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甘南瑪曲賽馬節

甘南瑪曲賽馬節

  馬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最親密的夥伴,馬是牧人心中的生命,馬與藏族人民的物質追求和精神渴望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藏族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放牧、遠行、婚嫁迎娶,都要騎上自己心愛的馬。愛馬是藏族人民的天性,賽馬更是藏族人民娛樂生活的主要内容。是以,四季之中的很多節日都有賽馬活動或者某種參與。可以說,凡是大型的節日,賽馬是必不可少的,賽馬已成了古往今來藏民族最持久、最普遍的群衆性活動,并由此創造了藏民族世俗文化最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賽馬文化。

  換句話說,和人一樣,馬也需要榮耀。是以,賽馬節也可以說是馬的節日。

  賽馬節的主要内容是跑馬射箭,賽馬文化無疑包含有一種英雄的崇拜。

  8月,秋高氣爽,正是甘南草原水草豐美、牛壯羊肥的時節,也是瑪曲縣一年一度的格薩爾賽馬大會舉行的月份。

  相傳,格薩爾12歲時在瑪曲找到“神骥”——河曲馬,并在賽馬中一舉奪魁稱王,由此開創了後來的格薩爾賽馬大會,而今已成了藏族最高規格、最盛大的賽馬比賽。

 河曲馬亦稱喬科馬,原産中國甘肅、青海、四川3省交界處,因地處黃河上遊第一河曲,故名。河曲馬與内蒙古三河馬、新疆伊犁馬被譽為中國三大名馬。

  河曲馬記憶力較強。馬群對飲水、食草的地點記憶清楚,哪裡牧草好,哪裡有水源都熟記不忘。由于馬對氣味和聲音的辨識力很強,同時又善于記憶,有的馬甚至售往其他省區,數年以後還能從遙遠的地方傳回故鄉。

  甘肅自古就有養馬的曆史,春秋時期天水放馬灘就因秦始皇先祖嬴非子在此地為周王室牧馬而得名。

  當年秦人的祖先大駱和他的兒子非子就在此牧馬養畜,繁衍生息。非子善于養馬,得到周孝王的賞識,讓他繼承了舜時祖先伯益的“嬴”姓,号稱秦嬴。并封“秦地”作為周朝附庸為周養馬。以後發展壯大,終于破燕滅齊,橫掃六合,統一了中國。

  從一匹馬的馳騁開始,中國零碎的曆史版圖終于實作了地理版圖的統一。戰國地圖上原本标示的五顔六彩的顔色,已經被秦國的一種顔色所覆寫。

  秦始皇在劍拔弩張後的大秦帝國的地圖上跑馬圈地,馬跑到哪兒就把顔色潑灑到哪兒。

  檢視象形字初始的“馬”,幾乎就是一匹“馬”完整的身體描繪,有頭、嘴、眼睛、身體、鬃毛和尾巴,一匹近乎直立正在嘶鳴的馬的形象,踢踏而來,全然不似今天簡筆的“馬”字,減掉了骨骼,減掉了肌肉和鬃毛,會不會也減掉了馬的精神與内涵?想想項羽,必定要騎一匹鬃毛飛揚的烏駒,方可橫劍抹頸血濺烏江;想想關雲長,必定要騎一匹肌腱壯碩的赤兔,方可片刻工夫徑取敵上将頭顱。

  據說馬困了就地打滾,然而卻從不卧下睡覺。黑暗中反刍的馬總像是喃喃自語着什麼。

  稍稍回顧一下中國曆史與馬的淵源,不難看出馬的作用。

  成語“馬首是瞻”,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雞鳴而駕,塞井夷竈,唯餘馬首是瞻。”意思是說,雞一叫就把戰車駕好,把井堵了,把竈平了,看我的馬頭沖向何方,用以決定你們的行動方向。

  這位與“馬首是瞻”有關的“襄公”,就是禮縣大堡子山秦陵所埋葬的秦始皇的先祖之一。

  “胡服騎射”,還是作為一個成語廣為流傳。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一次大變革。由于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長褲,作戰騎在馬上,動作十分靈活友善,開弓射箭,運用自如。而趙國軍隊雖然武器精良,但身穿長袍,甲胄笨重,騎馬很不友善。趙武靈王遂下令學習胡人服飾,改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鈎,穿皮靴。使趙國的作戰力顯著增強,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至于秦始皇,“秦王掃六合,虎勢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李白的這首《古風》就是最好說明。秦始皇喜好巡遊,在他統一中國後的十多年裡,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馬車轱辘上颠簸着度過的。他的第五次出巡,前後長達九個月,南到浙江錢塘,在會稽祭奠了大禹,刻石頌德,然後北上到琅琊,就是今天的山東臨沂。後突發重病,駕崩,僅僅活了四十九歲。李斯、趙高、胡亥等人商量秘不發喪,為了掩蓋屍體腐爛的臭味,便弄了好多臭鮑魚裝在車上,這位叱咤風雲的曠世君主就這樣臭烘烘地被馬車拉回了鹹陽。

