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中略陽羌文化生态保護試驗區的羌族建築,太有特色啦

原标題:【走進略陽羌文化生态保護試驗區】之羌族住房及建築

羌 族 住 房 及 建 築

羌 族 住 房

住房特點

略陽羌人的房屋大都依山傍水,一般都是十幾戶或者幾十戶聚居在一起,分布在半山腰或者河谷地帶,有耕地、飲用水,生産生活比較友善的地方。所建房屋大都采取向陽、背風、封閉等方法來保暖防風,房頂建材由茅草、石闆進化成“人”字梁的小青瓦。

漢中略陽羌文化生态保護試驗區的羌族建築,太有特色啦
漢中略陽羌文化生态保護試驗區的羌族建築,太有特色啦

略陽古羌族房屋

傳統的住房

是用大小不等的石塊砌成,用黃泥加麥糠黏合,或者直接用夯土打土牆。朝向是背山面水,底層牆體厚60厘米以上,牆體内嵌有粗且直的木棒作為“牆筋”。房屋呈長方體,高15米至20米。

漢中略陽羌文化生态保護試驗區的羌族建築,太有特色啦
漢中略陽羌文化生态保護試驗區的羌族建築,太有特色啦

現在部分羌族住房

以前,羌人不管修建什麼房子,均不繪圖、不吊線、不用柱架,全憑石匠師傅豐富的經驗去測算和修築。最早的房屋一般都是三層,頂層放置雜物和閑置農具,中間敬神和住人,展現神人相通,一般敬語為“天地君親師之神位”。下層關牲畜。修建房屋時就地取材,建築材料主要是地基邊挖出來的石塊和黏性較強的泥土。徹房基的石塊要大而牢固,大石頭之間的縫隙用小石頭填滿,砌牆則用大石頭砌邊框,并用黃土加麥糠和泥砌牆。修到最後一層就需要“斷水”(即現在修房的最後一道工序:打頂)。這天,全村人都來幫忙,屋頂必須在一天之内蓋好,親朋好友們齊心協力在房頂蓋石闆或者稻(茅)草(20世紀70年代後,生活條件好轉,慢慢換成了小青瓦),工程結束後,主家會殺豬宰羊,大宴賓客,來參加宴會的人要給主人家送禮物,如酒、糧食、臘肉等。

火塘

每家每戶都有一個火塘(當地多叫火爐子),用石條或磚頭鑲成四邊形,内立鐵三足一架。火塘是羌人房間的中心,它和神龛一起被視為祭祀聖地,火塘邊靠牆的位置一般設定有一個和火塘一樣長的“貨架”,裡面存放調料和做飯材料。對羌人來說,火塘展現了本民族對火的崇拜,因火和白石神有關,火使羌民族文化極大地進步,是民族文明進步的根源。是以,火塘在羌人家庭中最為重要,一般都建在堂屋(客廳)是接待賓朋的重要場所。火塘的通風口大多連接配接着隔壁房間老人居住的“土炕”,起着燒炕的作用(使炕長期保持一定的溫度)。

漢中略陽羌文化生态保護試驗區的羌族建築,太有特色啦

火塘結構

火塘裡的鐵三足(腳)必不可少,它是一種神聖的物品,羌族人認為,隻要虔誠地敬奉火神,便可以免遭火災。火塘裡的鐵三足(腳)最早是羌人先祖在遊牧時使用的生活器具,羌人先祖在架鍋做飯時,用三塊石頭作為支鍋架柴的三足,後來人們改用銅或鐵鑄成的三足。每天早晨,羌人生起柴火燒罐罐茶時,就會把三腳放上。圓形鐵質三腳的直徑30厘米,放在距離相等的三根鐵條之上,鐵條的底部會彎成半圓形起固定作用,這三根鐵條支撐着火焰上的馬勺,各種美味的罐罐茶調料就在馬勺裡炒制。

漢中略陽羌文化生态保護試驗區的羌族建築,太有特色啦

鐵三角支撐着馬勺炒制食物

火塘上空懸挂用木條制成的方形架構,是用來擋火星的“火炕”, 其上可以炕豆腐幹、豆豉等。中間有木棍或藤條做成的鈎從棚杆上垂下,中間挂茶壺燒開水,挂鼎鍋煮肉或者煮米飯。

漢中略陽羌文化生态保護試驗區的羌族建築,太有特色啦

在火塘上熬制罐罐茶

勞動一天之後,晚上一家人圍坐在火塘邊吃飯、喝酒、取暖、谝閑傳,展示羌人家庭的和睦、幸福與安康。過去的人家,火塘裡的火是不滅的,俗稱“萬年火”。當家裡不用火時,用旁邊的灰把還在燃燒的柴頭蓋住,需要火時把灰刨開,露出火星,用引火草點燃就可取暖做飯了。火種在兩三天内是不會熄滅的。

