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之聲的“原創”欄目稿件均來自中科院研究所的一線科研人員。今天我們來盤點一下近一個月“原創”欄目反響最熱烈的10篇稿件。
1、“天和”核心艙霍爾推進器中的心髒
前不久,長征五号B運載火箭搭載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發射升空,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天和”核心艙推進系統除了配備4台軌控發動機、22台姿控發動機這些在航天技術中的正常動力以外,還首次配置了四台霍爾電推進發動機。而電推進系統中的霍爾推力器腔體采用了由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制的氮化硼陶瓷基複合材料。
2、AI vs AI:以假亂真的深度僞造,如何識破?丨智言智語
近年來,深度生成模型的飛速發展催生了Deepfake、人臉融合等一系列成熟的人臉深度僞造技術。随着Zao等娛樂應用的推出,人臉僞造技術的成本快速降低并得到迅速推廣。人臉僞造技術潛在的濫用隐患和相應的檢測技術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讨論。逼真的僞造圖像,使人們很難僅憑RGB圖像判斷真僞。
3、“寰”,即将登場!丨地球模拟實驗室
随着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飛速前進,自然環境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全球持續變暖、環境污染加劇、自然災害頻發,人類正在經曆着前所未有的诘問與考驗——地球怎麼了?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科學地認識這顆人類賴以生存的星球。
4、天眼帶你看連雲港丨觀天測地
連雲港市,江蘇省下轄地級市,别稱港城,因面向連島、背倚雲台山,得名連雲港。這裡有中國重要的海港,2021年2月,連雲港被評為全國十一個國際樞紐海港之一。今天我們跟随天眼一起看看連雲港的變遷。
5、神奇的扁螢
螢火蟲是最著名的陸生發光生物。“螢火蟲,慢慢飛;夏夜裡,風輕吹……”,這樣的曼妙場景,是出生于上世紀六、七年代的人們兒時記憶裡一幅普通畫面。如今,人們總在感歎螢火蟲已離我們遠去,它們或存在于記憶中或僅見于電視上。
6、“鳥不可貌相” 之 領鸺鹠
說起猛禽,一般都會想到如金雕、秃鹫、蒼鷹一樣的大中型鳥類,高若孩童,羽翼寬廣。不曾想,有一種體長如麻雀、重若雞蛋的嬌小鳥類,也入選猛禽,與金雕、秃鹫、蒼鷹排列在生物鍊的第一梯隊。它就是本文的主角——領鸺鹠。
7、現實中的“雪山飛狐”,了解一下
“…no zoologist has dared to describe it(……沒有哪個動物學家敢描述它!)”——1888年,曾經描述過2000個新種/亞種的倫敦自然曆史博物館獸類學家 Oldfield Thomas 在建立羊絨鼯鼠屬時如是說。
8、種子植物的輻射可能是觸發晚古生代冰期直接原因
近年來氣候問題頗受人們關注,其中全球變暖已成為最受人們關注的氣候問題之一。但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還不是地球最熱的時候,你會不會覺得很意外?
9、四子王旗——今天的航天着陸場,明天的太空“瞭望塔”丨Calling太空
去年,萬衆矚目的“嫦娥”五号探測器,帶着月亮上挖到的土回來,不是掉到海水裡,而是掉到草原上,許多人就此認識了一個“王者氣息”的地名——四子王旗。
10、蔬菜也不能“偏食”哦
蔬菜是我們人體所需礦物質、膳食纖維、維生素和抗氧化物質最重要的來源,是我們膳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你們知道嗎?和人類一樣,蔬菜也是需要“吃飯喝水”的!