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一天,浙江溫州的一名老農在田地裡鋤草時,發現莊稼地裡有一個奇怪的東西,有點像炮彈,但又與一般的炮彈大相徑庭。

浙江農民老伯
雖然沒法确定見到的到底是什麼,但前不久發生的空戰他也略有耳聞,因為擔心随時會爆炸,老農不敢輕易觸碰。
而是立刻将情況彙報給了鄉政府。
這個炮彈到底有什麼來頭,為什麼吸引了專家的高度注意?甚至蘇聯都聞訊想要對其進行研究?
經過仔細研究軍事專家們意識到,老農找到的這顆并非是炮彈,而是世界上最先進的AIM-9響尾蛇飛彈。
AIM-9響尾蛇飛彈
這枚飛彈于1953年在美國首次研制成功,也是全球第一種具有實戰能力的近距離紅外制導空對空飛彈,因為是模仿響尾蛇頰窩構造制成,是以被命名為響尾蛇飛彈。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2">那麼,這枚飛彈是怎麼完好無損地掉落到溫州農田的呢?</h1>
金門炮戰展開之後,蔣介石前去找美國援助。在美國的慫恿下,國民黨政府将炮戰更新為空戰。
金門炮戰
為了配合國民黨的空戰,美國還提供了F-86戰鬥機和響尾蛇飛彈。
9月24日國民黨部隊駕駛着先進的戰機向溫州發起空襲,我國空軍也毫不示弱,馬上集結殲5戰機編隊前往攔截。
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空戰就在溫州上空打響了,這是世界上第一場使用空對空飛彈的空戰,也是AIM-9響尾蛇飛彈的首次實戰。
對于此次空戰,我們也制定了詳細的指揮方案。為了可以在空中持續發揮空軍的作用,我們運用了“時間差”的戰略戰術——即分批行動。
空戰
不過因為各個機場飛機的起飛時間不同,幾乎同時湧上了泉州上空。不過這一舉動卻讓敵機慌了神,我們把他們團團圍住,打亂了他們的陣型,而且短距離的戰鬥,根本讓他們沒有發射飛彈的機會。
經過激烈交鋒,雙方都有不小損失。不幸的是,我軍在撤退時,飛行員王自重卻不慎掉隊,遭到了地方12架戰機的圍堵。王自重雖然落單,但他毫不畏懼,依然從容不迫地與國民黨軍隊作戰,期間還擊落了國軍的兩架美式戰機,徹底激怒了對方。
見到王自重如此英勇,國民黨部隊不惜使用了數量稀少的AIM-9空空飛彈,也就是響尾蛇飛彈。
空軍飛行員王自重
最終,王自重沒能躲避掉密集發射而來的5枚飛彈,飛機被當場擊中,而他也不幸罹難,為祖國壯烈犧牲。
王自重的犧牲,為國家換來了至關重要的飛彈殘骸,最為幸運的是,其中一枚響尾蛇飛彈尚未爆炸,也就是浙江老農發現的那枚,成了極好的研究對象。
葉帥
而當時的劉亞樓上将也發現響尾蛇飛彈的紅外線靈敏度不高、沒有敵我識别系統,是以也建議可以把未炸的飛彈作為研制空對空飛彈的絕好樣品。
但是,事情的進展并不順利。科研人員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測試,試圖剖析飛彈中的原理,進而實作仿制計劃,但當時國内工業水準尚不發達、研究器械也比較落後,是以沒有足夠的條件支援研究進行下去。
在葉帥上司下,科研人員加班加點奮鬥了幾個月,還是沒能破獲飛彈的原理,隻能得出一個無奈的結論——目前還無法仿制。
蘇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9">就在我國一籌莫展之際,蘇聯卻突然找上門來,索要這顆飛彈。</h1>
在最初幾年内,雙方同為社會主義國家,相處非常融洽。
但是,随着美蘇冷戰進入白熱化階段,蘇聯的擴張主義日漸加劇,為了鞏固社會主義陣營老大的身份,蘇聯不惜用霸權主義武裝國家,這與我國的外交思路格格不入,兩國之間也漸生嫌隙。
美蘇冷戰
正因如此,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中蘇關系被澆上了一盆冷水,
赫魯曉夫
是以我們第一時間并沒有同意赫魯曉夫的要求,而是不予理睬。
這讓赫魯曉夫大為不解,對于響尾蛇飛彈這種高精尖的科技,中國一時半會肯定是搞不定的,為什麼不願意讓給蘇聯呢?
根據《赫魯曉夫回憶錄》記載,對于此事,他表現得非常生氣,直接對秘書說:“蘇聯把自己的機密軍事技術、圖樣、生産工藝流程、樣品,全部都分享給中國了,還直接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中國卻連一顆小小的飛彈都不願意給我們”。
《赫魯曉夫回憶錄》
不僅如此,這件事還對蘇聯的國防部署造成了巨大影響,
但蠻橫的赫魯曉夫卻并沒有善罷甘休。1959年國慶節前夕,蘇聯正式宣布,向中國停止出口薩姆爾飛彈。
響尾蛇飛彈
當時,中國對抗國民黨美式戰機主要靠的就是這種飛彈,庫存裡隻剩40枚了,而蘇聯這一卡脖子的行為,嚴重威脅了我國的國家安全。
兩個月後,蘇聯又違背了中蘇之間簽訂了的協定,遲遲不向中國移交P-12型中程飛彈的生産資料,并以此要挾中國。
我們此時也已經知道了赫魯曉夫的意思,不得到響尾蛇飛彈他是不會罷手的,而且我國當時技術水準的确有限,一兩年間仿制恐怕不會成功,硬着頭皮研究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經過深思熟慮,我國決定從大局出發,将響尾蛇送給蘇聯,正好當時蘇聯口氣軟了下來,一再保證會與中國共享研究成果,就這樣,雙方完成了這一先進飛彈的交接。
蘇聯方面拿到這枚飛彈之後,頓時就被震驚了,美國這個型号可比蘇制的PC-2Y強多了。
就這樣,經過長達六個月的研究,蘇聯以美國飛彈為原型,成功研制出了著名的K-13飛彈。
K-13飛彈
好在這次蘇聯信守承諾,我國不僅拿到了這一飛彈的所有圖紙,還在蘇方那裡獲得不少米格21戰鬥機相關的技術。
經過中國科研人員夜以繼日的努力,在60年代,我國在K-13的基礎上成功研制出了屬于自己的霹靂二号飛彈,這也意味着,我國在空空飛彈領域走出了曆史性的關鍵一步。
霹靂二号飛彈
從此,中國的飛彈事業突飛猛進,如今的霹靂-15型飛彈已經與美國最新型号平分秋色,而東風系列飛彈更是讓整個西方世界都為之顫抖。當我們感歎祖國日新月異的國防科技時,誰能想到最初推動這一發展的,竟然是一名浙江老農和一位空軍烈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