  漢武帝為了得到汗血馬,發兵西域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戰争,從大宛得到了汗血馬。

  當然還有成吉思汗,除了吃飯睡覺,可以說是在馬背上颠簸着度過了一生。

  與馬密不可分的馬镫,最初就是由元代傳入歐洲的,自此改變了歐洲的命運。踩在馬镫上的蒙古鐵騎,一個士兵配三匹馬,作戰中換馬不換人,吃羊肉幹喝馬奶,可以連續六天六夜不下馬。

  美國曆史學家林恩·懷特說:“隻有極少數的發明像馬镫這樣簡單,對曆史卻産生如此催化劑的作用。”

  英國博士李約瑟關于馬镫對歐洲曆史的作用這樣說:“就像火藥在最後階段幫助摧毀了歐洲封建制度一樣,中國的馬镫在最初階段幫助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建立。”

  我認定,一匹好馬理所當然應該具有鐵的品質,就像是一台蒸汽火車頭,轟轟隆隆一往直前。

  今夜,我将夢見放馬灘一匹冒着熱氣的馬——當然,也許是一匹河曲馬,朝千年以後的陽光噴着響鼻,而那些生鐵時代的靈魂,正迎風站起,像一茬又一茬新麥一樣,我隻看見一匹馬,奔跑着……

  還有甘肅河西走廊胭脂山下的山丹軍馬場,其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21年,由西漢骠騎将軍霍去病始創。

  史籍稱,祁連大草灘在唐代養馬最多時期逾七十萬匹。

  賽馬節之前,各鄉各地的牧民們便帶着帳篷,身着豔麗的民族服裝,佩戴各自值得炫耀的珠寶飾物,一路踏歌而來。

  賽馬節按比賽内容則分為馬上射箭、打靶、競技,短道沖刺,馬上拾哈達、獻青稞酒等,有時還包括有類似于盛裝舞步的走馬賽。名目繁多新穎有趣的賽馬活動都會令現場的觀衆忘情不已。一般賽馬都不會有嚴格劃一的裁判制度,形式較為自由,帶有濃厚的表演意味。但奪冠馬的名字卻會迅速傳遍草原,名聲甚至遠遠超出其主人。

  賽馬分長跑、短跑、跑馬射擊、馬技等項目,長跑又有大跑、小跑、走步3種。馭馬者多為10來歲的少年,因身輕不影響馬的速度。馬都是光背,最多也就是鋪一張薄毯子。

  槍聲響處,幾十匹或者上百匹藏北馬風馳電掣般地沖向終點,兩邊有成千上萬身穿節日盛裝的牧人為騎手呐喊鼓勁。賽馬冠軍除了可以得到一筆不菲的獎金,更多的榮耀,人們所獻的吉祥哈達會将他和他的賽馬淹沒。同部落或者牧場的人還會把他擡起來,牽着優勝的馬在節日的人海裡歡呼着遊行。他和他的馬将很快名滿天下,無論走到什麼地方都受到貴賓似的款待。

  馬術表演者多為技藝娴熟的成年騎手,他們俯傾在馬鞍上,一邊任馬奔馳,一邊撈取擺在地上的哈達、錢币。有些時候甚至還表演高難度的點煙項目,由前面一個人把火絨打着扔在地上,騎馬者嘴銜一尺長的煙管,猛然俯身撈起火絨點燃煙管,然後故作得意狀左右環顧悠然地抽起煙來。還有跑馬射擊,場地一側矗一溜靶子,騎手執槍催馬,從一側馳進靶區。然後用右手在頭頂轉槍,又從身後換左手接槍繼續旋轉,接着大吼一聲,瞄準靶子迅疾地射出一槍。緊接着又朝第二個靶子射一箭;再在第三個靶子上刺一刀。吼聲和槍聲、馬蹄聲響成一片,讓現場觀看者無不血脈偾張。

  賽馬會又是物資交流會,扶老攜幼的牧民們搭起密密麻麻的帳篷,出售自己生産和采撷的肉類、酥油、湖鹽、蟲草、貝母,并且買進一年需要的生産生活用品。到下午,歌聲、鼓聲、歡叫聲仍回蕩在那曲草原上空。賽馬會結束,他們騎着裝飾美麗的馬,趕着馱滿物資的牦牛,歡天喜地回家去。

  賽馬會當然還是牧民财富的展示會,牧民們大都用所出售的畜産品和蟲草、貝母、麝香等的收入購買服飾打扮妻子兒女,他們還喜歡在自家帳篷上繪制金魚、海螺、勝利幢、福瓶、蓮花、吉祥結、法輪、傘蓋吉祥八寶圖案——這也是好日子的象征。(文/陽飏)(轉載自《甘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