性自殺,我們關心的不止是如何打發時間,我們還關心我們是誰,我們生而為人如何展現自己的價值,如何成為自己期待的某種類型的人。沒有人想過一種沒有任何意義的生活。
這是意義問題,不是錢的問題。
我們人類有不同的欲望層級,初階欲望可能是我要買成本效益高的衣服,二階欲望是滿足自己一些尊嚴和面子的需求,我要買一些品牌的高價值的服裝。可是欲望和實作之間往往還存在距離,這也就導緻了自我的拉扯和大腦的裡幾個小人的作戰。
人類終極一生都在和自己的欲望作鬥争,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分析式系統覆寫自發式系統,通過反思獲得信念資訊進而分析決策,通過反思獲得欲望。比如你不知不覺的胖了,可能隻是你因為你住在一個繁華的街區,下班随手買了一些甜點熟食和咖啡,這都是基因帶來的自發式行為,而當你做下來思考,就會發現這些行為和你的長期目标健康有型往往是沖突的。
通過理性來整合不同的欲望,理性評估自身,這個任務艱巨,我們可以勝任嗎?
<h2 class="pgc-h-arrow-right">小結</h2>
斯坦諾維奇在《機器人叛亂》一書中提到,面對基因和模因這兩種盲目的複制子,尤其是當他們複制的目标和人類利益毫不相幹時,一個人如何找到自主性、意義和價值呢?通過理性的自我決定,和地球上其他生物相比,人類将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成為自己生活的掌控者。
希望我們,作為一個機器人可以活得更明白,更通透,不再盲目對基因俯首帖耳,不再對善變的模因迷信盲從,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判斷,成為真正的自己。開啟一場預謀已久的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