竈房

羌族人家的竈房是近代産物,過去在火塘裡把鍋架在鐵三腳上煮食物。羌族人家竈的出現是人口增加、農業經濟發展、家禽養殖業興起之後的産物。竈的形狀像半月,從外至内、從小到大排列,最少有三口鍋,竈眼在月牙内,常用的也就邊上兩個,靠牆的最大号的鍋要在逢年過節或者殺豬吃庖湯的時候才用得上。竈旁邊的牆内嵌供竈王神的龛子,過年時,要給竈王燒香燃蠟、獻貢品,貼對聯,對聯曰“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羌族人講,每到陰曆臘月二十四,竈王就要回到天上向天神報告這一家之事,天神就會記下功過,有功了便讓這家人百事順、阖家安康,反之則要受到懲罰。春節一過,竈神歸位。竈房内最常用的廚房用具有石水缸、木水桶、案闆、碗櫃等,還有用整塊木頭挖成的水瓢、面槽等。

漢中略陽羌文化生态保護試驗區的羌族建築,太有特色啦

江 神 廟

江神廟

江神廟位于略陽縣環城路,緊鄰嘉陵江,始建于明代,原來是船幫祭祀、聚會的活動場所。清道光年間曾重修。江神廟的闆繪和彩畫藝術與“氐羌”民族化有着密切的關系,它的整體結構嚴謹,特别注重高浮雕藝術和版畫彩繪圖案,使其更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1992 年認定為省級文物保護機關。後經省、市、縣多方籌資,進行多次維修,江神廟現在修舊如舊,重制昔日輝煌。

漢中略陽羌文化生态保護試驗區的羌族建築,太有特色啦

略陽江神廟的建築,注重木雕和彩繪,注意外觀華麗,更富有氐羌民族的文化色彩。江神廟的古建築沒有鬥拱裝飾,大量使用擋風闆,以便遮蓋沿檐和内部的梁架結構。因為沒有鬥拱,翼角上翹的壓力,不得不借助斜撐的角柱來承受,戲樓上的那根斜撐是一隻雕肥碩兇猛的木虎和潮氣蓬勃的疊羅漢少年,給古建增添威嚴和别緻的藝術格調。

漢中略陽羌文化生态保護試驗區的羌族建築,太有特色啦

斜撐木虎

戲樓浮雕

整座戲樓都是高浮雕精雕細琢而成:戲樓前的高浮雕闆繪人物的造型新奇,衣者服飾有濃郁的氐羌民族色彩。如有一幅闆繪中的人物是側身,揚鞭騎怪獸,似羌族牧羊人的形象。他頭戴彎形尖頂角帽;着右衽中長衫;右手折于胸前,握拳持鞭;下跨大耳、光頭、長嘴、偶蹄怪獸;豎眉、大眼、高鼻。在江神廟戲台擋風闆與翼角斜柱及舞台正中,都有許多浮雕,有的甚至是镂空的。至于這些浮雕的内容,有的是一出完整的折子戲,有的則是生活浮雕。如一将軍模樣的男子,身體立直略向前傾,腳尖着地,腳跟離地,兩臂上伸,握住卷曲下來的金雞翎,頭戴花缦冠,有雙金雞翎毛,身着護肚軟铠。将軍頭頂上一羌民作“武松打虎”狀,舉拳欲落。該羌人頭戴下大上小的尖頂氈帽,着中長衫,足蹬卷頭長皮靴,做騎馬蹲裆姿勢。另一幅闆繪木雕是三位男性人物身着長袍,一男性手舉小孩,顯得十分高興。這些人物顯然是羌民。

漢中略陽羌文化生态保護試驗區的羌族建築,太有特色啦
漢中略陽羌文化生态保護試驗區的羌族建築,太有特色啦
漢中略陽羌文化生态保護試驗區的羌族建築,太有特色啦

闆繪

江神廟的闆繪,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寫真風格,多為虎、熊、野豬、猴之類。這與略陽古氐羌居住的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有密切的淵源。氐、羌族在漢中的略陽和甯強生活的時間很長,氐、羌族在略陽建立的武興國,自兩晉南北朝以來數百年間,一直是他們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的中心。他們還先後在長安和甘肅的武威、武都地區建立了前秦、後秦、涼、仇池國等政權。這個曆史階段是氐羌民族發展的高潮。《周禮》早有記載:“方相氏掌蒙熊皮,玄一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以索室瘟疫。”略陽江神廟這些闆繪獸頭的形象,與略陽古為氐羌族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的宗教信仰有關。

