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鼹鼠,

或者針鼹,為一種近親是鴨嘴獸(duckbill platypus)的産蛋哺乳類動物。針鼹鼠體長為17到28英寸(43~71厘米),體重為5到22磅(2.3~10千克)。針鼹鼠的毛色為褐黑色或灰色,尖銳的黃色背骨鑲有黑邊。在其赤裸的鼻子上方有一雙距離很近的小眼睛,腳平而寬,但爪子長又彎,其作用是挖洞。針鼹鼠主要食螞蟻、白蟻類和蠕蟲類,它們用鼻子挖出這些食物,然後通過又長又粘的舌頭一起送到嘴裡。在繁殖期間,雌性腹部有個腹袋,用來裝一個似皮革般堅硬外殼的蛋。10天之後,蛋孵化完畢,小的針鼹鼠開始隐避在腹袋的毛絨層下吸吮奶水了。大約八周之後,當小針宴鼠開始長背骨了,它們才可以離開腹袋。
黑麂
(學名:Muntiacus crinifrons),别稱烏金麂、蓬頭麂、紅頭麂、麂子、青麂,屬于鹿科、麂屬,是麂類中體型較大的種類。體長100~110厘米,肩高60厘米左右,體重21~26千克。冬毛上體暗褐色;夏毛棕色成分增加。尾較長,一般超過20厘米,背面黑色,尾腹及尾側毛色純白,白尾十分醒目。眼後的額項部有簇狀鮮棕、淺褐或淡黃色的長毛,有時能把兩隻短角遮得看不出來“蓬頭麂”之名就是從此而來的
七鰓鳗
樣子很像一般的鳗魚,身體細長,呈鳗形,表皮裸露無鱗,背上有一條長長的背鳍,向後一直延伸到尾端并環繞尾部形成尾鳍,除此之外它的身上再也沒有其它的鳍存在。背鳍2個,口漏鬥發達,無口須。七鰓鳗隻有一個鼻孔,位于頭頂兩眼之間。眼發達,具松果眼,具感光作用。它的眼睛後面身體兩側各有7個鰓孔,這就是它叫做“七鰓鳗”的原因。内耳有兩個半規管。鼻垂體囊的末端是盲囊。雌雄異體,發育要經過較長的幼體期,經變态為成體。成體行半寄生生活,有害于漁業。
巨型等足蟲
巨型深海大虱屬于甲殼綱等足目,是已知等足蟲類動物中最大的成員,而人們最熟悉的應該是它的小個子等足類同胞——潮蟲。
這種大個頭甲殼動物雖然不是吃素的,但并不是什麼兇猛動物,它們終生隻是在洋底打掃動物屍體。
由于海洋深處食物缺乏,是以深海大虱必須适應上邊掉下來什麼就吃什麼的生活。除了依靠天上掉餡餅外,它們還吃和它們居住在同一深度的小型無脊椎動物。
已知最大的巨型深海大虱個頭在40厘米以上,是甲殼動物家族中最大的物種之一。這種動物的外貌看起來象是史前生物,而受到威脅時,行為則和潮蟲一樣,把身體蜷起來變成一個緊緊的球,讓背部堅硬的裝甲來保護自己。
相對于人類這樣簡單的嘴來說,它們的嘴部結構非常複雜,包括許多部件,能夠協同一緻進行刺入、撕開、掏出内髒等動作。對于它們來說,最适宜的生存溫度是9攝氏度。而它們産的卵是已知所有海洋無脊椎動物中最大的。
圖中是北冰洋巨型深海大虱(giant Antarctic isopod,拉丁文學名:Glyptonotus antarcticus)剛孵化的幼體,這種深海大虱生活在北冰洋周邊島嶼和大陸附近,最深栖息深度在790米左右。幼體孵化後會把沒孵化的卵吃掉,而雌性北冰洋巨型深海大虱産卵後一般會死亡,個别能繼續生存下去再次生育。
八目鳗
(Lampetra japonica),學名七鰓鳗,是一種七鰓鳗綱的魚。它的特點是嘴呈圓筒形,沒有上下腭,口内有鋒利的牙齒。八目鳗類魚是一種奇怪的動物:它通過啃咬的方式八目鳗類魚進入動物屍體中進食,甚至可以在其中呆上長達3三天之久。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們認為八目鳗類魚這種可怕的進食方式會因為本身産生的二氧化碳造成動物屍體中所積存的水質變酸。世界上共有30多種八目鳗,它們屬于盲鳗目。最常見的大西洋八目鳗是(Myxine glutinosa)盲鳗;太平洋八目鳗是盲鳗屬(Eptatretus stoutii)。
倭犰狳
(學名:Chlamyphorus truncatus)生活在阿根廷中部,是犰狳科最小的一種。體長90-115毫米,不包括尾巴。活動于幹旱草地和灌木叢生的平原的動物。體色為玫瑰色或粉紅色。生活在阿根廷中部的幹燥草地、帶刺灌木和仙人掌的沙地。倭犰狳喜歡在螞蟻洞旁幹燥的泥土上打洞,主要以螞蟻為食,偶爾也吃蠕蟲、蝸牛、昆蟲以及各種植物性食物。一旦受到驚吓,它可以立刻把自己完全埋起來。
鴨嘴獸
是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它是未完全進化的哺乳動物,種類極少,同屬之中隻有鴨嘴獸一種動物,也是最低等的哺乳動物之一;18世紀後期,喬治·肖收到鴨嘴獸标本,以為這種生物是惡作劇的産物,後于1799年命名。鴨嘴獸嘴和腳像鴨子,而身體和尾部像海狸。2500萬年前就已出現,至今仍生活在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