漢中略陽羌文化生态保護試驗區的羌族建築,太有特色啦
漢中略陽羌文化生态保護試驗區的羌族建築,太有特色啦

圖騰

前院

江神廟的前院裡有南北回廊兩層,一層是身份地位稍低的船工、纖夫們休息品茶、看戲的場所;二層是太太小姐們看戲聽書的“豪華包廂”。過去每當船幫來此,廟裡就樂聲不斷,小商販叫賣聲不停,聽書看戲談生意十分熱鬧,而江神廟也就成了當時古興州資訊和物質交流的中心。

江神廟戲台上方的藻井呈倒扣的鐘形,“藻井”是我國傳統建築中封頂裝飾的一種裝飾處理方法,外大内小,層層内收,有一定的聲音共振的作用,相當于古時候的擴音器。

漢中略陽羌文化生态保護試驗區的羌族建築,太有特色啦
漢中略陽羌文化生态保護試驗區的羌族建築,太有特色啦

過廳

過廳是過去船幫會首、地方紳士及達官貴人聽書看戲的地方。中國傳統建築多講究左右或者南北對稱,江神廟的過廳和戲樓舞台卻沒在一條中軸線上,是錯開偏離的。這是因為舞台上所演得有帝王将相、文臣武将,但是無論你的身份地位有多高都是假的,而坐在過廳看戲的都是有真實身份的現實人物,“真假不可對視”,是以沒有在一條中軸線上。過廳與江神殿卻在一條中軸線上,是因為人信奉神,神會保佑人,所謂“神人心可相通”。

漢中略陽羌文化生态保護試驗區的羌族建築,太有特色啦

江神殿

江神殿是過去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過去每逢船幫來此,船夫、纖夫就要帶上貢品前來拜祭江神,祈求江神保佑風平浪靜,行船路上安全。而古興州的老百姓也經常在初一、十五,逢年過節來此拜祭,祈求江神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來年有一個好收成。因為略陽縣城處在五山環抱,三面環水,山口狹窄,水流不暢。每逢雨季,一江兩河同時漲水,城就會被淹;而久旱無雨又成災荒之年,是以江神廟就成了當時百姓祈求神靈保佑的主要祭祀活動場所。“六山護名城順政自古稱要道,三水潤萬民興州曆代尊江神”,江神殿這樣一副楹聯,道出了江神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漢中略陽羌文化生态保護試驗區的羌族建築,太有特色啦

江神殿楹聯

漢中略陽羌文化生态保護試驗區的羌族建築,太有特色啦

紫 雲 宮

紫雲宮

紫雲宮位于略陽縣羌文化廣場南側,是秦嶺南麓、嘉陵江上遊一處具有氐羌文化特色的古建築群,也是長江流域儲存最完整的氐羌建築風格的戲院之一。

漢中略陽羌文化生态保護試驗區的羌族建築,太有特色啦

紫雲宮正門

紫雲宮内的殘碑《口修治城江神廟碑》記載了江神廟(紫雲宮)增修經過及規模。增修曆任三任經理,前後耗時20年,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竣工。增修後的紫雲官主要建築有正殿3間、獻殿3間、鐘鼓樓各1座、戲樓1座、東西樓房8間。走遍陝南的廟宇和博物館,沒有和紫雲宮風格雷同的建築,東西兩側的兩個小門,不僅顯示着當年人流不息的繁華,而且起着疏散人流的作用。

漢中略陽羌文化生态保護試驗區的羌族建築,太有特色啦

紫雲宮外部

紫雲宮的建築采用高浮雕手法裝飾着支撐柱檐闆,整個建築群體中,所有飛檐翹角之下,均有高浮雕叉手柱支撐,雕刻有人物、動物、花卉和民間傳說故事等。紫雲宮的東西廂房和戲樓相銜接。這裡的建築和漢族建築最大的差別就是沒有鬥拱裝飾,大量使用擋風闆,以便遮蓋沿椽和内部的梁架結構,屋檐擋風闆均以龍獸圖騰紋樣裝飾。因為沒有鬥拱、翼角上翹的壓力,不得不借助于斜撐的角柱來承受,鐘、鼓樓和戲樓上方對稱的斜撐木雕上的人大都為三組三人,且都單手高舉,寓意步步登高和三才合一。檐下所有檐頭均以鵝頸式樣裝飾彩繪包裹。東面的鐘樓、西面的鼓樓建于廂房北頭,與整個建築群融為一體。戲樓鐘樓、鼓樓的建築風格與以上不同,建築屋架采用穿鬥式屋面結構、攢尖頂手法構築而成。而東西廂房的一樓為雅間,人們議事、談生意就在雅間進行。二樓則是有身份的家眷看戲、喝茶的地方。身份尊貴的人看戲坐在獻殿的位置,舞台上演員的一舉一動、一颦一笑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紫雲宮是一處集雕刻、繪畫、裝飾風格為一體的藝術宮殿,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

漢中略陽羌文化生态保護試驗區的羌族建築,太有特色啦

紫雲宮内部

來源:略陽旅遊

如有侵權,請私信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